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政法干警面試熱點:入學測智商,教育公平很受傷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9-1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農民工魏雙恒為8歲兒子辦齊入學手續后,鄭州建設路三小要求其兒子去測智商,開具醫院相關證明才可入學,否則送育智學校就讀。魏雙恒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醫院卻無法出診斷證明。記者調查發現,農民工子女選擇在城市就讀,孩子入學時都要經過學校老師的“面試”(9月6日《工人日報》)。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對每一個學生來說,受教育的機會均等,則是最大的教育公平。然而,農民工子女入學需參加學校組織的“面試”,若通不過更要被安排“測智商”,沒有醫院開具的相關證明就只能到所謂育智學校就讀,這種現實顯然背離了教育公平的基本要義,相關教育部門和學校也背離了教書育人的責任。
學校組織“面試”以及要求農民工子女測試智商,主要目的是為了把成績優異的學生留下,將那些認為成績不優秀或“智商”較低的孩子擋在門外,以此保證學校的升學率等等。同時,此舉一定程度上也能夠保證在現有名額緊張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入學門檻,將一部分農民工子女拒之門外,甚至還可以此為尋租的工具。
可是,對農民工子女而言,這卻是一種極大的心理傷害,更加劇了社會的裂痕。受教育權是憲法規定的權利,無論是城里孩子還是農民工子女,都應該一視同仁,學校粗暴地要求學生測智商,顯然是對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侵犯,是一種違反憲法和義務教育法的行為。
智商測試是一種心理暗示,既能引導人走向成功,也能毀滅一個人,教育部門和學校為保證教學管理績效,強力推行測智商的做法,必將成為扼殺更多孩子健康成長的利刃。必須看到,教育的目的是發現孩子的優點,并激勵孩子,讓孩子更自信,而不是極力地去發現孩子的缺點,并習慣性地給孩子貼上“無能”或“低智商”的標簽。
早在幾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倡導“有教無類”,即無論貧富貴賤都應該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在倡導教育公平的今天,保證每一個孩子受到公平對待,應該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恪守的底線。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消除生源歧視,保證學生入學機會的公平,而若在生源問題上以測智商這樣粗暴的做法來挑肥揀瘦,無疑背離了這一價值理念。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