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0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之北京歷史人文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1-2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北京市概況
(一)歷史沿革
北京市簡稱京。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這里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蘊藏著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北京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11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并了薊,并遷都于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于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于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后,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并于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并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1912年2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于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綺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二)自然地理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西北邊緣,東南距渤海約150千米。面積約為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約為1600萬人。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積的62%;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鐵等多種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等優良建筑材料。
1.地理地貌
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緯39度,東經116度,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2.土地面積
北京全市土地面積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90.3平方公里,占38%。山區面積10417.5平方公里,占62%。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近郊區面積1282.8平方公里,遠郊區面積3198平方公里。縣的面積12239.9平方公里。市區規劃范圍:東至定福莊,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河,面積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區(即舊城區,東西以二環路中心線為界,南北以護城河中心線為界)面積62.5平方公里。
3.氣候特點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三)行政區劃
1.北京市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北京市轄16個市轄區、2個縣。具體如下所示:
市轄區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宣武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大興區、懷柔區、平谷區。
縣密云縣(密云鎮)、延慶縣(延慶鎮)。
其中,每個地區的面積、郵政編碼以及區人民政府的駐地情況如下:
北京市: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共有129個街道、142個鎮、43個鄉。
東城區:面積25.34平方千米,郵編100010。區政府駐景山街道錢糧胡同。轄10個街道。
西城區:面積31.62平方千米,郵編100032。區政府駐二龍路。轄7個街道。
崇文區:面積16.52平方千米,郵編100061。區政府駐幸福大街。轄7個街道。
宣武區:面積18.91平方千米,郵編100054。區政府駐廣安門南街。轄8個街道。
朝陽區:面積 455.08平方千米,郵編100020。區政府駐朝外街道神路街。轄22個街道、20個鄉。
豐臺區:面積 305.80平方千米,郵編100071。區政府駐豐臺街道。轄14個街道、2個鎮、5個鄉。
石景山區:面積84.32平方千米,郵編100043。轄9個街道。
海淀區:面積 430.73平方千米,郵編100080。轄22個街道、5個鎮、2個鄉。
門頭溝區:面積1450.70平方千米,郵編102300。區政府駐大峪街道。轄4個街道、9個鎮。
房山區:面積1989.54平方千米,郵編102488。區政府駐良鄉鎮。轄8個街道、14個鎮、6個鄉。
通州區:面積 906.28平方千米,郵編101149。區政府駐新華街道。轄4個街道、10個鎮、1個鄉。
順義區:面積1019.89平方千米,郵編101300。區政府駐仁和街道。轄3個街道、19個鎮。
昌平區:面積1343.54平方千米,郵編102200。區政府駐城北街道。轄2個街道、15個鎮。
大興區:面積1036.32平方千米,郵編102600。區政府駐黃村鎮。轄3個街道、14個鎮。
懷柔區:面積2122.62平方千米,郵編101400。區政府駐懷柔鎮。轄2個街道、12個鎮、2個鄉。
平谷區:面積 950.13平方千米,郵編101200。區政府駐平谷鎮。轄2個街道、14個鎮、2個鄉。
延慶縣:面積1993.75平方千米,郵編102100。縣政府駐延慶鎮。轄11個鎮、4個鄉。
密云縣:面積2229.45平方千米,郵編101500。縣政府駐密云鎮。轄2個街道、17個鎮、1個鄉。
2.北京市行政區劃沿革
2000年轄13個市轄區、5縣
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宣武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門頭溝區、石景山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密云縣(密云鎮)、延慶縣(延慶鎮)、大興縣(黃村鎮)、平谷縣(平谷鎮)、懷柔縣(懷柔鎮)。
2001年轄16個市轄區、2縣
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宣武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門頭溝區、石景山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大興區、懷柔區、平谷區、密云縣(密云鎮)、延慶縣(延慶鎮)。
國務院2001年1月9日批準撤銷大興縣,設立大興區。
國務院2001年12月30日批準撤銷懷柔縣,設立懷柔區。
國務院2001年12月30日批準撤銷平谷縣,設立平谷區。
2002年后至今轄16個市轄區、2縣
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宣武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門頭溝區、石景山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大興區、懷柔區、平谷區、密云縣(密云鎮)、延慶縣(延慶鎮)。
