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對比聯想——是指由對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憶,而引起與其具有相反特點的其他事物的聯想形式。這種聯想主要建立在兩種事物的性質和特征的對比關系的基礎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強化對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強化對這兩種事物所具有的對立關系的理解和感受。 42、再造性想象——是指主體根據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覺表象進行加工和綜合,從而在自己的頭腦中重新形成關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43、創造性想象——是指通過主體的創造性思維產生原來沒有的新表象。它與再造性想象有著密切的聯系,主體的創造不可能無中生有,要以自己腦中儲存的記憶表象為基礎。 44、審美態度——是指主體在擺脫了日常的功利和實用態度之后,所產生的一種觀照、欣賞的態度,是主體能否與對象建立審美關系并進入審美活動的關鍵。 45、審美距離——是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一個審美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必須與對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 46、游戲說——首先是由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賓塞等人發展加以完善的。認為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游戲,是由游戲發展而來的。藝術與游戲雖有相通之處,但它深刻的真實性、深邃的思想內涵和人生的啟迪不同于游戲,因此把藝術僅僅歸結為游戲是片面的。 47、集體無意識說——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是由由遺傳保存下來的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潛藏于意識深層的朦朧精神。藝術家正在它的驅動下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起源于集體無意識。這種學說只是一種心理學的假設,沒有足夠的科學根據,也抹殺了藝術家的個性。 48、模仿說——認為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響極大。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終把藝術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藝術看成是再現和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它的缺陷在于忽視了藝術自身的審美特質,忽視了藝術創造的主體性和表現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藝術的本質。 49、表現說——強調藝術必須以表現主體情感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學家德拉克洛瓦、克羅齊,中國的言志說、心生說和緣情說大體上亦可劃入表現說。表現說把藝術本質同藝術家主體情感的表現聯系起來,突破了把藝術歸結為模仿、認識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藝術的審美特性,比模仿說更接近真理,在美學史上是一大進步。但表現說完全回避藝術與現實世界的聯系,無視主體情感的客觀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50、有意味的形式說——上世紀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謂“形式”,就視覺藝術而言,指由線條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組合起來的純粹的關系;所謂“意味”,貝爾認為乃是這種純形式背后表現或隱藏著的藝術家的獨特的審美情感。藝術就是藝術家創造的、能激發觀賞者審美情感的純形式,是美的結構,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說突出了藝術的審美本質方面,比表現說列進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審美純形式”與一切現實完全切斷,脫離人類社會歷史,陷入形式主義和神秘主義。 51、符號說——由美國的蘇珊。朗格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是一種非邏輯非抽象的符號,具有表現情感的功能;藝術符號所表現的情感應是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這種學說理論上達到了列高的層次,但仍不能正確地解決藝術本質問題。 52、藝術品——是人工制品中的一種審美的精神產品,它以創造非現實的意象世界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 53、載道說——較早可追溯到孔子,韓愈加以完善,他認為古文是為了宣傳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為了緣情。這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但完全摒棄文的緣情作用,僅僅突出政治教化作用,顯然不符合藝術的發展規律,也是片面的。 54、娛樂說——可分為“自娛”和“娛人”兩個方面。藝術家是借助于創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實現自己雖向往但在現實中卻不能實現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從而達到自娛。同時一切藝術都能使人產生快樂,都有“娛樂”的功能。 55、藝術作品的意象世界層——是指建立在物質實在層、形式符號層基礎上的、非現實的、展現人類審美經驗的、能轉化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這是藝術品結構中的核心層次。 56、藝術作品的意境超驗層——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蘊含著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57、意象——是一種心理存在,一個審美的表象系統,包括意與象兩個方面。“意”指主體在審美時的意向、意圖、意志、意念、意欲,表達的思想情感、人生體驗、審美理想、藝術追求等:“象”則指由想象創造出來,能體現主體之“意”,并能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覺、體驗到非現實的表象。 58、仿象——是主體通過模仿對象世界的形態創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態、具象上與對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這里“主體”有意退居幕后,其創造性仿佛就體現在意象的仿真性上。 