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熱點新聞:
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昨天答記者問時表示,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密約”。 有記者問,據報道,有日本政府人士透露,小泉執政時期曾與中國領導人就釣魚島問題達成秘密協議,即日方不拘留登釣魚島的中國公民,中方承諾制止保釣船只靠近釣魚島。請證實。 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指出,所謂“密約”根本不存在,有關說法完全是造謠中傷,用心險惡,不僅誤導民意,而且進一步損害了中日政治互信。日方必須承擔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政府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立場歷來是明確的、堅定不移的。
進入10月,樓市利空消息不斷,限購城市已經增加到14個,而且還將繼續增加,針對投資資金的包圍圈越來越大。10月19日晚,央行更是突然宣布加息,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雖然加息幅度小于以往,但并不排除年內仍會加息的可能,樓市升值預期遭到打擊。房產稅的腳步也漸行漸近。接連重拳下,中央調控房價的決心益發堅定,對于不得不進入供應高峰期的樓市而言,升值預期日益黯淡。正在消退升值光芒的房地產市場,房價還能扛多久?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國家發改委《關于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若干意見》,要求通過兼并重組,使全國形成一批年產5000萬噸以上的特大型煤礦企業集團,煤礦企業年均產能提高到80萬噸以上,特大型煤礦企業集團煤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
在昨日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胡錦濤將于明年初訪美。有媒體問及美方昨日表示胡錦濤將于明年1月訪美。馬朝旭回應稱,6月,中美兩國元首在多倫多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舉行了會晤。奧巴馬總統正式邀請胡錦濤主席于明年初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胡主席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中美雙方準備工作已經啟動。近日,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發表2010年涉華年度報告。馬朝旭表示,這個所謂的委員會一貫歪曲事實,對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有關政策妄加指責。中方奉勸該委員會停止干涉中國內政的錯誤行徑。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昨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發布了中國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據初步測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6%,比上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增11.9%,二季度增10.3%,三季度增9.6%。對于三季度經濟增速放緩,盛來運認為主要由于去年基數較高,以及今年主動采取一些宏觀調控措施的結果。此外,今年各地政府加大了節能減排力度,一些高耗能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回落的速度比較快,由此帶動工業速度一定程度的回落。盛來運直言,目前正處在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運行中還有不少不確定因素,比如國外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的步伐仍然步履蹣跚,國內也存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二、國外熱點新聞: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21日簽署命令,任命維亞切斯拉夫·沃洛金為聯邦政府副總理兼政府辦公廳主任,接替離開聯邦政府的謝爾蓋·索比亞寧。梅德韋杰夫是當天在會見沃洛金時簽署上述命令的。他說,讓沃洛金接替索比亞寧是政府方面提出的建議,他本人也同意這一建議。當天早些時候,在莫斯科市市杜馬舉行的非常會議上,議員們投票通過了聯邦政府副總理兼政府辦公廳主任索比亞寧為莫斯科市市長的提名議案,索比亞寧正式出任莫斯科市市長。隨后,梅德韋杰夫簽署命令解除了索比亞寧在聯邦政府中擔任的職務。
面臨支持率下降,緊縮政策執行受阻,赤字和外債高筑的嚴峻國內形勢,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20日宣布對內閣進行改組。這是他出任首相六年多來進行的力度最大的一次內閣改組。輿論認為,薩帕特羅此舉旨在強化政府執政力度,改善執政的工人社會黨的國內形象,為該黨角逐2012年大選鋪路。 首先,改組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贏得議會其他政黨支持。
阿富汗和平高級委員會發言人基亞穆丁·卡沙夫21日說,該機構已為謀求與塔利班和談制訂了計劃,并呼吁國際社會為此提供支持。卡沙夫當天在首都喀布爾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塔利班等反政府武裝應放棄暴力,加入和平進程。他同時表示,和平高級委員會將聽取反對派武裝的所有合理要求和預設條件。卡沙夫還說,國際社會和駐阿北約部隊應該兌現承諾,為阿政府發起的和平進程提供支持。他還呼吁周邊鄰國和沙特阿拉伯幫助推動阿富汗和平進程。
據外電報道,德國聯邦犯罪調查局20日稱,德國可能是1000多名潛在恐怖分子的大本營。在過去幾年中,被確定身份武裝分子的人數在持續增加。德國是2001年美國911事件的策劃地。德國犯罪調查局稱,自2001年以來,該局對恐怖主義的調查項目在不斷增加,目前正在開展總計352項調查。該局在聲明中稱,“德國安保官員認為有1000多名恐怖分子準備發動暴力襲擊。”德國警方已經將131名恐怖分子確定為“恐怖主義煽動者”,并保留其余估計與恐怖襲擊有關274人的檔案。德國聯邦犯罪調查局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持極右立場、有暴力傾向的人數幾乎翻了一倍,包括約9000人。隨著最近安保官員稱歐洲遭受恐怖襲擊的風險大增,極端主義在德國又成為焦點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