(四)人口、宗教、民族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3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213.3萬人,增加15.7萬人;外來人口419.7萬人,增加36.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5.7%。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8.32‰,死亡率4.92‰,自然增長率3.4‰。全市常住人口密度為995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2人。
北京地區的宗教有:佛教(其分支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它們對各自的信教群眾產生不同的作用。特別是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曾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的發展有過深遠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1988年北京市共有各種宗教徒近5萬名。其中,天主教徒人數最多,有3萬余名;伊斯蘭教徒12000名(“開齋節”時的統計);佛教和道教的教徒,僅據寺廟道觀的統計有600多名,藏傳佛教雍和宮一處就有87名。宗教職業人員共有440名,其中天主教100名,基督教106名,伊斯蘭教78名,佛教67名,道教2名,藏傳佛教87名。
北京市主要的宗教活動場所有40多處,著名的教堂有:天主教有東堂、南堂;基督教有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清真寺有牛街清真寺、東四清真寺、花市清真寺;屬于佛教的有:廣化寺、通教寺;屬于喇嘛教的有:雍和宮、西黃寺;道教有:白云觀。
北京的寺廟觀堂是宗教界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場所,其中的多數還是人們向往的游覽勝地。
建國以來,在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北京宗教界人士逐漸開展了同各國宗教界人士的友好往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北京的宗教界人士與世界宗教界人士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據統計,1982年至1987年各愛國宗教界團體共接待來自亞、非、歐、美各洲許多國家宗教界領導人、學者、穆斯林朋友13萬人次,市伊斯蘭教協會接待的各國穆斯林朋友近4萬人次,天主教接待的外賓有7.4萬人次,基督教先后接待的國外宗教界賓客1.8萬人次,北京宗教界自1985年至1987年16次組團去國外朝覲,訪問或參加宗教界的學術會議。
民族:北京市有56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為480384人,占全市總人口數的3.84%。人口在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此外,人口在千人以上的還有朝鮮族、壯族、維吾爾族、苗族、土家族、藏族。
全市共有少數民族干部32127人,占全市干部總數的3.86%。其中黨員干部40.62%,女干部占47.6%。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54人,占代表總數的7.08%,市第九屆政協委員中,少數民族委員62人,占委員總數的8.88%。
全市有5個民族鄉,109個民族村,13個民族工作重點街道。共開設國營、集體清真飲副食商業網點(專柜)和維吾爾族、朝鮮族、蒙古族、傣族等風味餐館2000余家,清真食品生產企業100余家,還有10家民族用品生產企業。
全市有民族中學10所,民族小學43所,民族托兒所、幼兒園31個,在16所大學辦有民族班,初步形成了學前教育、學齡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民族教育體系。全市有1所回民醫院,基本建立民族鄉村醫療衛生網絡;有1座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民族鄉村、街道還興辦了一批敬老院和文化館站。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先后挖掘整理了珍珠球、蹴球、綾球、斗鑿、夾包等50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自1984年以來,北京市開展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全市召開了四屆首都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涌現出468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825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評選出16個市級民族團結文明院、16個市級民族團結文明村、7個民族團結進步車隊,還創建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軍警民一條街等,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正在向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方向發展。民族聯誼會是群眾性組織,經常開展健康有益的民族聯誼活動。
二、北京市發展概況
(一)城市建設
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筑,使古老的北京煥發出更加生機勃勃的神采。每年千億元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既拉動了北京經濟的快速增長,又為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奠定了物質基礎。2007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66.6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增幅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1175.8億元,增長25.7%;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9.6%,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主要投向交通運輸和公共服務業,其中,交通運輸投資548億元,增長24.7%,公共服務業投資289.5億元,增長9.2%。
1.城市交通
北京擁有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2007年,城市公共交通運營里程1.75萬公里,比上年末下降6%;運營線路648條,增長3.8%;運營車輛2.05萬輛,增長0.2%;年客運總量48.8億人次(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6.5億人次),增長4.3%。出租車運營車輛6.66萬輛,年客運量6.41億人次,與上年持平。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277.8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3.8%;其中轎車180.7萬輛,增長17.3%。私人汽車保有量達到212.1萬輛,增長17.2%;其中轎車146.3萬輛,增長20.9%。全年旅客周轉量960.2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6.3%。其中,鐵路90.8億人公里,增長2%;公路147.4億人公里,增長86.1%;民航721.9億人公里,增長9.8%。鐵路、公路、民航三種運輸方式旅客周轉量比重分別為9.5%、15.4%和75.2%。
