生命的寬度——記2007年度十堰市優秀公務員標兵馬遠芳
來源:發布時間:2008-05-2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見到他時,剛從鄉政府會議室出來,個頭不高,黑瘦黑瘦的臉,頭發已有些花白,和他50歲的年齡顯得極不相稱。聽說我們要來采訪他,連忙擺了擺手,就匆匆地走了。辦公室的同志對我說,“讓他走吧!平溝村袋料食用菌正處在發菌的關鍵階段,他還要趕三四十里的路去安排生產呢。”
他,就是本文主人公——馬遠芳,房縣姚坪鄉副科級助理,2007年度“市優秀公務員標兵”;他,還是一位食道癌晚期患者,一個敢于和生命賽跑、與病魔抗爭來改寫生命寬度的人!
路連民心,他用信念撐期盼
1990年,作為全市唯一的免試村書記進入國家公務員隊伍,成為一名普通的基層干部。他沒有因無職而無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以一個共產黨員的信念與責任扛起了群眾對致富的期盼。
姚坪鄉是邊貧庫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長期以來,群眾飽受肩挑背馱之苦。1999年,鄉黨委、政府作出決定,修筑從龍灘坡村至大溝村的龍大路,全長28公里,是當時全鄉里程最長、工程量最大、施工難度高、群眾期盼最久的一條民心路、富民路。對于這樣的一條路,有的群眾放言,誰要是能把龍大路修通,就把堵河的水喝干。
這的確是一塊“硬骨頭”,鄉黨委政府慎重地提出用十年時間,分期、分段修通的設想。10年的等待,在奔向致富的路上,原本貧困的山民與外面世界又會拉下一大截。時任管理區書記的馬遠芳再也坐不住了,他向鄉黨委立下軍令狀,用兩年的時間把這條路修通。在很多人的眼里,他好像是出風頭;而在他的心里,這是一條群眾期盼已久的希望路、小康路!打通這個瓶頸刻不容緩!
背負著7個村8560人的期盼,他深深地感到這份承諾的沉重和份量。從那一天起,他再也沒睡過安穩覺。他帶領技術員和當地的村干部,從踏勘、測量,到方案論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一個全新方案終于大家艱難的孕育中破腹而出。那就是:“分村作戰,分段實施,統一標準,同時起步”。這一方案出爐,為確保兩年內完工提供了可能,讓當時參與修路的干部群眾為之振奮。
開工的那天,他帶了兩套換洗衣服、兩雙解放鞋就匆匆地奔上了工地。每天不到5點就起床,白天巡回在工地,晚上和施工人員一起研究解決工程中的問題。當確保工程進度,有的群眾把電燈牽到工地,他總放不下心來,常常通宵達旦堅持在工地,往往兩三個月也難得回家一次。就這樣,他在工地上來回奔走,有人給他算了一賬,在修通龍大路近兩年的時間里,相當于走了一次25000里的長征。修路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炸材。28公里的路程僅巖方就有9公里,為節約炸材,他總結了順口溜:深打眼,少裝藥,放小炮,炸松了,鋼釬撬。他經常把繩子栓在腰上,爬到幾丈高的懸崖上,打炮眼,裝藥放炮,做示范。在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龍大路終于如期竣工。通車那天,家家戶戶鳴炮慶祝,群眾個個歡呼雀躍,他卻拖著一身的疲憊與病疼住進了醫院。
心牽群眾,他用無私播大愛
從群眾中走來,他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辛,更清楚群眾需要什么樣的干部。從村支書到基層干部,30多年來,他見證了姚坪的巨大變化。然而,當這片熟悉的土地擺脫貧困正邁入發展的春天之時,癌癥的殘酷摧殘,他可能無法去見證他的未來了。姚坪的山山水水他太熟悉了,也太讓他留戀了。
2005年8月,房縣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姚坪連續降雨達21天,暴雨傾瀉,洪水肆虐,受災最嚴重的西坡村70%農戶的地基松動, 56戶房屋倒塌,32戶房屋在風雨中飄搖欲墜。當時西坡村干部只有文書袁正安一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馬遠芳主動申請到西坡村開展救災重建工作。
盡管已有思想準備,但深入民居場院,他還是吃了一驚——災難遠比想象的要嚴重的多!災情就是命令!他立即組織有危險的群眾遷出滑坡體,緊急調運帳篷,妥善安置災民。在松軟的滑坡體上,隨時都會有陷入和被泥石流卷入的危險。有一次,正在他冒雨組織群眾轉移時,一處住房在他身后突然倒塌,泥土頓時沒過了他的膝蓋。為此,他常常自我取笑地說,“已是被黃土埋入半截的人了,我還怕啥?”
