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閱讀理解B部分命題的特點和規律 一、閱讀理解B部分總體分析 (一)命題的基本指導思想 根據2006年《英語考試大綱》修訂部分的內容,閱讀理解B部分現有三種備選題型(包括2005年增加的選擇搭配新題型)。每次考試從這三種備選題型中選擇一種進行考查。 備選題型有: 1.一篇總長度為500~600詞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據文章內容從這6~7段文字中選擇能分別放進文章中5個空白處的5段。 2.在一篇長度約500~600詞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順序已被打亂。要求考生根據文章內容和結構將所列段落(7~8個)重新排序,其中2~3個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給出。 3.在一篇長度約500詞的文章前或后有6~7段文字或6~7個概括句或小標題。這些文字或標題分別是對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闡述或舉例。要求考生根據文章內容,從這6~7個選項中選出最恰當的5段文字或5個標題填入文章的空白處。 (二)試題特點 閱讀理解B部分試題主要考查考生對連貫性、一致性、邏輯性等語篇、語段整體性特征以及文章結構的理解,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整體和微觀結構。考生既要理解和掌握文章總體結構和寫作思路,又要弄清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 這一新題型的增設,使文章長度從傳統閱讀理解中的400詞左右增加到500~600詞,大大增加了閱讀的總量。這就要求考生在提高閱讀速度的同時,還要能夠準確的獵取文章的具體信息,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要義,尤其是要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觀點,區分出論點和論據,并能把握文章的寫作結構和脈絡層次。新題型考查重點從較低的語言基礎知識即詞匯和語法、句子的層次提高到段落和篇章這些較高層次的語言知識上來。因此,考生不僅需要了解文章的主干內容還要把握文章結構上的邏輯關系和整體布局,從而準確無誤地將選項部分和文章某個部分一一對應,并可以與空白處的上下文有機地銜接起來。 新題型更加突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密切關系,因為在英語文章的寫作過程中有其表達上的語言規律和篇章結構上的層次安排,所以,如果在進行英文寫作時可以做到主題突出、段落層次鮮明、行文自然流暢、銜接手法多樣、文字連貫,在做此類閱讀新題型時必然有所裨益。 (三)文章結構特點 要想準確迅速地解答閱讀新題型,我們必須對英文文章的寫作思路了然于心,了解并學習英語文章的篇章結構知識,因為他們反映了新題型的出題原則。常見的英語篇章結構包括: 1.問題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這類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通常以某種現象或話題開篇,該現象或者話題可能涉及社會生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接著,針對此現象或話題展開討論分析,找出其存在或產生的根源從而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解答這一類型的文章,考生關鍵要抓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條主線。 2.議論型:提出論點—列舉論據—得出結論 這一類型的文章與我們較為熟悉的議論文有很多共同之處,與問題型文章也不乏相似的地方。所以考生解答起來應該頗為容易。其基本模式是:在文章開始,作者列出自己的觀點,接下來用所掌握的論據對此觀點加以論證,最后得出結論。閱讀這類文章,考生只要細心掌握哪些是論點,哪些是論據,結論又是什么即可。 3.立論/駁論型:提出觀點—表示贊同—論證觀點 提出觀點—發表異議—駁斥觀點—建立觀點—論證觀點 這類文章雖然與前兩類文章有很多共同之處,但相比較而言,頗為復雜,同時也是考試中出現可能性較大的一種。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開始提出一種時下比較流行的觀點或者現象,接著作者闡述自己對此現象或者觀點的看法(也可能會涉及到大眾的輿論)。在闡述自己看法的同時,作者會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贊成或反對。如果作者持贊成態度,就直接對它加以論證;如果持反對態度的話,則還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給出充分論據證明。遇到這一類型的文章時,考生首要的任務就是通觀全文,弄清楚其中哪個是作者的觀點,哪個是作者要駁斥的觀點,每個觀點都有哪些論據作為支撐就基本完成了。由于這里面大多有明顯的轉折意思,考生可以去找一些提示語,比如:However/But/Nevertheless/As a matter of fact。這些詞語常常可以作為作者觀點和其他觀點的分水嶺。 4.因果型:結果/現象—原因/成因 這一類型的文章接近于說明文。文章大多以一種現象或者一種結果開篇,然后進一步探討導致這種現象或結果的原因或成因。(文章大多圍繞社會生活,文化教育等領域展開) 了解新題型所考查的要點,在閱讀文章時有意識地加強對文章寫作思路和結構組織安排的理解,對迅速增強此類新題型的應對能力還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考生可以在備考階段選擇文章,勾劃掉幾個重要句子,自己進行練習。 (四)解題線索 1. 主題句 一篇英語文章總體有個核心的觀點或主題,每個段落又有其分主題,而文章其他部分都是通過舉例、引用、列數字等說明或論證手段來詳細闡釋主題。因此,在解題時,關鍵要學會抓住主題或論點。或者根據主題或論點,選擇相應的實例或引用的話語,或者根據所給的實例、引用的話語或數字,來總結歸納出與之相關的主題要點,從而選擇相對應的論點或主題句。無論空格在何處,都要采取就近原則,通過空格上下文的信息線索找出主題。 2. 關聯詞/短語 考生應熟悉英語文章中起到啟承轉合作用的關聯詞和短語,以便盡快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和整體結構,為迅速找出正確答案打好基礎。 轉折however, yet, but, anyhow, anyway, nevertheless, while, whereas,instead,instead of; 并列、遞進 and, indeed,almost, even, similarly, like, besides, further, moreover, most important,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too, also, and then, again; 條件、讓步if, only if, in spite of, despite, though, although, even so, even though, rather, after all, regardless; 原因、結果 because, since, as, for, due to, so, therefore, thus, hence, in that, 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 as a consequence, so that, to this end; 比較、對比likewis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ame way, in comparison, in contrast, like, as, just as, conversely, on the contrary ; 列舉、舉例first, second, etc.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next, another, finally, still, namely, that is, for instance, for example, as an example, specifically, in particular; 時間關系 before,after, until, till, meanwhile。 3. 空白處的位置 空白處的位置可能在段首、段落中間、段未,但不會是文章的第一句,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是最后一句。如果空格在段首,則選擇的內容要么是本段主題句,要么是連接前段和本段內容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如果空格出現在段中,則要聯系該段的主題句解題;如果空格在段尾,則一般所選擇的答案應起到一種總結歸納、下結論的作用,或者是對本段上文內容的補充說明。 4. 特征詞 特征詞包括:代詞、數字、詞義改寫詞、邏輯關系詞等。出現代詞的選項往往不能放在首句。其次要注意指代成立的條件。如:it可指代單數名詞或整個句子;they或them指代復數名詞;one指代單數可數名詞;that指代不可數名詞或句子;this指代單數名詞或句子。當選項中出現數字,尤其是時間年代時,往往要注意與原文中年代的前后對應關系。選項中出現與原文同義改寫的詞越多的往往就是可選擇項。邏輯關系詞直接給出空格處與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有利于考生作出判斷。 二、新題型具體介紹 第一種備選題型是2005年新增加的題型,即Gapped text(選擇搭配題或完形填句/段題)。這類題型雖然是首次應用到研究生英語考試中來,但它在英語測試中已經是比較常見的題型,主要測試考生的閱讀能力。所選擇的文章強調統一主題,空白處的句子或段落也都是圍繞著文章的主題大意而展開的。考生要根據全文的內容和寫作思路,將所給的段落準確地選擇到其適合的位置。 (一) 解題指導 題型由兩個部分組成:主干部分和選項部分。主干部分是一篇有多處空格的文章,選項部分為多個句子或段落,要求考生將選項的內容與空格搭配,重新填入并使文章內容及結構完整。該題型中文章的長度和選項的數量在不同類型考試中是不同的,而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這篇閱讀文章原文總長度約為500~600詞,其中有5段空白處,文章后有6~7段文字,考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從中選擇能分別放回文章中5個空白處的5個選擇答案。 (二) 解題步驟 (1)先通讀全文主干部分要點,了解文章內容大意及各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弄清楚主干內容和結構上的關系和布局。可采用瀏覽式閱讀法閱讀全文要點詞句、首尾段、每段首句以及獨立成段的句子和文章中帶轉折詞的句子等。在空白處考生可預測將要讀到的內容。 (2)瀏覽各選項的內容,如果選項較長,可以將其內容簡要地概括出來,寫在旁邊。其中的難詞生詞一時還不能確定其含義可以直接保留其英語。這樣既可以避免每次做題時都將所有選項的全部內容再看一遍,也可以迅速知道每個選項的主要意思。 (3)接著根據各個空白處所在的位置,結合上下文內容,分辨出選項部分從結構和內容上看屬于文章哪個部分,并可以與空白處的上下文有機地銜接起來。