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務員《行測》政治常識復習三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1-2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政治常識在近年北京社招的考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它作為考核考生政治素養的核心內容在考試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政治常識主要來源于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以及當前多個領域內的政策、熱點等內容。具體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當代國際經濟與政治、我國的各項制度、政策、以及最新時事等。這幾個部分的內容廣大考生在大學階段已有學習,但行職測驗在這方面的考查要求與大學階段的考試側重點有所不同,大學階段的測試屬于基本理論、觀點、概念方面記憶性的考查;而行職則屬運用這些概念、觀點等分析實際問題的運用性的測試。
考生朋友們要想在這部分拿到理想的分數,就不能單純地依賴考前的死記硬背,突擊復習,而要在平時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多多關注、積累這方面的內容,并且要善于思考各種社會問題。
下面我們就一些考生應知應會的要點作一個簡要論述,以期能幫助考生朋友們明確復習重點。
鄧小平理論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概括起來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質決定的。“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
2.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循序漸進的根本保證和動力。中國共產黨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組成部分,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效保證。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4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
改革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之一,也是鄧小平理論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中國深刻而廣泛的革命性變革,其實質和目的是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發揮出來,而不是否定或取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5.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即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既有基本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面,又有不適應的一面。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基本矛盾。過去形成的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或者帶有舊社會的某些痕跡,或者脫離實際,單一僵化。前者如終身制、家長制,后者如過高過純的生產關系及權力過于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等等,已經嚴重地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束縛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調整和完善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和方面,解決基本矛盾,使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在要求,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
6.改革的目標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它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建立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以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宏觀經濟調控,健全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內容。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