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行測常識政治練習題及答案(三)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3-1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單項選擇題
1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即橘這種水果適宜生長在淮南,如果移到淮北就變成又小又苦的枳了。這種情況說明( )
A.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與一定的條件緊密相關的,因此,辦事情、想問題必須顧及這些條件,從實際出發
B.外在的環境和條件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C.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D.條件決定一切,人們在環境和條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12.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 )
A.社會物質財富 B.社會財富和一切成果的總和
C.社會政治文明 D.社會文化財富
13.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對立的根本點在于( )
A.意識的本質問題 B.世界的本原問題
C.事物發展的動力問題 D.世界能否認識的問題
14.人在心情愉快時會感到“光陰似箭”,心情抑郁時會感到“度日如年”。這表明( )
A.時間是由人的主觀感覺決定的 B.時間隨人的感覺的變化而變化
C.時間的具體特性是可變的 D.人的時間觀念具有相對性
15.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斗爭的焦點集中在是否承認( )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B.事物是永恒發展的
C.事物的內部矛盾 D.事物的外部矛盾
16.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 )
A.聯系的觀點 B.發展的觀點 C.實踐的觀點 D.科學的觀點
17.生產力反映的是( )
A.人和自然的關系 B.自然界中物與物的關系
C.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D.個人和社會的關系
18.英雄史觀的理論前提是( )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B.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D.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19.制約人的行為和動機的根本條件是
A.傳統意識 B.階級關系 C.生產方式 D.政治制度
20.在實際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現違背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爭性原理
多項選擇題
8.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真理是( )
A.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 B.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
C.同謬誤相對立的認識 D.絕大多數人的認識
9.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主要內容是( )
A.生產關系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
B.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產生及具發展變化的方向
C.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于和服從于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D.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也起決定作用
10.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
A.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B.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即科學之科學
C.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D.在實踐基礎上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11.造大樓得先設計圖紙,然后造樓,這說明( )
A.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B.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C.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D.意識可以創造物質
12.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 )
A.客觀實在 B.不依賴人的感覺的客觀實在
C.各種具體物質形態的共性 C.人的感覺的組合
13.人工智能的偉大意義在于( )
A.人類在解決沒有感覺的物質同有感覺能力的物質發生聯系問題向前邁進一大步
B.隨著電腦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引起對整個世界深刻巨大的變化
C.電腦的功能遠遠超過人腦
D.電腦部分代替和節省了人的腦力,極大地延伸和擴展了人的腦力
14.運用可能性區分為多種情況的觀點,指出下列關于“大海撈針”與“水中撈月”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大海撈針”是可能的,盡管很艱難
B.“水中撈月”是不可能的
C.“大海撈針”屬于抽象可能性
D.“水中撈月”是人主觀意志的想象,可以轉化為現實
參考答案
11.A 12.B 13.B 14.D 15.C 16.C 17.A 18.B 19.C 20.A
8.ABC 9.BC 10.ACD 11.BC 12.ABC 13.ABD 14.ABC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