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慶大學生村官報考先過“實習關”
來源:中國青年報發布時間:2011-07-1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山城街道紀委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理想信念、廉潔從政的教育,以提高大學生村官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圖為大學生村官在觀看官莊社區廉潔文化墻。
張強攝
回望三年村官生涯,李馨(化名)坦言“有些遺憾”:“之前對村官工作沒有什么了解,真干起來才發現并不是很適合我。如果早知道村官工作是這樣的,我可能就不會報名。”
為了讓大學生提前了解村官工作、更有針對性地報考,將真正有志于投身農村建設的年輕人送上最合適的崗位,北京市延慶縣為有意報考村官的大學生們搭臺唱起了“實習戲”。
大學生VS村官工作
“相愛容易相處難”
2007年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畢業后,韋大勇來到北京市大興區安定鎮洪山莊,擔任村支書助理。“周一和周五在政府工作,主要處理文檔,整理檔案,負責信息的上傳下達。有時也參與村兩委會,提些建議。周二周三周四就下村,踩單車聽鳥叫走鄉串戶。”
雖然工作瑣碎,難度不高,但韋大勇認為,能在農村干一番事業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這塊骨頭不好啃”。在韋大勇看來,到農村發展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對農村有感情、懂得農村的人情世故、有干事的想法和才能。而回想自己當年報考的情形,韋大勇覺得,自己之所以選擇去農村工作三年,更多基于國家政策的引導。“我適應社會比較慢,在校期間社會經歷少,需要有個過渡的過程。加上當時就業形勢、政策的引導,就選擇了去當村官。”韋大勇說,“政府在嘗試,我們也在嘗試。”三年后,韋大勇得出的結論是自己“并不適合農村”。不久前,韋大勇考上了公務員,為村官生活畫上了句號。
大學生當村官能夠享受多種政策優惠,尤其在北京,“北京市戶口”對眾多外地生源畢業生來說頗有吸引力,大學生村官成了一些人的一塊跳板。韋大勇并不否認“跳板說”:“現今的村官更多的是做協助工作,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形式化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學生只是以北京戶口為跳板換取三年后的再發展。”
李馨同樣在三年前踏上村官崗位,她評價自己的嘗試“不那么成功”。學行政管理的李馨原以為自己的專業在基層用得上,然而基層都是“零碎的工作”,根本不需要這套“書本上的道理”。“村官工作和我想象的不一樣,也不太適合我。每次聽到誰家婆媳又吵架了、誰家牛又啃了別家莊稼就頭疼。”有一次,李馨無意中聽見村委委員管她叫“那個打字兒的學生”,心里覺得特別“不爽”。
趙洋(化名)的“水土不服”則是由“性格不合”引起的。回想起在農村一年的生活,他仍然“心有余悸”:“去報到那天,正好有兩戶村民因為蓋房占地的事情打到村委會來,說急了抓起桌上的水杯就扔。”內向的趙洋不擅長和村民打交道,一年下來,很多村民都還不認識他,書記、主任也不怎么交給他工作。在父母的勸說下,趙洋提前和農村“拜拜”了。
“在延慶,以前每年聘用的大學生村官也都存在流失現象。”北京市延慶縣村官辦主任楊娟說,“由于不了解農村,很多學生報名的時候比較沖動,一些學生來了發現不適應,沒過多久就走了。對于基層來說,分配下來的大學生村官只能被動接受,也沒有選擇的余地。”
為了促進大學生和基層的雙向選擇,延慶縣建立了“雙選機制”,通過村官宣講團進高校宣講的方式,吸引大學生到基層“實習”,提前體驗村官生活,再決定是否正式報考大學生村官。
“實習”就是雙選的過程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魏煒煒剛下村時,村支書對他說:“實習是一個雙向選擇,你先干三個月看看。”三個月后,書記又找到他:“你愿意留在我們村嗎?愿意的話,我就去村官辦打聲招呼,讓你留下來。”這意味著,魏煒煒通過了村里的“考驗”,可以“轉正”了。
4月8日,魏煒煒來到延慶縣八達嶺鎮小浮坨村。“我們村一共有274戶,常住203戶、576人,主要經濟來源是300多畝蔬菜大棚和420畝杏樹基地。”雖然只是實習,魏煒煒對村里的情況已經了如指掌。“剛一來就走家串戶、翻看資料,和正式的村官沒什么兩樣。”村里原來就有個大學生村官,魏煒煒跟著他一邊學一邊做。“比如師兄寫一些材料的時候,會讓我幫著校對,挑錯別字,這也就是我學習的過程。”
之前,魏煒煒想象的村官生活應該比較“閑”,一天到晚“沒什么事做”。但真正體驗了村官工作,他才發現“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這幾天,村里的420畝杏樹都成熟了,全村出動采摘杏子,魏煒煒也放棄了僅有的一段假期,投入集體勞動,“就當是提前上崗了”。村民都夸:“這小伙子,真能干!”