仔細研讀文章中空白處的上下文,注意上下文中的某些語法、詞匯、標點特征雖然會給出暗示,但考生應記住不能過分關注具體的細節,而要著眼于全文,通過文章內容線索、結構線索、邏輯線索(如時間、地點、因果關系、從屬關系等)找出正確答案。注意兩點:一是答題可以不按順序,先做容易的,在此基礎上再去攻克難的;二是不要留下空格不選,如果實在不知道答案可以先假設一個。 (4)然后用代入法,檢查答案是否合理。將所有選擇答案放回空白處,通讀全文,檢查文章內容上是否語義連貫合理、緊扣主題,語篇結構上是否通順連貫、具有一致性、合乎邏輯,寫作思路是否清晰明了,格式以及用語是否恰當貼切,從而判斷選擇的答案是否基本正確。如果有時間的話,考生最后應記住檢查一下沒有入選的多余的句子或段落是否真的不適合填入任何一個空格。 (三)大綱樣題分析(Sample 1)見2001年真題分析 第二種備選題是排序題,要求考生將所給的一組段落排序,使其組成一篇條理清晰,內容連貫的文章。這就需要考生在閱讀各段時把握它們的中心思想,并將各段的大意整合,理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順序。 (一)解題指導 先通觀全文,勿在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留意體現邏輯關系的特征詞,例如first, finally, of course, however 等;由于這類考題沒有多余選項,所以考生要從最有把握的入手,再對其他幾項仔細推敲,確定最佳答案。 (二)解題步驟 (1)迅速瀏覽每個段落,重點放在首尾兩句,概括出每個段落的大意。 (2)仔細閱讀已經給出的首尾兩段,推測文章的邏輯關系,確定文章結構類型。 (3)按照已推測出的邏輯關系將所給段落排序 (4)通讀全文,檢查段落排列是否合理 (三)大綱樣題分析(Sample 2)見2002年真題分析 第三種備選題型實際上包含兩種形式:根據標題選內容,或者根據內容選標題。這一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區分論點、論據,把握論點論據一致性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各個論點/觀點的重點和含義,并能找出與論點一致的論據。 下面就兩種類型的題目分別進行分析: ★信息搭配之根據標題選內容題型(匹配論據)。 (一)解題指導 這類型的試題一般以議論文的形式出現,考查考生對論點論據的一致性的把握。試題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文章中各個論點的含義和側重點,然后從所給選項中選出支持這些論點的相應論據。 這種題型將論據從文章中剝離出來,要求考生將它們還原,與文中的論點相匹配,因此考生需要熟悉常用的論證方法。 (1)例證法:舉出實際而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把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物(或事理)說明得更加具體而明晰,從而使文章通俗易懂,具有說服力。常見的有典型舉例法和列舉法兩種。前者用典型、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個觀點。后者用多個細節對主題思想進行說明。 (2)因果論證法:通過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和結果來闡釋主題。可以是先因后果也可以是先果后因。 (4)比較法:用熟知的事物跟要說明的對象做比較,幫助讀者理解該事物的特征。針對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點或不同點進行闡述。可以進行整體的比較,也可以逐項比較。比較類別有:一﹑同類事物的比較;二﹑不同事物的比較;三﹑同一事物本身先后情況的比較。 (5)分類法:對于復雜的事物,可以根據它們的性質、成因、關系、功用等來進行分類。 (6)比喻論證法:為了把復雜的事物和抽象的事理說得具體、淺顯、生動,往往須用一個事物來說明另一個事物。 (7)詮釋法:一種詳細解釋概念的方法,通常在定義之后,利用詮釋去補充定義之不足,使讀者對事物既有概括性認識,又有具體性了解。 (8)引證法:引用一些有關資料、名言、研究成果等來充分說明要說的內容,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事物。 (二)解題技巧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1)縮小范圍,劃定重點。這類題型的閱讀量包括文章和選項兩部分,信息量特別大。如果考生分不清側重點,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考生要先找出重點,即首段尾段,首句尾句,以及文章中的黑體字等。 (2)尋找同義或相似詞匯。既然選項是為論點提供論據的,那么其內容必定和文章給出的各個分論點存在邏輯關系,如:并列關系,擴展關系,補充關系等。無論它們是哪種關系必定有很多共同之處。而意義上的相近很容易帶來同義詞以及類似句型的運用。考生不妨從這里入手。這種詞義或詞匯的變換有以下幾種形式: 同義詞:pay more attention—focus on 詞性轉換: be brief—brevity is the best 句型轉換:the casual friendliness of Americans should be interpreted neither as superficial nor as artificial——the tradition of hospitality to strangers tends to be superficial and artificial 此外,也應留意數字、地點以及其他特殊的專有名詞。 (3)目的明確,要獲取與主旨相關的主要信息。切忌在細枝末節上耽擱全面閱讀。在大綱樣題中可以發現,有些以黑體字形式出現的小標題,很容易被考生誤解為分論點。