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萬人趕考北京公務員 競爭難度13:1近年最小
來源:北京晨報發布時間:2011-04-1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京味”考題難住京外生
京城的世界級文化遺產、北京市社保全覆蓋、市政府穩定物價的12項措施、“十二五”規劃……4月9日,5.6萬人趕考市公務員考試。與“國考”不同,“公考”具有鮮明的北京特色,重頭戲申論圍繞城市發展和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要求考生以“城市讓生活更幸福”為主題完成論文。考錄比13比1的“公考”,聽起來門檻很高,卻是近年北京競爭激烈程度最小的一次,也是今年全國競爭最小的公務員考試之一。
公考·試題變化:“十二五”規劃入考
數學題:棄數字推理
據考生反映,昨天上午進行的行政能力測試總題量仍為135題,分為常識、言語、數量關系、判斷推理和資料分析五大部分。繼今年“國考”不考查數字推理之后,今年“公考”也放棄了對數字推理的考查,數量關系部分15題全為數學運算題。
對時事考查的題目依然很多,占到常識部分的近三分之一,專家分析認為這符合北京市一貫的命題特點。言語理解與表達也延續了北京市特有的篇章閱讀題型,共給出了七篇文章,內容涵蓋航天、生物、文學、科技、政治等多個方面。
時政題:“京味”十足
今年,試題中包括北京市政府對于穩定物價采取了什么手段、匯率的提高將帶來什么影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的今后經濟工作的主要方向、北京市社保由“制度全覆蓋”轉向“人群全覆蓋”、北京的世界級文化遺產等等,像“十二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七屆五中全會”這類的時事熱點反復露面。
“不光要準備國家大事,對北京時政和歷史也要熟悉才答得出來。”一位非京籍應屆考生本想仗著去年年底準備“國考”的底子“裸考”,但“京味”考題讓他不得不瞎蒙了好幾道。讓該考生意外的是,關于房價調控、人口控制、交通治堵等最近的熱門話題并未出現在試卷中。
申論題:涉及“強拆”
申論歷來是公務員考試重頭戲,昨天的考題給出13段長篇文字材料,涉及廣西、云南、北京等地的歷史遺跡拆除、強拆等事件。要求考生就此完成4篇文章,分別是:結合強拆、拆除歷史文化遺跡等材料,談工作存在什么問題;城市快速發展,存在什么歷史文化保護問題;假設你是政府工作人員,結合中心工作提出下一步的可實施性意見提綱;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公考·專家點評:北京“務實性更強”
“北京市公務員考試歷來注重實際,具有鮮明的北京特色。”中公教育首席研究和輔導專家李永新表示,北京市“公考”申論出過馬路攤販治理這類具有現實意義的題目,與“國考”論黃河精神、人與自然的宏觀考察具有明顯不同。
他對晨報記者分析說,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大背景下,申論要求考生闡述人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對立統一,討論規劃與實施的可行性,并以“幸福”和“民生”為落腳點,“務實性更強。”
他表示,本次申論更加強調考生“公務員身份”。以前只是假設考生是工作人員,就某問題提出對策即可;這次則明確要求提出“可實施性意見提綱”,“不僅考核思維方式,還考察了考生是否了解公務員的工作方式以及公文寫作”。
公考·特別關注:“競爭比”近年最小
考試次數“二合一”,首次向優秀的京外應屆畢業生放開,報名時間延長一天——預料中的“井噴”并未出現,反而迎來了近年來競爭比最小的一次“公考”。李永新表示,“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門檻是報名人數大為減少的主因。
改革后的市“公考”只接受兩類人群報考:應屆生和具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在職人員。李永新分析說,根據以往經驗,除了應屆生外,工作半年到2年的“邊緣應屆生”也是考公務員的主力軍,這部分人的職業規劃尚不明確,還處于不斷跳槽的摸索之中,往往愿意“試一試”公務員的職業生涯。此次報名政策將這部分人攔在門外,是報考人數大為減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本次70%的招考職位集中于鄉鎮街道,整體上也對應屆生報考有一定的抑制。
盡管今年本市公務員報考首次向京外“211”、“985”高校應屆畢業生放開,但并未出現“爆棚”現象。李永新分析認為,北京“限車”、“限房”等較高的生活成本是“雙外生”(外地戶籍、外地高校)的門檻,這部分優秀生源往往在本地就有很好的選擇,“要想吸引他們來,沒有優惠的政策估計很難。”
針對“一次考試、兩次調劑”的新政,李永新表示:5.6萬人通過審核,角逐約4200個職位,競爭比只有13比1;再加上下半年調劑仍然是在這個范圍內進行,估計考錄比將降到9比1甚至8比1,“絕對是全國競爭最小的公務員考試之一。”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