趙敏和魏煒煒是同班同學,她被分配在延慶縣陶莊村。來之前,趙敏在網上搜了些關于村官生活的視頻,還以為自己也要親自“下地干活”。沒想到,村民對自己特別好,條件也沒有想象中的困難。在一個多月的實習中,趙敏發現,村里書屋的圖書擺在那里完全沒有人來借,廣播也沒有利用起來,“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趙敏已經決定,等實習期滿后要向延慶縣村官辦申請,“就留在陶莊村”。
“今年有12個孩子來我們鎮上實習,現在留下了7個。”延慶縣延慶鎮村官辦主任田鐵花說,“有些孩子硬件條件不夠報考村官的標準,有些孩子來了以后又想考研、找工作。但留下來的工作都很出色,村里對他們的評價都挺滿意的。”
今年3月以來,共有三批34名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到延慶縣實習。根據畢業生的專業特長,按照鄉鎮缺口需求,他們被分配到延慶鎮、千家店鎮、珍珠泉鄉等7個對口鄉鎮的30多個行政村。實習活動為有志報考村官的大學生們搭建了一個了解延慶農村、了解基層生活和感受村官工作的平臺,也為鄉鎮開辟了一條選人用人的綠色通道。“今年是首次嘗試,人數較少。我們計劃在明年實行網上報名,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得到這個機會。”楊娟說。
但“實習”村官和正式村官到底有些不同。趙敏發現,實習期間村里交給自己的工作都是些毛皮。“畢竟你是實習的,人家怕你過不了多久就要走。”趙敏對此表示理解。
“實習的主要目的還是要讓大學生了解農村,這同時也是鄉鎮對大學生們的考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做什么工作倒在其次。”楊娟說,“如果‘實習’村官正式考上了,就可以縮短他們的磨合期,讓他們快速進入正軌。”
幫帶加培訓
幫助大學生轉變角色
延慶縣大學生村官宣講團的宣講會,朱炳萍聽過兩次。“大三的時候我就來聽了,當時被大學生村官們的事跡感動,我就想去當村官。今年聽說他們又來宣講,我就又來聽了。”
經過學校的初步篩選和延慶縣村官辦的面試,朱炳萍順利成為北京林業大學第一批參加延慶縣大學生村官實習活動的學生之一。
五六月份正是大學生村官送舊迎新的忙季,朱炳萍被安排由老村官帶著到延慶鎮村官辦幫忙。“我每天都能接觸到很多老村官,主要幫助任期已滿的村官解決就業問題。”朱炳萍喜歡和老村官們聊聊天,聽他們講講三年里的大事小情。雖然還沒有下村實習,朱炳萍覺得自己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
為了讓“實習”村官迅速進入狀態,延慶縣采取了鄉鎮機關干部、村兩委干部、優秀村官“前輩”對實習生進行三級幫帶的方式,幫助他們盡快轉變角色。“畢竟實習期只有兩個月,如果實習結束了還沒適應,實習就沒有意義了。”楊娟說。
據介紹,大學生村官正式上崗后,延慶縣還將采取縣、鄉鎮、村“三級”培訓與崗前、在職、再就業三類培訓相結合的培訓體系,針對農村政策、農業技能、創業技能等不同領域進行培訓,并實行鄉鎮干部“以師帶徒”、新老村官互相交流等方式,幫助大學生村官盡快適應村官生活。
自2005年首次招聘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以來,延慶縣共招聘6批1163名大學生村官,目前621人在職,分布在全縣15各鄉鎮的376個行政村。6年來,延慶縣在“選得優”、“管得好”、“用得活”、“流得動”四個關鍵環節上下工夫。
“我們在北京市大學生村官工作中做到‘五率先’。”楊娟介紹,延慶縣率先制定并下發了大學生村官工作職責;率先出臺了大學生村官工作獎勵辦法;率先掛牌成立區縣級大學生村官藝術團;率先組建縣級優秀大學生村官宣講團;率先實施大學生村官黨員承諾制。
截至目前,延慶縣已經期滿的459名大學生村官中,累計已實現再就業437人,就業率高達95%,基本實現了合理流動。
今年,延慶縣面向2011年應屆畢業生選聘300名大學生村官,34名實習村官中有15人通過考試,正式加入大學生村官隊伍。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