事實上,這些小標題并不能等同于分論點或者是總結句,他們大多被作者設置用來引起讀者的注意,或者突出文章的某一個方面。因此,在答題的時候,不能匆匆忙忙地下結論,正確的做法是結合正文去理解小標題的真正含義和所指。 (4)仔細辨別選項。有相似選項的,一定要區分異同之處,切不可急于求成,抓住一兩個相同詞匯就匆忙做出答案。 (5)合理分配時間。考生應該在下面解題步驟中第二三步上多用些時間和精力,第一步和第四步依個人情況而定。 (三)解題步驟 (1)通讀全文。完成此類題型的第一步就是通讀全文。考生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無需過于關注文章的細枝末節,只要迅速瀏覽一下,爭取對文章有個大概了解。為了節省時間,考生可以把重點放在首段和尾段,以及個個段落的首句和尾句,從常理上講,文章的大意和段落大意即主題應該在這兩部分有充分的提示。在閱讀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文章中的黑體字部分,這樣在頭腦中就可以形成對作者重點強調內容的一個初步印象 為了防止在閱讀過程中遺忘,考生可以用簡單的詞語對各個分論點進行概括總結。 (2)細讀選項。此類題型大多是從六或七個選項中選出五個正確答案。因此,每個選項都不能忽視。考生應該注意比較各個選項尤其是相似選項的異同之處。必要的時候,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重點處做出標記。 (3)再閱讀。這里所說的再閱讀指的是對文章的第二次閱讀,并在這次閱讀的過程中結合文章和選項做出答案。考生可以根據頭腦中對文章和選項的初步了解和自己的筆記,給要填充的文章部分和選項的關系作出一個假定的模式,將選項按這一模式放回到文章中。因為各個分論點之間大多是并列關系,這時候就可以鎖定某一個具體的分論點,著重閱讀與此分論點相關的解釋和說明。既然選項內容是用來證明或者闡釋分論點的,那么它與文章中已經給出的解釋和說明部分在內容上和意義上應該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考生可以憑此確定答案選項。 (4)檢查修正。不管時間充裕與否,考生都應該在做出答案后抓緊時間檢查一遍。也就是對全文進行第三次閱讀。這一次閱讀考生可以只將注意力放在選項和與選項相關的內容部分,檢查一下二者是否搭配得當。 (四)大綱樣題分析(Sample 3)見2003年真題分析 ★信息搭配之根據內容選標題(概括大意) (一)解題指導 該類型的試題一般以議論文的形式出現,考查的是考生對于文章各個段落的主旨的把握,即總結歸納段落大意的能力。試題要求考生閱讀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該文章由若干段落組成。選項是對各個段落主旨的概括,而且選項數量通常多于段落數量。考生在宏觀理解各個段落的基礎上,為其選出合適的選項,相當于為各個段落選出小標題。 (二)解題步驟 (1)閱讀選項。這類題型的選項通常是6—7個以小標題形式出現的簡短的句子,盡管有一兩個干擾項,但是不會浪費考生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考生首先瀏覽一下各個選項,便可以初步推測出文章的大概內容,了解到文章主要描述的對象或者主要談論的話題。而且這些選項句子簡短,也方便考生記憶。必要時,考生可以做些筆記,略去修飾詞語記下關鍵詞匯,諸如疑問詞,動詞,名詞等。 (2)段落閱讀。在步驟一中,考生已經初步推測出了文章的內容,現在在這一基礎上迅速地通讀全文,確定文章的話題和主旨。因為考試時間有限,所以不考的段落可以略去不看。對于所考段落的閱讀應異常仔細認真,切忌瞻前顧后,因為這種題型側重考查考生總結各個段落中心大意的能力,與上下文并沒有太多關聯,考生可以逐段完成。在閱讀各個段落時,應注意不要抓住某一段落逐字逐句的分析閱讀,以勉浪費時間。正確的做法是先看首尾兩句。英文寫作的主要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演繹法,即在段落或文章的開始提出主旨,接下來進行分析闡釋。另一種是歸納法,基本結構是,先給出一系列的現象、例子,然后分析歸納,總結出大意。而在這兩種主要的寫作方法中,演繹法又更受青睞。因此,考生應該重點看第一句,捎帶閱讀一下緊跟其后的內容,這樣就能夠看出首句與下文的關系,從而確定是否第一句就是段落的主旨句。如果不是,再看最后一句。如果首尾都得不出結論,再考慮閱讀整個段落。找出段落大意之后,再與選項做比較,確定正確答案。 (三)解題技巧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技巧 (1)找出三個關鍵。三個關鍵的具體內容是:段落的關鍵部分,關鍵部分的關鍵句子,關鍵句子中的關鍵詞語。找出三個關鍵的過程也就是縮小閱讀范圍,找出段落主旨的過程。英語文章中的主題部分通常由比較復雜的句子體現出來,考生在閱讀時應該看句子的主干成分,以及主干成分中的關鍵詞語。 (2)辨認主題句。大量的研究發現,主題句也是有一定規律的。第一,一般疑問句不能做主題句。因為一般疑問句有肯定和否定兩種答案,而主題只能有一個,所以考生遇到一般疑問句可以跳過去,把注意力轉移到相關答案上。第二,舉例子的句子不是主題句。一般情況下,文中的例子都是用來說明闡釋文章主旨的,他們本身不能做主題。第三,特殊疑問句可能是主題句。特殊疑問句,尤其是How,What,Why等幾個特殊疑問詞引導的特殊疑問句作為主題句有很大的可能性。如果段落中出現這樣的句子,其他內容大多是圍繞這個問題的回答或者評論。 (3)熟悉幾種句型。第一,遞進關系。在閱讀包含not only,but also這類連詞的句子時,重點放在but also 后面。第二,讓步、轉折關系。考生在閱讀含有表讓步(如even if,although, despite that)的詞的句子時,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主句上;而含有表轉折關系的連詞(如however,but)的詞的句子時,則注意力放在轉折之后的部分。第三,賓語從句。在賓語從句中,表達觀點和態度的從句往往是重點。 (4)重點詞匯。在任何一個段落或者一篇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詞匯都是重點詞匯,應該予以重視。除了出現頻率較多的詞匯之外,以特殊形式出現的詞匯,諸如黑體字,斜體字,括號里,引號里的字也不容忽視。 其他應該注意的問題包括:(1)個個突破。考生要明確考查目標,這類題型考查的是歸納總結能力,并非邏輯推理能力,所以重點應該放在各個小的考查點上,不要反復閱讀全文。 (2)順序問題。先將有把握的選項填好,不要在拿不準的地方浪費時間。 (3)避免重復,轉移為佳。選項不會是對原文的簡單重復,大多是對原文的轉譯。考生應該避開反復的簡單重復原文的選項。 (四)大綱樣題分析(Sample 4) Directions: You are going to read a list of headings and a text about plagiarism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heading from the list A-F for each numbered paragraph (41-45). The first and last paragraphs of the text are not numbered. There is one extra heading which you do not need to use. Mark your answers on ANSWER SHEET 1. (10 points) [A] What to do as a student? [B] Various definitions of plagiarism [C] Ideas should always be sourced [D] Ignorance can be forgiven [E] Plagiarism is equivalent to theft [F] The consequences of plagiarism Scholars, writers and teachers in the modern academic community have strong feelings about acknowledging the use of another person’s idea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e term plagiarism is used to label the practice of not giving credit for the source of one’s ideas. Simply stated, plagiarism is “the wrongful appropriation or purloinning, and publication as one’s own of the ideas, or the expression of ideas of another.” 41. The penalties for plagiarism vary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In many universities, the punishment may range from failure in a particular course to expulsion from the university. In the literary world, where writers are protected from plagiarism by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laws, the penalty may range from a small fine to imprisonment and a ruined career. Protection of scholars and writers, through the copyright laws and through the social pressures of the academic and literary communities, is a relatively recent concept. Such social pressures and copyright laws require writers to give scrupulous attention to documentation of their sources. 42. Students, as inexperienced scholars themselves, must avoid various types of plagiarism by being self-critical in their use of other scholars’ ideas and by giving appropriate credit for the source of borrowed ideas and words, otherwise dire consequences may occur.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classifications of plagiarism as it is revealed in students’ inexactness in identifying sources properly. They are plagiarism by accident, by ignorance, and by intention. 