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2010年公務員考試申論時事熱點匯總(一)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1-1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政府、政績與“招商引資”
政府生產的是公共產品,在吸引外來投資方面,政府的精力和資金應該用于改善市場環境,而不是以行政之手去直接參與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本質上屬于經濟中的商業活動,理應讓它與政績脫鉤回歸本意。
招商引資是一種市場行為,其行為主體應是企業。官員“越位”介入,從短期看,官員可依靠其支配的公共資源,取得一定成效,但從長期看,卻與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背道而馳。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責主要是為公眾和全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就算政府設立一些部門專門從事招商引資,也只應做些為投資者服務的工作。讓官員招商,屬于上級機關和上級官員權力濫用,使原本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公權,直接陷進商業化漩渦的危險境地,最終將損害公共機關的整體功能,導致更多職責荒廢。
將招商引資的完成情況作為官員上下的標準,責令達不到標準者離崗、撤職,不僅有違規越權、違法行政之嫌,而且在事實上架空了公務員法等干部考核及獎懲制度,與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背道而馳。
要解決招商引資中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創新官員政績考核機制,逐漸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給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政府重在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二、甲型流感防控中的公眾知情權和患者隱私權
媒體對患者情況的報道、網民對患者行蹤的追蹤,是為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也是疫情透明公開的一部分。但前提是,必須有利有節,知其所止,必須保護患者的自由和權利不受侵害,如基本的隱私權、名譽權等。
疫情面前,不但防控系統需要完善,社會心理和輿論也要不斷成熟。面對身心都備受煎熬的病人,更需要多一份人文關懷。媒體需要掌握好公眾知情權和患者隱私權的平衡,網民也更不能放任獵奇心理泛濫,揮霍正在生長中的網絡民意。
另外,從科學防疫的角度出發,尊重患者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患者坦然面對,更及時、更積極地配合防疫。反之,很難想像,面對比病情更可怕的窺視壓力,會有人可能因此諱疾忌醫,從而使社會錯過早期切斷傳播的機會。
三、城管中的“管”與“理”
城市管理,要“管”,更要“理”。管,是管市容,維護城市的“面子”,而理,則應是理解民生,照顧百姓的“肚子”。兩者相權,民生才是城市管理的歸宿。
重回民生原點,必須拋棄不切實際的城市管理觀。否則,城市管理,不僅不能惠及民生,反而會惹來民怨。如今,一線城管隊員們的諸多尷尬遭遇就證明了這一點。當前城市管理存在兩個“一高一低”矛盾:一個是城市管理的高標準與城市發展的低水平,一個是城市管理的高難度與城管人員的低素質。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們的城市管理面臨新的挑戰。街頭小攤點,不僅是城市的一個個服務點,同時也是一個個就業崗位,是眾多下崗失業職工謀生的一個個飯碗。城市管理,應由管理向服務轉變。為誰服務?答案就是,為百姓就業服務、為市民生活服務、為城市發展服務。城管,若實現了從執法者向服務者的轉變,城市便能成為帶來幸福感的城市,城管便能成為受歡迎的城管。給“擺地攤”松綁符合科學發展觀。
四、高考公平——“航模加分”、冒名頂替
高考臨近,接連被揭出的多起冒名頂替事件,讓高考公平再次引發廣泛關注。日前,浙江高考航模等加分又遭質疑,享受加分者被指大多來自“權勢家庭”。
當高考頻繁曝出丑聞,面臨“贏家通吃”的境地,傷害的不只是個別學生的受教育權,對教育公平和社會正義的打擊也是巨大的。而無法管住權力之手,很多出于良好目的的改革,都可能遭遇異化。擴大高校自主權、擴大自主招生、取消一考定終生等呼吁已久的改革,也可能像保送和加分一樣,為權力操作留下更多“后門”。
壓縮高考中的操作和尋租空間,除了發現問題堅決嚴查之外,最重要的利器,其實就是教育部門一直提倡的“陽光高考”。不管是堅持一考定終生,還是擴大自主招生,全程公開透明都至關重要。實現報名、考試、招錄過程的陽光化,該公開的公開,該公示的公示,接受社會和媒體監督。這樣,至少不會讓權力操作如此容易地一路闖關成功。
五、4萬億投資與“好”字優先
4萬億投資令各地地方政府和企業聞風而動。這是件好事,顯示了地方政府和企業謀求發展的積極性。但也讓人擔憂,在“好”與“快”的選擇與統一上,是否會出現顧此失彼。因此,在落實4萬億投資計劃的過程中,更須凸顯“好”字優先的原則。
首先,要有輕重緩急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因為誰能軟磨硬泡,誰安營扎寨堅持“跑部錢進”,誰就可以優先獲得項目。對于改善民生,拉動消費,優化經濟增長方式見效快、見效明顯的項目應放在最為優先的位置。
其次,以改善民生為目的的項目,在立項與建設上不能損害民生。對于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要嚴格把住立項審核關,不能因短期利益又掉頭走不利于節能環保、不可持續發展的老路。
第三,需加強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項目腐敗、工程腐敗。面對如此巨大的投資計劃,有關部門應出臺有力、有效的監管措施。嚴防項目腐敗、工程腐敗,也是堅持又好又快、“好”字優先的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