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熱點之歷史篇7
來源:發布時間:2010-11-1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民族政策
(一)歷史上的開明民族政策
三國時,諸葛亮注重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鼓勵少數民族發展經濟,任用少數民族首領為地方官員,對南中實行羈康政策。南中地區實際上成為民族自治地區。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適應封建化的趨勢,實行向先進的漢族學習的政策,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結果既鞏固了統治,緩和了民族矛盾,又促進了統治民族的封建化。
唐代,中央政府承認周邊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權”,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內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統治者擔任。唐政府對少數民族首領冊封很多。唐朝多次與少數民族首領和親。
契丹改遼后,決定實行“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國制(遼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實行遼境內南北不同的統治政策。
元朝,對邊疆的行政管理規范化,在中央設置宣政院,在西藏設宣政院轄地,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
清朝,尊重西藏的宗教傳統。順治帝封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封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須經中央冊封。雍正時設駐藏大臣,標志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的加強。清朝的統治使西藏地區保持了穩定。
(二)歷史上的民族壓迫政策
西晉王朝對內遷各族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逼迫內遷各族人民納稅、當兵,甚至將之掠賣為奴隸,不少人破產后淪為流民。
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將全國各族人民分為四等,規定不同的等級享受不同的權利。在民族壓迫下的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清兵入關后才過兩年,政策就突變,開始強制推行一些民族壓迫政策。其中主要有“剃發、衣冠、圈地、投充、逃人”五事,在戰爭中還多次發生屠城之事。
(三)民族領袖和民族使者的功績
鮮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建議而實行一系列漢化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提倡農耕、任用漢族文人制定各項典章制度,并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間,契丹還創制了文字。
黨項族首領元昊,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并任用一些漢人擔任重要官職。當時西夏還創制了文字。
女真首領金世宗,利用黃河故道實行屯田,招募農民墾種。有的地區遇到荒歉,政府便減免當地的租稅。金世宗執政期間,北方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為促進西域各族的發展、進步以及與漢族的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東漢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活動了30年,不但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而且密切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系。
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內地的聯系不斷加強,唐朝的許多釀酒、制磨、造紙墨的工匠來到吐蕃,養蠶技術也傳到那里。這為發展吐蕃經濟文化、加強唐蕃的聯系、促進漢藏友誼和民族團結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朝鑒真和尚,應日本邀請出生入死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播唐朝文化,為中日友好作出了積極貢獻。
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對促進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