43. Plagiarism by accident, or oversight, sometimes is the result of the writer’s inability to decide or remember where the idea came from. He may have read it long ago, heard it in a lecture since forgotten, or acquired it second-hand or third-hand from discussions with colleagues. He may also have difficulty in deciding whether the idea is such common knowledge that no reference to the original source is needed. Although this type of plagiarism must be guarded against, it is the least serious and, if lessons learned, can be exempt from being severely punished. 44. Plagiarism through ignorance is simply a way of saying that inexperienced writers often do not know how or when to acknowledge their sources. The techniques for documentation-note-taking, quoting, footnoting, listing bibliography—are easily learned and can prevent the writer from making unknowing mistakes or omissions in his references. Although ‘there is no copyright in news, or in ideas, only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m,’ the writer cannot plead ignorance when his sources for ideas are challenged. 45. The most serious kind of academic thievery is plagiarism by intention. The writer, limited by his laziness and dullness, copies the thoughts and language of others and claims them for his own. He not only steals, he tries to deceive the reader into believing the ideas are original. Such words as immoral, dishonest, offensive, and despicable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practice of plagiarism by intention. The opposite of plagiarism is acknowledgement. All mature and trustworthy writers make use of the ideas of others but they are careful to acknowledge their indebtedness to their sources. Students, as developing scholars, writers,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 should recognize and assume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document all sources from which language and thoughts are borrowed. Other members of the profession will not only respect the scholarship, they will admire the humility and honesty. 一、文章總體分析 本文是關于學術抄襲的說明文。該文章層次分明,先介紹什么是抄襲,包括給它下定義;接著說明對抄襲的懲罰,以及學生抄襲的三種類型;最后指出學術界人士應該避免抄襲。 第一段:給抄襲下定義。 第二段:介紹對抄襲的不同處罰。 第三至六段:用分類法說明學生抄襲的三種情況。 第七段:指出學術界人士應該尊重知識,避免抄襲。 二、試題具體分析 (一)迅速閱讀選項,了解選項及文章大意。 這種題型的選項一般置于文章前面,表達簡潔明了,容易理解。迅速瀏覽一下其大意后,可以推測出該文章的主要話題是抄襲。(選項翻譯見全文翻譯) (二) 閱讀所考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接下來的主要工作是概括所考查段落的主旨,可通過尋找段落主題句完成。 第一段給學術抄襲下定義。 (1)第41題所在段落即第二段說明了抄襲在不同情況下所受到的處罰。段首句是主題句。段中出現了penalty,punishment,fine,imprisonment,a ruined career等關鍵詞表明了關于懲罰的各種形式。[F]項中consequences(后果)雖然是個中性詞,但它可以概括所有的處罰類型,此外沒有更合適的選項。 (2)第三段的首句指出,學生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注明借用觀點或者詞語的出處,以避免各種形式的抄襲。這顯然是[A]項概括的內容。但這里考生匆忙之中也可能會選擇[B]項,因為該段的末尾作者提到了抄襲的三種形式,即by accident, by ignorance, and by intention(偶然抄襲,無知抄襲,有意抄襲)。