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熱點之歷史篇(1)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1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公務員輔導咨詢

匯集公務員培訓權威機構,權威解答公務員考試相關問題

zaixuanzixun

  經濟發展

  一、歷代改革

  (一)古代著名的改革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公元8年王莽改制:王田私屬,不許買賣;多次改變幣制。改制激化了社會矛盾,以失敗告終。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

  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開墾荒田,取消苛捐雜稅,重視興修水利,整頓軍隊,嚴格紀律。后周力量增強,為后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北宋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政府的收入增加,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

  明朝張居正改革: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治理黃河,實行“一條鞭法”,采取軍事改革措施。明朝經濟狀況得以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國防實力增強。改革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最終失敗。

  (二)近代改革

  近代歷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通過《天津條約》把侵略勢力由沿海延伸到內地。

  戊戌變法發生在《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清末新政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后,《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三次新政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了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破產。百日維新如同曇花一現,在封建頑固勢力的反撲下,歸于失敗。清末新政沒有給清朝統治者帶來穩定,反而激化了國內矛盾。但三次新政都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二一九法令”,禁止買賣農奴,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一些份地。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日本明治天皇進行改革。政治上廢藩置縣,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四民平等”,制定憲法。經濟上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文化上生活方式西化。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并逐步成為列強之一。

  二、歷代農業經濟政策

  春秋: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對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稅賦,對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樣根據其實際畝數,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賦稅。初稅畝被認為是我國古代農業稅制的開端。

  秦國: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禁止棄農經商。

  西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士兵復員生產,歸還逃亡者田宅;釋放奴婢為平民;減輕田租。

  東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田租;廢除王莽時的苛捐雜稅。

  三國:蜀國諸葛亮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曹魏重視保護農桑。

  南北朝:485年,北魏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按性別、年齡把土地分配給農民。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準使用,不準買賣。受田的農民必須向國家繳納租稅,并服徭役和兵役。

  唐朝: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

  北宋:形成租佃制,確立勸農制度,對開墾荒地提供財政支持,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組織興修水利等政策措施,成功推動農業經濟較快發展。

  明朝:明初獎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把田賦、徭役和雜稅合并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收取。

  清朝:獎勵墾荒;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使無地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地主的賦稅負擔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農民的負擔則相對減輕。

  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普遍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2007年出臺的《物權法》確定農村耕地承包期限為30年。

  2006年,我國廢除了農業稅。

  三、生產工具發展歷程

  夏朝:用木制耒耜播種,用石刀、蚌鐮收割莊稼。

  商周:制造和使用青銅器。

  春秋戰國:鐵器用于農業生產,出現牛耕。

  西漢:普遍使用鐵農具、耦耕,出現馬耕,使用犁耕法,用耬車播種。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鼓風冶鐵。畢嵐創造龍骨水車,是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三國:曹魏馬鈞完善翻車,用以灌溉、排澇。

  唐朝:創制曲轅犁、筒車。

  元朝:黃道婆改進棉紡織工具。

  三次科技革命比較表

  四、水利工程

  1.灌溉工程

  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鄭國在秦國咸陽附近開鑿了鄭國渠,灌溉田地400萬畝。

  漢武帝時,在關中鄭國渠上游南岸鑿了六道輔助渠道——六輔渠,又開鑿了白渠。

  2.運河工程

  秦政府為解決運軍糧的困難,派史祿開鑿靈渠,溝通湘水、漓水。

  隋煬帝于605年下令開鑿京杭大運河,加強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元世祖時,為解決運糧困難,開鑿會通河、通惠河、膠萊運河。

  五、對外貿

  秦漢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

  (1)絲綢之路

  西漢時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運到西亞、大秦。絲綢之路的路線,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后分為兩條路線:

  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今埃及亞歷山大)。另一條出玉門關,經樓蘭、商昌、龜茲,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經撒馬爾罕,至馬什哈德(伊朗),西通歐洲。

  另據專家考證,在浙江良渚遺址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玉琮,及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玉器,其皆為新疆和田玉及青海昆侖玉,可見中國東西部經貿交流的歷史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絲綢之路上保留至今的文明遺跡有甘肅的陽關、莫高窟,新疆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樓蘭遺址等。