當他一身泥巴一身水,沒日沒夜地組織群眾抗災自救的時候,家人捎信說,他老母親重病在床10多天了,僅有的三間土壞房墻基松軟,成了危房。面對西坡險情不斷加劇,稍有疏忽,那些鰥寡、老小,就可能遭遇不測,他打電話請妻子代他在床前盡孝,決心與災區的群眾站在一起。在災區自救的三個月里,他帶領災民克服了無資金、無勞力、無材料、無屋基等諸多困難,打破村組界限,重新規劃,統一安置,實現了當年受災,當年恢復重建的目標。那年冬天,當西坡村困難群眾全部遷入新居、紛紛報平安時,他的母親病逝了,臨終也沒見到自己兒子一面。
情傾庫區,他用余生澤民生
作為一個癌癥患者,他知道自己時日不長了。他在日記中寫道,能工作就是機會。他也特別珍惜這個機會。2006年2月,鄉黨委讓他繼續留在西坡村,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為了發展富民產業,他每天早出晚歸,奔波于山嶺溝坎之間。為了方便工作,他還專門批發了兩件快餐面。無規律的飲食起居,嚴重的摧殘了他的身體健康。加上多次的手術、長時間的食道癌放療,曾經80多公斤的高大身軀只剩下現在的43公斤了。不少群眾心疼地對他說,你已過五旬,又有病,應該休息一下了?稍谒睦铮挥袨槿罕姼筛嗟氖虑椋挪粫钾撊罕妼Φ男湃闻c期望!
2006年10月,他感覺自己病情突然加重,連喝水都要吐,6月份癌癥確診以來,為不讓周圍的人擔心他,他把病情一直隱瞞著。這次他實在撐不住了,自己才一個人偷偷上市太和醫院做手術。8小時的手術剛剛醒來時,不知情的村書記袁斌打來電話,西坡村改水、改廁、改廚、改欄進展順利,只是縣里政策支持的事需要他去跑一下。他興奮地從病床上一頭爬起來,最后被醫生強加“看管”,才勉強休息了兩天,又偷偷的跑到縣能源辦,當村干部趕來時,所需的水泥和灶具已經裝車準備出發了。這次他在村上又堅持了半個月!病情再次迅速惡化,傷口發腫,米湯都難以下咽,村干部知道才通知他的家人把他帶到太和醫院放療。同事們勸他多休息,他說,我可能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多做點兒事,算是增加生命的寬度吧!
2007年初,鄉黨委決定讓他病休,他不同意,多次找到鄉黨委領導“糾纏”,鄉里沒辦法,只好讓他回平溝駐隊。進駐該村后,他就一頭扎進村級公路建設工地,開始了他一生中第七條公路的修建。為了確保工期和質量,他親自動手做了一個公示牌,把責任人、監管員、公路的質量標準向群眾公開,接受監督;他強忍病疼,冒著炎夏40度高溫到水泥廠協調水泥········終于有一次,在幫群眾推車時,因胃部劇烈的痛疼,兩眼昏花,暈倒在地。經過簡單的治療,他又回到工地,許多群眾眼里噙著淚水看著他在工地上奔走。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領下,平溝村高標準地完成村級公路路面硬化4公里,路基升級12公里,架設便民橋6座,得到了縣級有關部門的一致好評。在病養期間,他還強忍病痛,帶領平溝村干部群眾發展茶園500畝,核桃基地300畝,食用菌10萬袋,建設四位一體的沼氣池53口,F在的平溝村,已從昔日的貧窮村,發展成為名揚全縣的富裕村。
生命的時鐘越來越近,在馬遠芳的心里,卻還裝著很多未盡的事業。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的追求卻是沒有止境的 。他就是憑著這樣一個共產黨員的樸素信念,在與病魔的抗爭中無私地把生命釋放給故鄉的這片熱土!
