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醫護理:大腸癌中醫防治概述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4-07
大腸癌是由大腸粘膜上皮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直腸癌和肛管癌3個部分,其中直腸癌發生率最高。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如北美、西歐、北歐、新西蘭等,大腸癌往往占腫瘤發病的第一、二位。東歐、南歐是中等發病區。一些亞、非、拉美發展中的國家較低。在中囤,大腸癌的發病,以長江中下游與東南沿海的江蘇、浙江、上海、福建、臺灣及香港等地區較高。此外,東北及華北部分地區發病率也較高。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大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如上海是中國大腸癌發病率最高的地區,近年來發病率在迅速上升。而在發達國家,由于宣傳教育,人民加強自我防護,大腸癖的發病率已趨于下降。中國大腸癌的發病具有發病年齡偏輕,病變部位偏低及多見合并血吸蟲等3個特點。
傳統醫學沒有大腸癌一詞,但對大腸癌的認識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靈樞五變》篇說:“人之善病腸中積聚。”《素問·氣厥論》篇則說“小腸移熱于大腸,為慮瘕,為沉。”最早提出了大腸癌的成因。傳統醫學應用于大腸癌的治療中,可以配合手術、放療和化療起增敏、增效,減少放療、化療不良反應的作用;對于姑息性手術者或晚期失去手術機會者,可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蒙醫學稱之為“大腸血痞”。
大腸癌在傳統醫學中屬于稱謂不一。在中國傳統醫學中,中醫學稱之為“癥瘕”、“積聚”、“臟毒”、“腸覃”、“鎖肛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