  (2)海上絲綢之路

  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初步形成。西漢朝廷派出繹使率領的船隊,沿著民間貿易開發的海上航線,到達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東南海岸和斯里蘭卡等地。海上絲路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今廣州)、登州(今煙臺)、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

  唐代對外貿易興盛。唐都長安是亞洲經濟文化中心。對外貿易經陸路和海路與亞洲、歐洲各國往來。唐政府在廣州設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這一時期貿易的重點是亞洲,交往對象主要是朝鮮、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南宋造船業進步,羅盤針應用于航海,對外貿易大大發展,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元朝對外貿易更加繁榮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記載了這段繁華的歷史。

  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促進了明朝海上貿易的發展。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實行閉關政策,古代對外貿易開始進入蕭條時期。

  1840年,英國用海軍的炮火打開中國的大門,半殖民地的中國,對外貿易伴隨著屈辱。

  民國時期,上海和廣州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東方都市。

  1949年新中國成立,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中國實行經濟封鎖。

  1978年改革開放,先后設立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建設浦東開發區。1992年鄧小平南巡,提出要加快改革開放。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1世紀前十年中國奠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新航路的開辟:

  1487~1488年迪亞士遠航非洲南部,發現好望角。

  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皇室支持下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1497~1498年,達•伽馬開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線。

  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人類首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政治文明

  一、民主歷程

  (一)古希臘、古羅馬的民主制度

  古希臘:古希臘的民主制度是以城邦為中心的城邦民主制。起源于梭倫變法和克利斯提尼改革,一直延續到亞歷山大統一希臘諸城邦。希臘內部極盛時期是伯里克利時代(公元前495年—前429年)。

  古希臘的民主制度的特點:第一,平民政體;第二,權力制約;第三,法律至上;第四,公民意識。

  古希臘的民主制度機構:

  1.公民大會。古希臘公民大會起源于公元前11~公元前9世紀的荷馬時代。

  2.五百人會議。五百人會議是古希臘城邦雅典的民主政治的核心,為公元前6世紀晚期克利斯提尼改革時創立的機構,此機構一直延續到公元前3世紀。

  古羅馬:公元前9世紀初古羅馬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歷經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于1世紀前后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古羅馬在歷史中留下的光輝印記包括斯巴達克起義、杰出領袖龐培、愷撒、屋大維。但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羅馬法。公元528~533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敕命編纂《民法大全》。羅馬的民商法(私法)體系發達,奠定了私權神圣的基本理念,對后世民主制度影響深遠。

  (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688年英國經過“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行為。“內閣制度”的確立使英國議會君主制正式形成。

  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聯邦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行政大權。國會行使立法權。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權。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經過反復斗爭,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

  1861年意大利統一后,實行君主立憲體制。1871年德意志實現統一,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1861年,俄國廢奴改革,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仍然是沙皇專制的君主體制。

  1868年,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仍然是封建君主制。1889年日本憲法頒布后,政體演變為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

  (三)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

  1.農民階級自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

  (1)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年。太平天國后期,洪仁軒提出的《資政新篇》是具有發展資本主義主張的政治綱領。

  (2)義和團運動

  1898~1901年。

  2.資產階級領導的改良運動

  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維新變法,1898年6月至9月。重要人物有光緒帝、譚嗣同等。

  3.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并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4.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五四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經歷階段: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國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國共十年對峙、五次反圍剿、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臺兒莊戰役、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5.中共黨史重要會議

  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革命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中共三大:1923年,廣州,制定革命統一戰線(第一次國共合作)方針。

  中共四大:1925年,上海,明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

  八七會議:1927年,漢口,糾正陳獨秀右傾錯誤,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古田會議:1929年,福建上杭縣古田村,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

  遵義會議:1935年,遵義,糾正王明“左”傾錯誤,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

  瓦窯堡會議:1935年,瓦窯堡,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二次國共合作)方針。

  洛川會議:1937年,洛川,制定全面抗戰路線。

  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通過了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報告》。

  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西柏坡。一個“炮彈”: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進攻。兩個“務必”: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三個轉變:工作重心,鄉村→城市;總任務,農業國→工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為新中國成立作了理論和路線、方針準備。