2.郵政電信
北京已與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通郵,國內直撥電話可達所有城市,國際直撥電話可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累計達到914.5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814.8萬戶,農村電話用戶99.8萬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達到56線/百人,每百人比上年減少1.3線。全年新增移動電話用戶27.3萬戶,年末累計達到1598.4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97.9部/百人,每百人比上年末下降1.5部。此外,新興通信業務如數據通信、多媒體、互聯網、電話信息服務、手機短信等迅速擴展。
3.城市環境保護與綠化
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繼續推進。2007年,市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為246天,比上年增加5天,占全年總天數的67.4%,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水環境治理力度加大。2007年全市城八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2%,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郊區污水處理率達到47%,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
積極推動其他環境污染防治工作。2007年城八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87%(按產生量計算),郊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6.48%,分別比上年提高3.37個和18.95個百分點。
城市園林綠化步伐加快。2007年末,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43%,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51.6%,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二)經濟建設
2007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989元,比上年增長1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2%,增幅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559元,比上年增長10.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2%,增幅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城鎮、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2%和32.1%,比上年上升1.2個和0.1個百分點。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0.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9.5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
1.農業
2007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01.3億元,比上年增長2.1%。安全生產力度加強,891個產品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17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傳統農業繼續收縮,糧食播種面積19.75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0.1%;糧食產量102.1萬噸,比上年下降6.5%。主要畜牧業產品產量呈恢復性增長。
2.工業
2007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0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3%,增幅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992.1億元,增長13.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現代制造業完成增加值557.3億元和802.3億元,分別增長22.1%和17.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8%和40.3%(二者有交叉部分),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5%和53%。產銷銜接良好,產品銷售率為99.1%,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865億元,增長26.7%。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384.8億元,增長28.8%。
3.建筑業
2007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實現利潤173.5億元,增長53.8%;上繳稅金116.8億元,增長52.3%。
4.金融、保險業
北京是中國人民銀行和全國各大金融及保險機構總部所在地。2007年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余額37700.3億元,比年初增加3893.6億元,增加額比上年減少911億元。貸款余額19861.5億元,比年初增加2408.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加額比上年減少470億元。其中,人民幣個人消費性貸款2575.5億元,比年初增加331.6億元,增加額比上年多284.5億元。
5.旅游業
北京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區(點)A級及以上為125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2007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35.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6%,增幅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其中,外國人382.6萬人次,增長13.1%;港、澳、臺同胞52.9萬人次,增長1.6%。旅游外匯收入45.8億美元,增長13.7%。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1.4億人次,增長8.2%。國內旅游收入1753.6億元,增長18.3%。國內外旅游收入總計達到2103億元人民幣,增長16.6%。全年出境游人數100.2萬人次,增長26.5%。年末全市星級賓館(飯店)達到806家,比上年末增加106家;其中五星級42家,四星級114家,三星級257家。
