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時政熱點:黨員干部要牢記出發的原點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發布時間:2012-09-2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位地方領導曾反復講到“原點理論”:當我們遇到矛盾、困難的時候,內心感到苦惱、困惑的時候,對未來迷惘、無措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回到原點,問一問自己當初為什么出發。
道路的起點、江河的源頭,嬰兒的降生、種子的發芽,工程的奠基、項目的啟動,求學、入職的第一天,這些都是純粹質樸、孕育希望、飽含力量的原點。對于黨員干部來講,這個“原點”就是共產黨人的信仰,是對群眾的感情,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是艱苦奮斗的作風。
如果在前行途中,因為路走得遠了、走得久了,而忘了出發的原點,就會導致形式大于內容、好心辦壞事,就會脫離群眾、動搖黨的執政根基。現實中,很多政策的出臺、工作的啟動,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走著走著就變了形、走了樣,滋生了無數脫離實際的“下有對策”。
開展調研,原點是為了把脈基層發展,有些地方卻搞成了“個人成就展覽”、標準化“盆景超市”。召開會議,原點是為了推動工作,有些地方卻成了會議泛濫的“重災區”,臺上講大話,臺下睡大覺。開展考核,原點是為了創先爭優,有些地方卻圍著考核團團轉,為爭“頭彩”到處跑關系。召開民主生活會,原點是為了解決個人和班子問題,有些黨員干部卻批評看風向,互相戴高帽。干部考察談話,原點是為了最優化配置干部,有些考察材料卻成了大同小異的“多胞胎”。
之所以如此,說到底是因為這些干部出發時落下了“原點理論”,難免會在黨性和人情、制度和關系、原則和私利之間的權衡、比較和選擇上,心浮氣躁、患得患失,從而導致身累心更累。
常聽一些干部私底下抱怨:經常“白加黑”、“5+2”,“壓力山大”,看似行色匆匆,實則碌碌無為。其實,只有把握原點,為信仰而忙、為群眾而忙,時時用原點修正前進的方向,感情才會純厚,情懷才會大氣,行動才會實在,即使疲憊不堪,也會精神充實、滿懷幸福。唯有回撥到出發的“原點”,才不會出現“領導就得騎馬坐轎”、“我只為領導服務,你們算個啥”式的雷人雷語,才不會出現荒山刷綠漆、貧困縣重金建形象工程的荒唐事,不會發生“豆腐渣”似的工程、“大躍進”式的創建先進城市。
當然,帶上“原點理論”出發,需要黨員干部成為“學習型”個人,多讀黨的理論著作和厚重黨史,多提升業務“學歷”;需要找回感情血脈,保持“替群眾掃院子打水”的優良作風;需要把“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最高價值標準,少來些群眾厭惡、干部埋怨的花架子;需要講吃苦、講奉獻、講節約,時刻保持物質和思想上的艱苦奮斗。
“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的歷史使命。在前進的道路上,永不忘記這個“原點”,始終用這個“原點”來校正觀念、行動和方向,我們才能賡續更多的輝煌。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