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認知-發現說) 1、布魯納學習觀: (1)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2)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教學觀 (1)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2)掌握學科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理解) 3、教師應如何做 (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1、學習分類: 從學生學習的方式上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從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上又將學習分為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2、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1)意義學習的實質: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實質性的聯系即指這種聯系是非字面的聯系;非人為的聯系是指建立在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內在聯系而非任意的聯想或聯系。 (2)意義學習的條件:學習材料本身性質(客觀條件)和學習者自身因素(主觀條件) ①客觀條件: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 ②主觀條件: a、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b、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 c、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3)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3、接受學習的實質和技術 (1)接受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 (2)接受學習的心理過程:首先在認知結構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識的有關觀念,然后找到新知識與起固定點作用的觀念的相同點;最后找到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從而清晰的區別新舊概念,并在思維活動中融會貫通,使知識不斷系統化。 (3)影響因素:認知結構中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可利用性。 ※關于“先行組織者”技術 ①定義: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②目的: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增加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以促進學習的遷移。 ③評價:接受學習是學習者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途徑。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的“組織者”技術對促進知識的學習和保持很有價值,教師應靈活地運用這一技術。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 2、基本觀點: ※知識觀 ※學習觀 ※學生觀 |
| 熱門資料下載: |
|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學筆記第二章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學筆記第四章 |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