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政法干警考試:申論高分實用方法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2-09-1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案例:“營銷專家告誡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否則一旦市場突然發生變化,企業就可能因產品的崩潰而元氣大傷。”
案例:“‘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大家所熟知的經典投資理念,主旨是強調分散風險。”
3、以資料事件開頭
案例
題目: 為討6萬執行款,倒貼7萬冤枉錢!
山西曲沃農民張志祥為了討回6萬多元的執行款,幾十次上法院、幾十回求法官,奔波14年,又花了7萬多元冤枉錢。
事情得從1993年說起。張志祥因為一起經濟糾紛,把欠他錢的人告上了翼城區人民法院,法院責成被告還給張志祥6.18萬元。法官當著原告、被告的面下達了調解書,并依法凍結了被告的6.18萬元。可是,“干打雷不下雨”,調解書成了一紙空文,這6萬多元一直到不了張志祥手里。(資料事件引出開頭)
法院調解之后的那些天,為了依法討回執行款,張志祥幾乎每天“泡”在法院,而在審理此案時擔任獨立審判員的告申庭庭長安國廉,往往到了吃飯的時候才見張志祥,于是,他們只有在飯桌上“交流”了,自然是張志祥“埋單”。為請客吃飯,張志祥借了高利貸。萬般無奈,1995年1月11日,張志祥向翼城縣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并于當日交納了1500元執行費。但法院的人叫張志祥去“抓”被告,時任法院執行庭副庭長的楊繼發還說:“人家同意了,才能給你錢。”接下來,張志祥往來曲沃和翼城44趟,花費近萬元。直到1995年底,張志祥“抓”住被告到了翼城法院,法院的干部眼看不能再推了,才說那6萬多元執行款早被人分了。此后幾年,張志祥雖未放棄追討,但沒討到分文。好在新近上任的法院院長王紅云已有明確態度:“我們將盡快查清案情,為張志祥挽回損失。”
老百姓是輕易不打官司的,只有實在沒辦法了才對簿公堂。因為他們擔心,即便官司打贏了,往往也是執行難,難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特別是怕司法機關里出了“內鬼”、“家賊”,那將難上加難。這種執行難,不是難在被告,人家執行法院判決;也不是難在原告,人家并未過分要求。張志祥為討6萬執行款,花了7萬冤枉錢,就是一個典型。如果不看看張志祥討要執行款的艱難、委屈經歷,誰能想到老百姓打官司如此之難!而有的司法干部又如此之黑!
看著關于此案的新聞報道,看著張志祥憤怒、無奈、蒼老的新聞照片,使人感慨萬端。在舊社會,老百姓有個說法 “餓死不出門,屈死不告狀。”為什么不告狀?因為“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如今是依法治國的新時代,辦案的是人民法院,卻把經法院調解的張志祥應得6萬多元給分了,以什么理由分了?都什么人得了錢?新聞中沒有細說,可這事得有個交待,不能這樣不明不白。
本來,老百姓把人民法院視為最后的希望、最后的防線,是個明鏡高懸、正大光明的地方。通常說,遇到再冤枉事、再憤怒的事也不要訴諸暴力,不要鋌而走險,不要“私了”,要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要堅定地相信人民法院。張志祥正是這樣做的,不幸他碰上了翼城法院那樣貪婪、無恥的法官。可以肯定,像張志祥碰上的那種法院、那種法官,是極個別的。但“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這件事影響惡劣,最后沒個說法是難平民憤的。
老百姓有個說法:“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這件事中,還不僅僅是個為民做主或不做主的問題,而是執法犯法、以權謀私的問題,是刁難百姓、欺壓百姓的問題,倘若觸犯刑律,是要受法律懲處的,豈能叫他們輕輕松松 “回家賣紅薯”!
4、以資料的主要問題敘述開頭
也就是概括類試題的答案。
三、分析問題的方法
案例
題目:從豬肉價格暴漲成為熱議話題說起……
北京豬肉價格一個月上揚14次,價格比去年翻倍;沈陽肉價一年內翻番;青島肉價一月漲四次;長沙豬肉均價在19元/公斤之上,賣出10年最高價……近期,豬肉價格暴漲已成為各地市民熱議的話題,一些地區的豬肉價格已達歷史最高點。農業部網站消息稱,進入五月因為豬源緊張,多數省區市豬肉價格同比大幅上漲,而豬肉價格上漲也拉動其他肉類產品價格的波動。
對于豬肉漲價,普通百姓不僅早已有了切身體會,而且對此的感受也完全有別于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
有政府官員認為,當前的豬肉漲價只是一種短期現象,隨著市場收購價升高刺激養豬積極性,以及夏季臨近對豬肉需求的降低,豬肉價格會有回落。如果當前的豬肉漲價真的只是一種短期現象,這當然不用我們多加議論了,問題是很多地區的豬肉漲價,是從春節前后就開始了,對已經發生的持續漲價,已不能用“短期”來表述了,再加上需求對生產的有效刺激起碼又要數月的周期。顯然,以“短期現象”為認識基礎,試圖通過市場的自然調節,來捱過這段豬肉漲價潮,依據不夠充分,態度也比較消極。(比較分析法)
也有“市場決定論”者認為,豬肉價格上漲,是生豬產業鏈“完全市場化”的必然結局——飼料漲價了,成本提高了,生豬價就要漲,生豬價高了,豬肉價也要高。經過市場的配置,養豬的、賣肉的、吃肉的,才能在各取所需中實現利益均衡。持這種觀點的人恰恰忽略了,在豬肉的生產、流通、消費三環節中,消費是最被動的一環。因為豬肉基本可以認定為生活必需品,需求上有著相對的剛性,價格幾乎無法抑制需求。這種“多貴也要吃”式的被動,顯然不是僅靠市場調節就能很好解決的。(比較分析法)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