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城市規劃師規劃實務輔導:世界城鎮化的發展趨勢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3-09
1.發展階段
世界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分為3個階段:
(1)1750~1850年為城鎮化的初興階段,城鎮化起步階段。
(2)1851~1950年為城鎮化的局部發展階段,是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
(3)1951年至今為城鎮化的普及階段,是城鎮化成熟階段。即城鎮化速度迅猛,造成城鎮人口過度膨脹、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下降,從而導致人口向城郊遷移,引起商業衰退,城鎮人口進入飽和狀態,經調適后,城鎮化進程又呈健康發展趨勢。
2.各階段特征
(1)初始階段(前工業化時期):勞動力密集型家庭小生產是城鎮經濟的主體,手工作坊和私營小型企業是城鎮經濟活動的主要場所,就業者主要是工匠、小商販、食品零售商及少量低層次的服務業人員,城鎮對農村人口的“拉力”還不夠強大;同時,農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較大,農村勞動力外流的“推力”還不太緊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速度較為緩慢。
(2)在發展階段(工業化時期):城鎮化進程呈現加速的特征。大多數歐美國家進入了工業化時期,現代工業基礎初步確立,工業規模和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城鎮的就業崗位增多,對勞動力的“拉力”增大;而科技進步也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使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同時,由于醫療條件的逐步改善,人口進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快速增長階段,農村的人口壓力增大,鄉村的“推力”明顯加大。這一“推”、一“拉”,有力地促使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3)成熟階段(后工業化時期):是城鎮化的最高階段,城鎮化水平一般應達到70%以上。此時,城鎮化發展速度趨于緩慢,但城鎮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核心部分;社會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人口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階段,農業現代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農村的經濟和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動力較少,農村的“推力”和城鎮的“拉力”都趨向均衡,城鄉間人口轉移達到動態平衡,城鎮化進程趨于停滯,部分城鎮甚至出現“逆城鎮化”現象。
3.發展趨勢
(1)增長勢頭猛烈而持續;
(2)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大城市在地域空間不斷擴展,形成大都市區,大都市帶。
(3)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仍以鄉村向城市移民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