6.房地產
北京的房地產業近年來發展較快。2007年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10438.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4%;其中商品住宅5914.5萬平方米,下降6.3%。商品房竣工面積2891.7萬平方米,下降9.5%;其中住宅1854萬平方米,下降15.5%。商品房(含現房和期房)銷售面積2176.6萬平方米,下降16.5%;其中住宅1731.5萬平方米,下降21.5%。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積1136.2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96.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411.8萬平方米,減少82.3萬平方米。
7.商業、飲食業
北京市商業總體布局和商業設施按照國際化、現代化都市的要求發展,形成多處有較大規模、有良好購物環境和文化氛圍的商業文化中心。今天的北京,堪稱是集全國之美味的薈萃之地,人們幾乎可以品嘗到中國任何一種菜系和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2007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800.2億元,比上年增長16%,增幅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
三、北京市文化概況
(一)傳統文化
1.四合院概況
北京的四合院,始于12世紀,它符合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的要求,是北京城百年來的傳統住宅形式。
四合,是指東南西北的房子都有,布局嚴整,院落敞亮,使人有雅靜舒服的感覺,而且長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
從前,北京人住房講究很多,俗話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都樂意住路北的房子,四角整齊的院子,不喜歡倒下臺階,說那是進門跳坑。北京人有四句話:寧住廟前,不住廟后,寧住廟左,不住廟右。
北京的四合院分大、中、小三種規格。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廈,后邊有罩房。東西廂房南邊的花墻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門內是四扇木屏風,東西廂房都有抄手游廊,與垂花門相通。有的花墻子在垂花門兩旁,鑲上兩三個漏窗。
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圓月亮門,可以從過道到后院去,有的有過廳,可以穿行。
外院,東西各有一道花墻,中間是月亮門,四扇綠油漆的木屏風,紅斗方字,東邊的是“動壁圖書”,西邊的是“西園翰墨”。可以從這個門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墻開門,接起來的走廊。如此布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互相連通的幾個院落。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時的那王府(在金魚胡同)和恭王府(什剎海西街)等幾個,壯觀氣派,還帶花園。
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間或七間,屋里有木隔斷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廂房帶廊子。
五間的是三間正房兩間耳房,耳房是單開門,所謂“三正兩耳”。
七間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間,有兩個與正房相通的(在山墻開門)套間兒。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和耳房之間,有個過道兒,可以通后院。
東西廂房的南邊,有一道院墻,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磚地,雨過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墻的正中間有一個月亮門兒,為了不讓外院兒的人一眼就看見里院,就在月亮門兒的后邊,立一個磚砌的或木制的影壁。有的在院里擺幾盆花,擺個大魚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涼。
老北京人說:天棚、魚缸、石榴樹。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東西各有鹿頂一間或兩間。鹿頂的房子比廂房稍小一些,用做廚房或是仆人們住。
南房七間的格局,盡東頭兒的一間是大門洞兒,大門西邊的一間是門房兒,房門開在大門洞的西山墻。
盡西頭兒的一間做車房或是做旁門。
全套房子,講究的是磨磚對縫,黃松木架,風火雙檐,屋里是方磚地,窗明幾凈。除鹿頂、耳房、車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戶。所謂“上支、下摘”就是上邊的是兩扇糊著高麗紙的窗戶,外邊的一扇,可以用兩根細鐵棍兒支起來。夏天,里面的那扇窗戶,換上冷布用以通風。到了冬天,外邊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擋風避寒。下邊的一扇窗戶,是整扇兒的大玻璃。外邊另有一扇護窗板,晚上把它掛上,早晨再摘下來。
這種四合院解放后就分給幾戶人家住用,剛解放時北京大部分居民都住這種房子,現在北京人口逐年遞增,大伙兒都興高采烈的住樓房去了,這種房子是越來越少了……
小四合院,這種四合院布局簡單,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間,屋里有隔斷,分成一明兩暗或是兩暗一明。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也叫倒座)三間,都是臥磚到頂、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盤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兒的。
一家子兩三輩人,住小四合院,獨門獨院,非常合適。家長住正房(上房、上屋),晚輩住廂房,南房作客廳后書房。院子里有磚鋪的十字甬路,通到東西南北房屋門,屋門前都有臺階。
街門都是在東南方,很少在正南方開門,因為廟門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全是清水脊的門樓,兩扇對著關的街門,各有一個小鐵環,用它敲門使。
這種明清時代的主要建筑在今天林立的高樓大廈中越來越少了,不過有一批已經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它們是:西城區西交民巷87號、北新華街112號、西城區西四北大街六條23號、西城區西四北三條11號、西城區西四北三條19號、西城區前公用胡同15號、東城區東四六條63~65號、東城區禮士胡同129號、東城區內務部街11號、東城區圓恩寺后街7號、東城區國祥胡同2號、東城區方家胡同15號、東城區府學胡同36號(包括交道口南大街小136號)、崇文區新開路20號。
2.名人與胡同
丞相胡同與嚴嵩
宣武門外有一條叫丞相胡同的橫街,即因嚴嵩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此外,在旁邊的南半截胡同還有著王公貴族所不及的稱作“七間樓”的巨大宅邸。
豆腐池胡同與楊昌濟、毛澤東
楊昌濟的故居在鐘樓緊后面的豆腐池胡同。這是一條被大槐樹所遮蓋的古老的住宅區。附近有座以鑄鐘傳說而出名的鑄鐘娘娘廟。在胡同的中段有一棵很顯眼的大槐樹。槐樹下有一個小四合院,那里就是楊昌濟故居,他與女兒楊開慧就住在這里。毛澤東曾在一進門左手的那一間寄居過。如今,房屋結構完全是過去的老樣子。