但是因為該段只是提到這三種抄襲形式,對它們做出確切完整的定義和分析的內容出現在下面三段中,因此[B]項放在這里并不恰當。 (3)第四段解釋了造成了偶然抄襲的原因。該段前面部分用兩個he may... 平行結構的句子說明了抄襲者抄襲的種種原因。考生應該注意的是這段段尾有一個表示讓步轉折關系的連詞although,轉折后的內容才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最后一句作者指出,如果吸取教訓,這類抄襲行為可以免受嚴重的懲罰。只有[D]項概括了這句話的內容。其中can be forgiven對應原文中的can be exempt from being severely punished。 (4)第五段作者主要討論的是無知抄襲,以及如何避免此類行為。同樣這一段落也以一個轉折關系的句子結尾。同理,該句才是段落主題句。它提到,盡管除了信息、觀點的表達之外,信息和觀點本身并沒有版權可言,但是當觀點來源受到置疑時,作者仍無法為自己的無知辯護。換言之,也就是說仍應該注意觀點的來源。選項為[C]。該段雖然出現了ignorance一詞,但不能因此就選擇[D]項。因為整個段落強調的是應該學會標注引用的來源。由此可見,考生不能因為出現個別詞語而做出判斷,而應該以各段主旨為依據。 (5)第六段中作者換用thievery,steal,deceive等多個表示盜竊的詞語來說明抄襲這一行徑,而且段落開始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最嚴重的學術盜竊是有意抄襲。因此[E]項最能概括這一段的中心內容。 三、全文翻譯 現代學術界的學者、作家和教師對于承認引用另外一人的觀點反應強烈。在講英語的國家中,抄襲一詞被用來指那些不指明所引用觀點的來源的行為。簡言之,抄襲就是不道德地剽竊或盜用他人想法或者想法的表達,并將其據為己有公之于眾的行徑。 抄襲的后果([F]) 對抄襲的懲罰視情形嚴重而定。在許多大學,輕則某一門課程不及格,重則被學校開除學籍。在有國際版權法保護作家不受版權侵犯的文藝界,處罰小至小筆數額的罰款,大到監禁,甚至整個事業都會付諸東流。目前,通過版權法和來自學術界、文藝界的社會壓力保護學者和作家是一個相當新的概念。這些社會壓力和版權法要求作者在引用他人的原始文獻資料時應尤為謹慎。 作為學生該怎么做?([A]) 學生,作為毫無經驗的學者,在引用其他學者的觀點時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注明借用觀點或者詞語的出處,以避免各種形式的抄襲,否則就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后果。在學生沒有準確確認資料來源的情況中暴露出來的抄襲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形式:偶然抄襲,無知抄襲和有意抄襲。 無知可以被諒解([D]) 出于偶然或疏忽的抄襲,有時候是作者對于觀點的來源不能確定或記憶的結果。這些觀點,作者可能是在很久以前讀到的,也可能是在某個已經忘記的講座中聽到的,或者是在和同行討論中獲得的二手的或者三手的資料。他也許很難界定此觀點是否已經普及到不需要標明任何原始來源的程度。盡管這類抄襲也必須防范,但它是程度最輕的,如果吸取教訓,可以免除嚴重的懲罰。 觀點總是應該標明出處([C]) 無知抄襲簡單地說是指缺乏經驗的作者常常不知道該如何標注,何時標注自己引文的來源。一些技巧如資料筆記、引文、腳注、參考書目列表等,學起來是很容易,而且可以防止作者在參考中因為無知而犯錯誤。盡管除了信息、觀點的表達之外,信息和觀點本身并沒有版權可言,但是當觀點來源受到置疑時,作者仍無法為自己的無知辯護。 抄襲等同于盜竊([E]) 最嚴重的學術盜竊是有意抄襲。由于自身的懶惰和愚鈍,作者抄襲他人的觀點和語言,并據為己有。這類作者不僅剽竊,而且絞盡腦汁欺騙讀者相信自己所言是原始觀點。人們常常用無道德、不誠實、冒犯無禮、卑鄙等詞匯來形容有意抄襲這一行徑。 與抄襲相對的是承認引用并對其作者表示感謝。所有考慮充分的、值得信賴的作家都會借用其他人的觀點,但他們很謹慎地承認自己受惠于引文來源。學生,作為正在發展的學者、作家、教師,以及一些專業領頭人,應該認識到并承擔自己對借用了語言或思想的所有引文來源的責任。這樣,本專業的其他成員,不僅會尊重學問,也會敬仰謙虛和誠實。 多余選項翻譯: [B]關于抄襲的多個定義 (五)大綱樣題分析(Sample 5)見2004年真題分析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備戰2010年考研英語:翻譯常考句型詳解 |
|
閱讀下一篇:歷年考研英語試題命題特點及規律(閱讀理解A部分)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二真題匯總 |
·考研熱升級:就業隱患引發考博熱 |
·考研初試成績3月可查 4月中旬開始調劑工作 |
·澳門大學公布新學年招生計劃 招外地碩士生3成 |
·2010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英語二真題及答案 |
·2010年考研英語真題及答案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一試題匯總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一試題(十一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一試題(十)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一試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一試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一試題(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