59、興象——是主體以客觀世界的物像為引導,給接受者提供借以觸發情感、啟動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機,物像使“感興”得以發生,聯想得以展開,在此基礎上生成的“象”便是興象。 60、喻象——是創作主體以“自我”為體,以“世界”為自我的延伸,并根據主體心靈來創造新的世界。主體在客觀世界的攝取象征物,賦予其一定的象征意義,以此種方式形式的意象便的喻象。 61、抽象——是指創作主體經過自己的頭腦加工,將客體提煉、升華,舍棄具象而代用一些純粹的形式符號來喚起讀者審美情感的一種意象。 62、意境——主要是指運用藝術意象,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的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 63、有我之境——其中的“我”以強烈的主觀色彩明顯地滲透于藝術意象中。 64、無我之境——是指創作主體的完全消失,隱在藝術意象的后面。 65、藝術的審美功能——是指憑借藝術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誘發力、震撼力來使接受主體在獲得美感的同時獲得審美愉悅,從而提高藝術素養,改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拓展藝術鑒賞視野,增強藝術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66、藝術的認識作用——是指人們通過藝術品的欣賞,能從虛擬的意象世界背后獲得對世界和歷史的認識,可以了解到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事物,從而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67、藝術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指通過藝術品的意象體系向接受主體顯現和指示某種典范,以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倫理、道德教育。 68、靈感——是藝術家在意象創造中,由于各種心理機制、功能處于高度協調的自由狀態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奮、注意集中、情緒激動、想象力空前活躍的一種思維活動的境界。 69、美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美育,泛指自覺和非自覺的一切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響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會、學校或家庭有意識地利用審美的特點對人進行塑造的種種教育活動;狹義的美育則專指與智育、德育、體育并列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 70、寓教于樂(賀拉斯的美育觀)——是古羅馬的賀拉斯在談到文藝的功能時提出的一項原則。這項原則實際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同時又符合文藝的規律,要有魅力,直接給人以感動。 71、《美育書簡》——是1975年席勒發表的著作,在書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的闡述,這是第一部系統的美育著作。 72、審美教育——是以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作為具體的媒介手段,通過審美活動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價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優化人的心理結構、鑄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組織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73、柏拉圖的美育觀——柏拉圖是從培養理想國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認為藝術起源于模仿,也會導致欣賞者的模仿,淫穢內容會把人們教壞,藝術作品應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為。他特別強調音樂的感化作用。 74、亞里士多德的美育觀——他認為悲劇有一種凈化作用,這種借憐憫與恐懼使情感得到凈化的作用也是一種情感的陶冶。他強調藝術凈化心靈的教育功能,并將藝術的審美功能與凈化心靈的教育功能有機地統一起來,這對賀拉斯的“寓教于樂”有一定的影響。 75、席勒的美育觀——1975年席勒發表《美育書簡》,在書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的闡述,這是第一部系統的美育著作。他認為,審美教育是實現人自由的唯一途徑,明確揭示審美教育的價值是完滿人性。 76、馬克思的美育觀——馬克思是從異化現實的批判出發,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終極目的確立美育的基本任務。他認為“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他還指出,審美教育也是需要基本條件的,在不能解決基本溫飽的條件下奢談審美教育是不現實的。同時,沒有能力獲得基本藝術修養的人,對于藝術的教育作用也是難以接受的。 77、化育——主張美育對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凈化,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通過不斷的熏陶和浸染,審美主體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發生著微小的變化,漸漸形成一種心理結構,持久地影響精神生活。 78、怡情養性——美育的功能之一,指美的形象以情感為中介感化人、影響人,使人們的修養達到理想的境界。 79、化性起偽——是荀子在解釋人性和文化的生成時所提出的,體現了美育的功能,即美育以情感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性,從而改造人性自身的弱點,使其健康發展。 80、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質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又善于生活和娛樂。人不是機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應該是有血有肉,有獨立的價值,有對于歡笑和幸福的追求。一句話,他應該熱愛美。審美教育要培養人們對于美的熱愛,從而感到生活的樂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養對生活的崇高目標。 81、審美的人——是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備考指導:自考鞏固知識三步驟 |
|
閱讀下一篇:2010自考美學問答復習資料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