他,就是本文主人公——馬遠芳,房縣姚坪鄉副科級助理,2007年度“市優秀公務員標兵”;他,還是一位食道癌晚期患者,一個敢于和生命賽跑、與病魔抗爭來改寫生命寬度的人!
路連民心,他用信念撐期盼
1990年,作為全市唯一的免試村書記進入國家公務員隊伍,成為一名普通的基層干部。他沒有因無職而無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以一個共產黨員的信念與責任扛起了群眾對致富的期盼。
姚坪鄉是邊貧庫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長期以來,群眾飽受肩挑背馱之苦。1999年,鄉黨委、政府作出決定,修筑從龍灘坡村至大溝村的龍大路,全長28公里,是當時全鄉里程最長、工程量最大、施工難度高、群眾期盼最久的一條民心路、富民路。對于這樣的一條路,有的群眾放言,誰要是能把龍大路修通,就把堵河的水喝干。
這的確是一塊“硬骨頭”,鄉黨委政府慎重地提出用十年時間,分期、分段修通的設想。10年的等待,在奔向致富的路上,原本貧困的山民與外面世界又會拉下一大截。時任管理區書記的馬遠芳再也坐不住了,他向鄉黨委立下軍令狀,用兩年的時間把這條路修通。在很多人的眼里,他好像是出風頭;而在他的心里,這是一條群眾期盼已久的希望路、小康路!打通這個瓶頸刻不容緩!
背負著7個村8560人的期盼,他深深地感到這份承諾的沉重和份量。從那一天起,他再也沒睡過安穩覺。他帶領技術員和當地的村干部,從踏勘、測量,到方案論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一個全新方案終于大家艱難的孕育中破腹而出。那就是:“分村作戰,分段實施,統一標準,同時起步”。這一方案出爐,為確保兩年內完工提供了可能,讓當時參與修路的干部群眾為之振奮。
開工的那天,他帶了兩套換洗衣服、兩雙解放鞋就匆匆地奔上了工地。每天不到5點就起床,白天巡回在工地,晚上和施工人員一起研究解決工程中的問題。當確保工程進度,有的群眾把電燈牽到工地,他總放不下心來,常常通宵達旦堅持在工地,往往兩三個月也難得回家一次。就這樣,他在工地上來回奔走,有人給他算了一賬,在修通龍大路近兩年的時間里,相當于走了一次25000里的長征。修路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炸材。28公里的路程僅巖方就有9公里,為節約炸材,他總結了順口溜:深打眼,少裝藥,放小炮,炸松了,鋼釬撬。他經常把繩子栓在腰上,爬到幾丈高的懸崖上,打炮眼,裝藥放炮,做示范。在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龍大路終于如期竣工。通車那天,家家戶戶鳴炮慶祝,群眾個個歡呼雀躍,他卻拖著一身的疲憊與病疼住進了醫院。
心牽群眾,他用無私播大愛
從群眾中走來,他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辛,更清楚群眾需要什么樣的干部。從村支書到基層干部,30多年來,他見證了姚坪的巨大變化。然而,當這片熟悉的土地擺脫貧困正邁入發展的春天之時,癌癥的殘酷摧殘,他可能無法去見證他的未來了。姚坪的山山水水他太熟悉了,也太讓他留戀了。
2005年8月,房縣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姚坪連續降雨達21天,暴雨傾瀉,洪水肆虐,受災最嚴重的西坡村70%農戶的地基松動, 56戶房屋倒塌,32戶房屋在風雨中飄搖欲墜。當時西坡村干部只有文書袁正安一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馬遠芳主動申請到西坡村開展救災重建工作。
盡管已有思想準備,但深入民居場院,他還是吃了一驚——災難遠比想象的要嚴重的多!災情就是命令!他立即組織有危險的群眾遷出滑坡體,緊急調運帳篷,妥善安置災民。在松軟的滑坡體上,隨時都會有陷入和被泥石流卷入的危險。有一次,正在他冒雨組織群眾轉移時,一處住房在他身后突然倒塌,泥土頓時沒過了他的膝蓋。為此,他常常自我取笑地說,“已是被黃土埋入半截的人了,我還怕啥?”