  新政協會議:1949年,討論新中國成立問題(《共同綱領》、國旗、國歌、首都、領導)。

  一屆人大:1954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共八大:1956年,社會主要矛盾,黨的主要任務,經濟建設方針。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中共十二大:1982年,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共十三大:1987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基本路線、三步走。

  中共十四大:1992年,江澤民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七大:2007年,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思想。

  二、民族政策

  (一)歷史上的開明民族政策

  三國時,諸葛亮注重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鼓勵少數民族發展經濟,任用少數民族首領為地方官員,對南中實行羈康政策。南中地區實際上成為民族自治地區。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適應封建化的趨勢,實行向先進的漢族學習的政策,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結果既鞏固了統治,緩和了民族矛盾,又促進了統治民族的封建化。

  唐代,中央政府承認周邊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權”,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內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統治者擔任。唐政府對少數民族首領冊封很多。唐朝多次與少數民族首領和親。

  契丹改遼后,決定實行“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國制(遼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實行遼境內南北不同的統治政策。

  元朝,對邊疆的行政管理規范化,在中央設置宣政院,在西藏設宣政院轄地,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

  清朝,尊重西藏的宗教傳統。順治帝封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封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須經中央冊封。雍正時設駐藏大臣,標志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的加強。清朝的統治使西藏地區保持了穩定。

  (二)歷史上的民族壓迫政策

  西晉王朝對內遷各族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逼迫內遷各族人民納稅、當兵,甚至將之掠賣為奴隸,不少人破產后淪為流民。

  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將全國各族人民分為四等,規定不同的等級享受不同的權利。在民族壓迫下的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清兵入關后才過兩年,政策就突變,開始強制推行一些民族壓迫政策。其中主要有“剃發、衣冠、圈地、投充、逃人”五事,在戰爭中還多次發生屠城之事。

  (三)民族領袖和民族使者的功績

  鮮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建議而實行一系列漢化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提倡農耕、任用漢族文人制定各項典章制度,并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間,契丹還創制了文字。

  黨項族首領元昊,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并任用一些漢人擔任重要官職。當時西夏還創制了文字。

  女真首領金世宗,利用黃河故道實行屯田,招募農民墾種。有的地區遇到荒歉,政府便減免當地的租稅。金世宗執政期間,北方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為促進西域各族的發展、進步以及與漢族的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東漢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活動了30年,不但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而且密切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系。

  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內地的聯系不斷加強,唐朝的許多釀酒、制磨、造紙墨的工匠來到吐蕃,養蠶技術也傳到那里。這為發展吐蕃經濟文化、加強唐蕃的聯系、促進漢藏友誼和民族團結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朝鑒真和尚,應日本邀請出生入死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播唐朝文化,為中日友好作出了積極貢獻。

  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對促進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政治制度

  西周:實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將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系,從而維系和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商鞅變法實行軍功授爵:規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正式建立皇帝制,中央集權國家形成。

  西漢時期: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

  魏晉時期:形成了士族制度,按門第等級區別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同地位的特權等級制度。伴隨產生的九品中正制,是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選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開始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武則天上臺后開始打壓士族,扶植庶族,士族制度走向衰亡。

  宋朝:統治者防止藩鎮割據的重現和大臣、外戚、宗室、宦官擅權,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治,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內事務。這一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東西廠;實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

  四、臺灣歷史沿革

  三國時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到夷洲(今臺灣),加強夷洲與內地的聯系。隋朝時隋煬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臺灣)。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求。

  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

  1683年施瑯大敗臺灣鄭克塽,康熙帝統一臺灣。

  1684年清政府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設立臺灣省。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澎湖及附近島嶼,割給日本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歸祖國。

  1949年大陸解放后,國民黨殘余勢力跑到臺灣,形成了與大陸暫時隔離的狀態。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

  1987年臺灣方面解嚴,開放大陸探親,結束了兩岸近40年不相往來的歷史。

  1992年海基會和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精彩專題

更多>>

全方位公考復習攻略

更多>>

公考交流

進入論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五月定向久久可爱视频 |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中亚洲中文字幕乱码首页 | 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视 |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