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0年考研人數增至140萬,比2009年多出近16萬。同時,教育部和國家發改委也已聯合發文確定,在去年實際招生規模的基礎上,今年的碩士研究生擴招5%,而博士生則擴招2.5%,總招生數將達49.75萬人。單從數據比較,考研市場依舊呈現“兩廂情愿”的態勢。但在3月21日舉辦的“海天鯤鵬創新匯·榜樣的力量”活動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卻一致認為,今年的研招與往年不同,無論是政府的引導性政策,還是大學生的報考心態,都是“慣性”使然,未來,考研或成“必選項”。 考研熱度不減 一項關于“你是出于什么原因選擇考研”調查中,63.8%的學生選擇了“大家都在考”。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位經濟系的大二學生稱,自己班上的同學,80%都已進入“備考”狀態,甚至跟師兄師姐搶起了自習室。而被問及為什么要選擇考研時,該同學表示,近幾年學校“考研之風”濃烈,如果不考,倒成了“另類”。 中國資深人力資源總監汪漪女士表示,在考研成為“慣性”之時,企業的招聘行為也在“與時俱進”。根據自己多年的招聘經驗和研究,在人力資源市場,當大學生和企業之間是“供大于求”的關系時,企業為節約時間成本,更傾向于通過學歷在成千上萬的簡歷中篩選合適的人才。“這是一條‘顯規則’而非‘潛規則’,企業和HR傾向認為,研究生更接近主流學術和上層技藝,在未來的工作中更有能力‘擔當’。在這樣的篩選機制和理念下,本科生鮮有機會,除非擁有工作經驗”。 海天考研事業部經理梁國亮則希望,隨著學生“考研”、國家“擴研”、企業“招研”的逐漸“慣性化”,我們的社會和輿論能夠對此轉變以往的責難和非議態度,多一些實質性的關懷,促進和引導國家在高校積極落實正確的、有效的碩士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做好人生定位、職業規劃,引導企業吸納實習生,提供實踐機會,合理解決就業難題。 做好人生定位,和職業規劃一起考研 當下,選擇考研雖然已經是眾多在校大學生的不二選擇,但參加專家學者們仍諫言準備考研的大學生們,杜絕盲目跟風,認清自己,做好人生定位。 “和職業規劃一起考研、讀研”是資深教育與職業發展規劃專家李令彬在活動上拋出的觀點,他認為,既然考研成為趨勢,成為必然,成為慣常化的選擇,就不必太執著于考研的利弊問題,而應該在考研前認清自己,做好規劃,尤其是職業規劃,然后選擇專業,并且在讀研的過程中堅持自己的職業方向,按照職業規劃和職業要求去塑造自己,參加實踐,為未來打好堅實的基礎。這才是考研的真正意義所在。如果沒有好的規劃,即使讀上幾年研究生,也只是空有文憑一張,前途依舊不會明朗。 梁國亮總經理表示,“長期以來,我們的傳統教育存在三大缺失,就是對生命意義的教育、對自我認識的教育、對幸福教育的嚴重缺失,導致很多學生不知道以后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據調查的數據,至少有七成以上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有何專長、能干什么,更不要說怎么干了。因此,對于考研的大學生而言,首先必須幫助他們把這種‘缺失’的東西找回來。” 把握政策動向 贏得未來 在發布擴招通知后,教育部亦表示,今年新增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全部用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具有專業學位授予權的招生單位要壓縮原有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5%-10%,用于擴大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比例。 相關專家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政府已經開始著手調整研究生培養模式,通過調整專業型和學術型研究生的比例,來促使碩士研究生培養更加密切地滿足社會的需求,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緩解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更好地適應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需要。 海天考研首席全程策劃專家甘源預計,未來相關部門還會出更多的政策,力度也會更大,以加快調整專業型和學術型研究生比例的步伐。他指出,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財經、教育、農業等專業領域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專業學位教育所具有的職業性、復合性、應用性的特征能夠更好的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選擇考研的大學生必須理解政策,通過政策“慣性”來判斷未來社會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人生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才能贏得未來。 |
| 熱門資料下載: |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王露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考研五個熱門專業分數線提高 |
|
閱讀下一篇:全日制專業研究生享受資助及就業方面優惠政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