當他一身泥巴一身水,沒日沒夜地組織群眾抗災自救的時候,家人捎信說,他老母親重病在床10多天了,僅有的三間土壞房墻基松軟,成了危房。面對西坡險情不斷加劇,稍有疏忽,那些鰥寡、老小,就可能遭遇不測,他打電話請妻子代他在床前盡孝,決心與災區的群眾站在一起。在災區自救的三個月里,他帶領災民克服了無資金、無勞力、無材料、無屋基等諸多困難,打破村組界限,重新規劃,統一安置,實現了當年受災,當年恢復重建的目標。那年冬天,當西坡村困難群眾全部遷入新居、紛紛報平安時,他的母親病逝了,臨終也沒見到自己兒子一面。
情傾庫區,他用余生澤民生
作為一個癌癥患者,他知道自己時日不長了。他在日記中寫道,能工作就是機會。他也特別珍惜這個機會。2006年2月,鄉黨委讓他繼續留在西坡村,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為了發展富民產業,他每天早出晚歸,奔波于山嶺溝坎之間。為了方便工作,他還專門批發了兩件快餐面。無規律的飲食起居,嚴重的摧殘了他的身體健康。加上多次的手術、長時間的食道癌放療,曾經80多公斤的高大身軀只剩下現在的43公斤了。不少群眾心疼地對他說,你已過五旬,又有病,應該休息一下了?稍谒睦铮挥袨槿罕姼筛嗟氖虑椋挪粫钾撊罕妼Φ男湃闻c期望!
2006年10月,他感覺自己病情突然加重,連喝水都要吐,6月份癌癥確診以來,為不讓周圍的人擔心他,他把病情一直隱瞞著。這次他實在撐不住了,自己才一個人偷偷上市太和醫院做手術。8小時的手術剛剛醒來時,不知情的村書記袁斌打來電話,西坡村改水、改廁、改廚、改欄進展順利,只是縣里政策支持的事需要他去跑一下。他興奮地從病床上一頭爬起來,最后被醫生強加“看管”,才勉強休息了兩天,又偷偷的跑到縣能源辦,當村干部趕來時,所需的水泥和灶具已經裝車準備出發了。這次他在村上又堅持了半個月!病情再次迅速惡化,傷口發腫,米湯都難以下咽,村干部知道才通知他的家人把他帶到太和醫院放療。同事們勸他多休息,他說,我可能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多做點兒事,算是增加生命的寬度吧!
2007年初,鄉黨委決定讓他病休,他不同意,多次找到鄉黨委領導“糾纏”,鄉里沒辦法,只好讓他回平溝駐隊。進駐該村后,他就一頭扎進村級公路建設工地,開始了他一生中第七條公路的修建。為了確保工期和質量,他親自動手做了一個公示牌,把責任人、監管員、公路的質量標準向群眾公開,接受監督;他強忍病疼,冒著炎夏40度高溫到水泥廠協調水泥········終于有一次,在幫群眾推車時,因胃部劇烈的痛疼,兩眼昏花,暈倒在地。經過簡單的治療,他又回到工地,許多群眾眼里噙著淚水看著他在工地上奔走。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領下,平溝村高標準地完成村級公路路面硬化4公里,路基升級12公里,架設便民橋6座,得到了縣級有關部門的一致好評。在病養期間,他還強忍病痛,帶領平溝村干部群眾發展茶園500畝,核桃基地300畝,食用菌10萬袋,建設四位一體的沼氣池53口,F在的平溝村,已從昔日的貧窮村,發展成為名揚全縣的富裕村。
生命的時鐘越來越近,在馬遠芳的心里,卻還裝著很多未盡的事業。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的追求卻是沒有止境的 。他就是憑著這樣一個共產黨員的樸素信念,在與病魔的抗爭中無私地把生命釋放給故鄉的這片熱土!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