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海峽西岸經濟區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0-12-1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背景鏈接
隨著中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環渤海經濟區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全國以區域經濟為特色的經濟競爭格局正在形成。黨的十七大做出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首次在全黨確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地位,并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把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與維護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緊密聯系起來,賦予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以新的責任。2009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已從地方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
二、基本概念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臺工作、統一祖國,并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偟哪繕巳蝿帐“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
三、重要意義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貫徹落實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福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責任,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有利于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有利于在加快東部發展中發揮福建優勢,有利于形成服務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有利于構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因此,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四、對策措施
第一,發揮獨特的對臺優勢,努力構筑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
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立海峽兩岸旅游合作機制,共推雙向旅游線路,培育“海峽旅游”品牌;加強與臺灣現代服務業合作,建設海峽西岸物流中心;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與臺灣地區的交往,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加快完善兩岸直接“三通”基礎條件,提升對臺開放合作整體功能;健全涉臺法律法規,依法保護臺胞的正當權益,為臺胞投資興業、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條件和優質服務,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臺灣投資興業,推動建立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
第二,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發展保障。
加強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與對外通道建設,按照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和兩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內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加強沿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優良港口條件,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強化能源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改善城市間道路交通條件,加強對外交通與內部道路的銜接,完善城市內道路路網結構,提高路網密度。
第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加強海峽西岸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建立穩定的各級財政科技投入增長機制;建設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承接臺灣現代服務業轉移,依托中心城市、產業集聚區、貨物集散地、交通樞紐和港口資源,建設福州、廈門、泉州等物流節點和一批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現代化海洋產業開發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優勢,推進臨港工業、海洋漁業、海洋新興產業等加快發展。
第四,提高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任務。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加快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