宋慶齡的故居
在德勝門附近的后海那里,有一片被高高的院墻圍起來的房子,這就是宋慶齡的故居。文學家郭沫若的故居也在附近。宋慶齡自1963年開始,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時止,一直住在這里。現在是宋慶齡紀念館,對外開放。一進入大紅門,便可透過郁郁蔥蔥的樹木看到中西合璧的豪華建筑。這里曾是清朝的最后一個皇帝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王府,也是溥儀的出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為了適于宋慶齡居住,曾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據說,在氣候非常干燥的北京,講究靠近水邊居住,所以在什剎海、后海、中南海、北海等湖畔建造了許多高級宅邸。
小羊圈胡同與老舍
老舍生于1899年,是北京貧窮的滿族旗人,排行老二。兩歲時,在紫禁城當警衛兵的父親死于義和團之亂,在一貧如洗的家庭中,由母親一手將他撫養成人。老舍住在胡同的后巷,在這里他體驗到人生的許多滋味,在他諸多不朽的作品中,都有胡同的影子。
后圓恩寺胡同與茅盾
茅盾最初的家——東城區東四頭條胡同。過去在北京數得上的一條繁華大街隆福寺街,往東去就是東四的十字路口,在深巷里有茅盾的家。遺憾的是,1980年左右此處已經改建。1974年11月茅盾搬到了東城區后圓恩寺胡同13號。
3.北京胡同縱覽
老北京人說:“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
胡同中的太老爺是一條叫“三廟街”的,據說它已經有900年的歷史了。歷時百年,看過數朝天子數朝臣,歷經興衰榮辱,盛極而衰,敗極而興。百年的風霜,百年的滄桑,如今也只是一條毫不起眼的小街罷了。
最窄的胡同叫錢市胡同,最窄處僅40厘米,位于前門外大柵欄地區。而彎道最多的就是九道灣了,曲里拐彎,整整20多個彎。
北京的胡同就像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最近的統計顯示,北京的街、巷胡同(即廣義上的胡同)超過6000條,直接稱為胡同的超過1300條。把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連起來,又是一條萬里長城。
從宣武門向西,穿過喧鬧的國華商場,有一條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廟街。三廟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遼代,當時的名字叫“檀州街”。北京城址幾經變遷,街巷易位也是數度滄海,而它卻始終是一條胡同,歷經榮衰,漸趨平淡。
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戲中的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這磚塔胡同已叫了700多年,今天還在西四南大街。胡同得名的那座青磚塔,依然站在路口,成了熙攘街頭的一景。
胡同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是老北京人生活歷史的象征。今天占據著市中心的主要面積,居住著市區內的三分之一的人口,胡同內的居民們仍保留著許多舊有的生活方式。
今天,北京已在傳統民居保存完好,民風民情古樸豐富的什剎海地區開辟了胡同游覽專線,旅游者可以坐著舊式三輪車游覽胡同,并且到普通百姓家做客。
(二)北京教育
1.基本情況
北京1993年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2000~2001學年度全市共有小學2169所,在校學生74.31萬人。普通中等學校共有1159所,在校學生97.29萬人。其中中等專業學校108所,在校學生11.94萬人;技工學校141所,在校學生70856人;普通中學760所,在校學生69.14萬人;職業中學144所,在校學生90283人。北京有普通高等學校59所,共有本專科在校學生28.26萬人。北京共有培養研究生的機構177所,在讀研究生63990人。北京有成人高等學校61所,在校學生26.06萬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2694所,在校學生25.89萬人。
2.基礎教育
北京2000~2001年有普通中學760所,小學2169所,共有中小學生143.44萬多人。北京市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不斷強化區縣政府管理基礎教育的責任,全面推行鄉(鎮)管教育,調動了各級政府辦學和廣大群眾捐資助學的積極性。
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校內結構工資制和教職工崗位責任制,擴大了學校辦學自主權,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不斷推進中小學辦學體制、辦學模式、辦學形式改革。1999年全市有民辦中小學45所,“民辦公助”中學31所,還有少量的“公辦民助”學校和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高中辦學模式改革也有進展,1999年全市有綜合實驗高中8所,特色高中實驗校3所。城市地區興辦公立寄宿小學20所。
北京市中小學的基本學制為“六三三”分段,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部分學校進行了學制改革實驗,1999年燕山地區進行的九年一貫“五四”分段學制改革實驗,有了第二屆初中畢業生。此外,北京市其他區縣還有2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并有一批中小學進行教育教學及學校管理相銜接的建制改革實驗。近年來,北京市中小學積極推進招生考試制度及評價制度改革。小學畢業生全部實現免試就近升入初中。小學進行了學生個體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在各區縣進行了中考、中招改革試點,初中畢業生由參加全市統考改為區內統考,給區教育行政部門更多的推進教育改革的自主權。
北京的基礎教育認真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注重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北京的小學開設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活動課。其中必修課包括語文、數學、外語、社會、自然常識、體育、美術、音樂等。活動課程包括體育鍛煉、校班(隊)活動、興趣活動等。小學各年級周課時在30節之內。中學開設的必修課程有思想政治、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保健、勞動技術等。活動課程有體育鍛煉、校班活動、興趣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初、高中普遍開設計算機與網絡課程。中學各年級的周課時在32~34節之內。
