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預測試卷及答案(七)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6-2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3.針對現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在執行中出現的問題,解決農村養老保障問題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扶持。現階段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實際執行中,集體補助比重過小,國家扶持微乎其微。要加大國民收入再分配向農民和農村的傾斜力度,從制度設計上使農村參保人員個人賬戶上的基金收益明顯高于儲蓄收益,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真正具有社會保障應有的“社會性”、“福利性”、“互濟性”,調動廣大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第二,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穩定性。由于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缺乏法律效力,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所以,只有通過立法,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地位,才能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穩定性。
第三,創新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是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國家應該逐步放松投資管制,建立養老基金進入資本市場所必須的基本組織結構和基礎設施,創新更多的投資渠道,向養老基金開放國內股票市場、其他有價證券市場等。
4.參考范文
建立多種養老方式并存的農村養老制度
尊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由于長期重城市輕農村的傾向,我們對城市老年人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而對辛勤耕耘的老年農民的養老問題卻關注甚少。由于農村生活條件較差,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很完善,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形勢越來越嚴峻。同時,在市場經濟逐步建立、社會經濟現代化以及人口流動的過程中,中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也開始面臨許多挑戰:
一是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養老功能弱化,同時居住方式的代際分離導致老年人在經濟供養之外還面臨生活不便、照料不夠、精神苦悶等問題。二是大量農村年輕人進城打工,或者將關注重心向子女傾斜,產生了“重幼輕老現象”,對老年父母的實際生活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三是老年人的壽命在不斷延長,健康狀況卻有所惡化,患病率、傷殘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和社會服務,加大了家庭的負擔。
各種挑戰因素的結合使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開始瓦解和分化。現代社會,中國農村的養老方式已不再是單一的家庭養老,而是一種以家庭養老為主,多種養老方式并存的農村養老格局。許多新的養老方式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發揮多種養老方式的作用,建立一種適合中國農村情況的養老制度,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通過宣傳教育,形成濃厚的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要通過多種宣傳途徑,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認真做好尊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這種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尊老敬老養老是憲法規定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并通過社會輿論約束,從道義和制度上規范人們的尊老敬老行為,改變過去片面的兒女不養老和重物質輕精神的養老觀念,使老人時刻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頤養天年。
第二,不斷完善家庭養老。首先,通過宣傳教育,從正反兩方面引導子女,強化孝敬父母的意識,使“孝”成為一種社會行為準則。其次,老人可以及早做好自我養老經濟儲備,盡量經濟獨立。最后,加強法制監督。加強法制宣傳,強化法制意識,加強法制監督,必要時運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贍養父母的責任。
第三,搞好社區養老。應增加老年福利機構的數目,爭取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個福利機構。在經濟好的地方可將老年福利機構如養老院等產業化,引入個人或企業的投資。擴大養老院服務范圍,針對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入住、看護、治療等服務。其次,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鼓勵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為孤寡老人提供捐贈。同時,可以在城鄉敬老院之間開展各種聯誼活動,增加城鄉老人的交流,豐富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大力推進社會養老。一是及時對現有農村保險基金進行清理、整頓,由市財政或責任主體多方籌集資金,彌補虧空。同時,加強管理,確保養老資金的保值增值和健康運作,提高農民繼續出資參保的信心。二是繼續試點新型養老保險制度,因地制宜,確定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的標準,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認真解決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切實把新農保的實惠落實到人。
農村養老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村秩序的穩定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家庭養老為主導,進一步強化社會養老保險、引進商業養老保險,建立多種形式并存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既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又有利于操作和實施,為實現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