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以德育為核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市中小學試行《北京市中小學德育整體化工作綱要》,認真設計德育內容,確定不同年級學生的德育要求和實施辦法,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學科德育的功能,通過制定政策和措施調動各學科教師參與德育的積極性,使德育工作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之中。中小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重在加強基礎,發展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重視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態度、習慣、方法和意志品質等)的培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目的是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學會參與、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各中小學都積極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加強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重視健康和衛生基本知識教育。藝術教育開展得比較普遍,中小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藝術表現力和審美情操不斷提高。中小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既注重學業成績,又注重全面發展;既注重當前的提高,又注重學習過程;既注重校內發展,又注重在家庭、社會內的進步。
在構建首都現代化教育體系中,學前教育也處于基礎地位。多年來,北京市通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因地制宜地發展各種類型的學前教育機構,基本上解決了三歲以上兒童“入園難”的問題,使全市三歲以上兒童入園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已經形成了全民、集體、個體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辦園所的格局。
特殊教育(殘疾兒童、少年教育)是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已納入全民義務教育軌道。北京市已經形成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的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和普通學校開設的特殊教育班及隨班就讀的辦學格局,基本上滿足學生上學要求。2000~2001年學年度,北京市有特殊教育學校24所,其中在校生7807人。特殊教育教職工894人,其中專任教師644人。北京的青少年校外教育較為發達,全市共有校外教育單位1594個,其中,少年宮17個,少年科技館(站)9個,少年之家37個,少年活動站1531個。教職工共計2685人,其中,少年宮978人,少年科技館(站)264人,少年之家446人,少年活動站997人。各級校外教育單位共有活動小組6628個,參加活動的學生11.28萬人。
3.高等教育
北京是全國高等學校最集中、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區。2000~2001學年度北京共有高等學校120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59所,成人高等學校61所。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總數達54.32萬人,其中普通高校28.26萬人,成人高校26.06萬人。2000~2001年學年度北京培養研究生機構177所,在校研究生63990人。北京普通高校每年除擔負培養研究生和普通本專科學生外,還以各種形式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占其在校生總數47.5%的成人學歷教育、進修生、預科生及留學生等各類學生。
北京市高等教育基礎雄厚,辦學條件較好。2000~2001學年度,全市普通高校校舍建筑總面積529.185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額405581.45萬元,學校藏書1549.1萬冊。
4.職業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的經濟發展很快,需要大量的中等技術人才,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當時行業部門興辦了一批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這些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員和技術工人,為首都各方面的建設作出了貢獻。文化大革命中,北京的中等職業教育遭到破壞。1979年中專、技校開始恢復和發展。但當時職業教育的規模很小,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的比例僅為89∶11。可是,高中畢業生能考上大學的只有5%,考不上大學的要就業又沒有一技之長。從1980年開始,北京市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進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恢復和發展中等專業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同時,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辦成職業高中。經過20年的努力,北京市的中等職業教育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
2000~2001學年度,全市有普通中等職業學校共計399所,在校生28.16萬人。其中,中等專業學校108所,在校生119427人;職業高中144所,在校生90283人;技工學校141所,在校生70856人。
北京市的中等職業教育,以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三至四年為主。近幾年正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適應北京在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從事技術應用、技術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高層次實用人才的需要。
目前,北京市對職業教育的管理,實行市和區、縣政府領導下各部門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為加強對全市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成立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長領導的,有教育、計劃、勞動、人事、財政、經濟、建設等政府職能部門的領導參加的北京市職業教育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部門、各系統間有關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重大問題。職業教育要培養同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目前,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有500多個,基本上覆蓋了首都各行各業。特別是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設了一大批為發展第三產業服務的專業,如生活服務、旅游、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信息咨詢、金融保險、物資倉儲、房地產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模式正在由單一型、封閉型向復合型、開放型轉變,逐步做到辦學形式多樣化,招生分配社會化,學校管理科學化,信息交流經常化。有的學校打破一班一室的傳統教學模式,實行滾動式教學,一室多用,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多招生、多出人才。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一批高效高質的骨干示范職業學校,其中被評為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校的共計61所。這些學校從辦學思想、師資隊伍和管理干部隊伍建設、辦學模式、校內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以及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結構、實習教學和實習場地管理、資源配置、辦學的規模和效益、與經濟及社會的溝通等方面已初步適應北京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各類職業教育學校樹立了榜樣。
5.成人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年的發展,北京成人教育已經成為整個教育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成人高、中等學歷教育,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社會文化生活教育為主要內容,社區教育、農村教育、企業教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北京成人教育辦學體系由成人高等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高等和中等專業自學考試、廣播電視教育和函授遠距離成人教育、社會力量辦學及培訓機構等構成。2000~2001學年度,全市有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61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02所。社會力量辦學單位2000余家,其中社會力量舉辦的高等教育機構93所。這些辦學機構,既有部屬(中央在京單位)、北京市屬、區(縣)屬、行業所屬,又有獨立設置成人學校,還有普通高校辦的函授、夜大。許多普通高校還在遠郊區縣建有分校或函授站。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在11個區縣建有電大分校。北京市有6個主要行業建有中高層次緊缺人才培訓中心。10個區縣建有成人教育培訓中心。全市276個鄉(鎮)基本都建有鄉(鎮)成人學校,4000多個行政村60%建立了村成人學校。一個層次完備、條塊有機結合的辦學網絡星羅棋布在京城大地上。
北京成人教育,全面承擔崗位培訓,初、中等文化基礎教育,中、高等文化專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社會文化生活教育等五大任務。為完成這些任務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支撐服務機構。北京教育考試院下屬的自學考試辦公室和成人教育考試辦公室,負責全市成人教育的招生考試工作。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下屬的成人教育科學研究所和北京市成人教育學會為全市成人教育科學研究的規劃、協調和實施部門,并為成人教育提供決策咨詢和理論指導。北京教育學院是我市成人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并在8所成人高校建立了成人教育師資研修中心校,成人教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已經形成制度。《北京成人教育》為北京市成人教育核心刊物,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為北京市教委主辦的全國性成人教育報紙。
北京的成人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使幾十萬成人得到繼續深造的機會,提高了文化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僅1999年,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共有畢業生68916人。第二,北京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遠距離、開放式辦學,將高等教育送到遠郊區縣。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先后推出大學基礎教育、注冊視聽生、“專升本”等改革試點。依靠遍布全市的教學網絡,已培養大專畢業生9萬多人,培養非學歷教育學員40余萬人。第三,北京市創辦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由于具有“寬進嚴出、教考分離”等特點,吸引力越來越大。到1998年參加考試的人次已超過100萬。僅1997年就有27萬人次參加83萬科次考試。第四,進行招生政策改革。在成人高校和高等自學考試開辦專科起點本科教育,為大專學歷人員提供繼續深造機會。開辦第二專業專科學歷教育,為取得大專以上學歷者提供完善知識結構的機會。第五,廣泛開展各種資格證書考試的培訓活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如律師證書、會計證書、駕駛證、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等。第六,北京市從1994年開始實施“成人教育培訓工程”,系統開發全市人力資源。1998年底,“中高層次緊缺人才培訓工程”培訓15.6萬人次,緩解了北京市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的緊缺狀況。“鄉鎮企業職工培訓工程”培養大專畢業生24295名,中專畢業生78726名,專業技術人員新增29854人,職工崗位培訓90.5萬人次,為鄉鎮企業提供了人才支持。“轉崗人員培訓工程”對全市轉崗、轉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文化、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培訓,以適應新舊經濟體制轉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農業產業化的需要。近幾年,各類學校積極支持企業深化改革,大力開展再就業培訓。調查表明,參加培訓的下崗分流職工再就業率為80%。
6.師資隊伍
北京市通過引進補充、培養提高、職務晉升、深化改革等措施,使教師隊伍素質穩步提高。高等院校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達48.33%,其中正副教授達44.26%,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比例為45.26%。普通教育按照國家關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任課教師須分別具備中師(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學歷的規定,1999年全市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7.72%、91.27%、84.9%。幼兒園園長、教師中學歷合格率已達93.4%。中等專業學校的專任教師,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的占76%。職業中學的專任教師,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的占61%。成人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的占88.5%。
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已完成第一輪培訓,“九五”繼續教育規劃正在實施當中;教師資格認證工作順利進行;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正在有計劃地進行;各種教師培訓廣泛開展。中小學現職校級干部全部經過崗位培訓,做到“持證上崗”。
北京市不斷優化中小學教師資源配置,建立動態的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用人機制。在試點基礎上逐步實行校長職級制,加強對校長的考評管理。實行教師聘用合同制,加強考核,競爭上崗,促進教師合理流動,優化教師隊伍。改善中小學教師結構。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在大力辦好師范院校的同時,向社會招聘具有教師資格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按照課程設置標準,有計劃地培養、培訓短缺學科及新型學科教師,建立合理的學科結構。政府已決定把小學教師的任職學歷要求提高到專科,再逐步提高到本科;把初中教師的任職學歷要求提高到本科,改善中小學教師的學歷結構。鼓勵城鎮地區優秀教師到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任教,調劑城鄉教師余缺。加強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和全員培訓,中小學專任教師都要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
高校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取得進展。從90年代開始,北京市建立了優秀青年教師選拔培養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重點培養年輕人,現在他們有的已成為教學、科研骨干。他們的生活和住房條件也有很大改善。
7.教育經費
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1998年地方財政(不含中央部委在京院校)撥款教育事業費413857萬元,比上年357730萬元增加撥款56127萬元,增長15.69%。全市經常性財政收入完成2643202萬元,比上年增長11.76%,財政撥教育事業費增長比例高于財政收入增長比例3.93個百分點。1998年,北京市地方教育事業總支出613176萬元,比上年522116萬元增加支出91060萬元,增長17.44%。
1998年北京市高等學校事業支出74337萬元,比上年62207萬元增長19.50%;其中公用經費支出40275萬元,比上年33267萬元增加7008萬元,增長21.07%;公用經費占事業支出的比例為54.18%,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
1998年北京市普通教育事業支出520715萬元,比上年445830萬元增加74885萬元,增長16.8%;其中公用經費支出218941萬元,比上年187994萬元增加30947萬元,增長16.46%。公用經費占事業支出比例為42.05%。普通中學生年均事業支出3581萬元,比上年2736萬元增加845萬元,增長30.88%。
1998年成人教育事業支出18124萬元,比上年14079萬元增加4045萬元,增長28.73%。北京市的教育經費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渠道,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采取財、稅、費、產、社、基等多種辦法籌措。財政撥款占教育投入的70%左右。實踐證明,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是符合我國國情發展教育的成功經驗。北京市教育投入的逐年增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例如,高等教育加快了學校布局和專業的調整;基礎教育解決了初中入學高峰期全市改、擴、建初中校舍30.3萬平方米的問題;完成了中小學教職工住宅96.5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改善了中小學教職工的住房條件。從1996年起,支持了北京十大教育工程的實施,推動了中學基礎薄弱學校的建設,加快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步伐。
8.北京教育的新目標
北京市21世紀初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首都的教育水平,在全國率先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率先構建起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溝通、配套協調的現代教育體系,率先建立終身學習制度進入學習化社會。
——形成素質教育思想、教育先導發展戰略深入人心,各級黨委和政府切實重視教育,教育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占有顯著位置,各行各業廣泛參與,全社會積極支持并共同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良好局面。
——素質教育得到全面推進,形成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成為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使廣大市民成為有較高的道德風尚、文化素質,有較強的首都意識、文明習慣的新時代公民。
——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有進一步的發展;逐步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到2005年,高等教育的入學率(18~22歲)達到40%,2010年達到50%以上,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以上,保持首都人才資源的優勢。
——充分發揮首都教育對全國的輻射作用和服務作用,擴大對外交流合作,立足北京、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把北京建成國內一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和開放式的教育中心,使教育成為北京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源。
——通過大力推進改革,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學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政府辦學與社會力量辦學共存的教育格局;建立能滿足首都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緊跟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步伐,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內在統一協調發展的首都現代教育體系。
——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教育制度。學校進一步向社會開放,發揮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等多種功能,普教、職教、成教各類教育相互銜接與溝通,并以教育網絡為依托,構建起覆蓋全市的開放教育系統,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多種、多次受教育機會和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服務,初步形成學習化社會。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