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資本主義部分 政治篇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原因:(1)、斯圖加特王朝專制統治;(2)、新興資本主義興起,要求政治與經濟權利;(3)、清教運動發展;(4)、蘇格蘭民族起義 過程:(1)、國王與議會額權力斗爭(大抗議書);(2)、第一次內戰,【1】新模范軍,【2】獨立派;【3】平等派;【4】馬斯頓荒原戰役、納西比戰役;(3)、第二次內戰,【1】普萊德清洗;【2】掘地派運動;【3】護國公制度;(4)、1688年“光榮革命”;5、1689年《權利法案》 影響:(1)、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發展;(2)、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3)、對歐洲資本主義革命產生借鑒與推動作用 2、美國獨立戰爭 原因:(1)、歐洲資產階級思想與革命的影響;(2)、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殘暴統治;(3)、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由與民主精神 過程:(1)、波士頓傾茶事件;(2)、萊克辛頓槍聲;(3)、大陸會議與《獨立宣言》;(4)、薩拉托加大捷;(5)、邦聯條例;(6)、《聯邦憲法》;(7)、三權分立制度 結果:1、北美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2、為北美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3、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4、推動了美洲各民族的解放斗爭的發展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原因:(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2)、市民階級興起,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3)、波邦王朝專制統治的危機; 過程:(1)、三級會議;(2)、《人權宣言》;(3)、斐楊派革命時期(1791年憲法、法蘭西第一共和國);(4)、吉倫特派革命時期(瓦爾密大捷);(5)、雅各賓派革命時期(1793年憲法,革命恐怖);(6)、督政府統治時期(熱月政變);(7)、執政府統治時期、拿破侖帝國(打擊反法聯盟戰爭、拿破侖法典) 影響:(1)、確立法國資產階級政治與經濟體制;(2)、在歐洲擴展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觀念;(3)、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革命形勢的深入;(4)、打擊了以波邦王朝為代表的封建專制勢力;5、開辟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4、俄國農奴制改革 原因:(1)、農奴制統治陷入危機;(2)、俄國封建經濟落后;(3)、羅曼諾夫王朝專制統治黑暗與腐敗;(4)、社會矛盾激化,農民階級分化嚴重;(5)、克里米亞戰爭失敗 過程:(1)、革命民主派運動;(2)、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身份、土地轉換;地方自治權、司法改革) 性質與作用:(1)、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化措施;(2)、對農民的欺騙與土地、財富掠奪;(3)、沒有觸動沙皇專制統治基礎 5、德意志帝國建立 原因:(1)、1848年革命的影響;(2)、資產階級力量壯大;(3)、普魯士在德意志諸邦中脫穎而出;(4)、德意志不統一的現狀及其弊端日趨嚴重;(5)、資產階級的憲法之爭 過程:(1)、俾斯麥在普魯士的專制獨裁;(2)、對丹麥戰爭;(3)、對奧地利戰爭;(4)、普法戰爭;(5)、德意志帝國建立 影響:(1)、結束德意志長期分裂局面;(2)、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3)、改變了歐洲舊的國際關系格局;(4)、保留了大量封建統治殘余 6、日本“明治維新” 原因: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與不斷壯大;2、德川幕府統治的腐敗與黑暗;3、日本社會矛盾激化;4、外國入侵家中民族危機;5、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與擴散 過程:1、倒幕運動;2、伏見、鳥語戰役;3、明治維新變革:【1】廢藩制縣;【2】廢除封建等級身份;【3】土地改革;【4】殖產興業;【5】教育與社會習俗改革【6】向西方學習,文明開化;【7】富國強兵 影響:(1)、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2)、擺脫了被西方殖民化的民族危機;(3)、保留了封建參與,助長了日本對亞洲其他國家的殖民侵略 7、近代后期歐美資本主義政治新狀況 【1】19世紀70年代以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均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國際機器日益加強,國家政治結構不斷完善、資產階級民主進一步擴大。 【2】英國進一步完善其議會選舉制,完善內閣制,發展以兩黨制為核心的內閣負責制 【3】國主要式發展并完善其兩黨制政府形式。聯邦黨與民主共和黨―民主黨與輝格黨-民主黨與共和黨 【4】法國的多黨政治,導致政治形勢變化起伏,政府倒換頻繁。 【5】德國強化其集權控制,《非常法》控制反對力量,限制社會民主工黨;完善社會福利制度 【6】日本進一步發展其天皇制,1889年2月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君主立憲整體,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7】俄國完善國家專制統治,建立杜馬制度,鎮壓國內資產階級民主運動 經濟篇 1、新航路與地理大發現 條件:(1)、航海技術進步;(2)、地理條件;(3)、商業進步;(4)、專制政府支持; 內容:(1)、迪亞士發現好望角;(2)、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3)、達•迦馬地理發現;(4)、麥哲倫環球航行 結果:(1)、殖民征服;(2)、東西方文明交流;(3)、歐洲商業革命 2、工業革命 (1)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后半期英國為中心(英國的特殊性:1、圈地運動;2、海外殖民掠奪;3、優越的地理位置;4、手工工場的基礎與技術積累) 標志性成果:1、紡織工業(紡織技術進步,包括飛梭、珍妮紡紗機、騾機等)2、采掘業、冶煉業(蒸氣機、煉鐵法) 結果:1、英國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大發展;2、由英國向西歐、北美擴散,遍及歐美大陸的工業革命;3、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對外殖民進程;4、加速了歐美資本主義政治與社會進步 (2)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影響 19世紀60-70年代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普遍使用為標志,使世界進入了電氣化時代。 標志性成果:(1)、內燃機發明,動力系統的一次革命。(2)、汽車出現,隨之出現遠洋輪船、飛機、拖拉機等。(3)、石油開采業發展。(4)、化學工業發展,化學產品大量出現;(5)、火藥發明,運用于軍事工業;(6)、鋼鐵工業發展,“吹氣精煉”-“貝氏轉爐”-“平爐煉鋼” 特點:(1)、技術進步以科學發展為前提;(2)、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幾國同時發生;(3)、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后起國家出現跳越式發展。 影響:(1)、資本主義工業結果變化;(2)、工業生產規模擴大、技日趨術復雜、分工合作增加;(3)、生產與社會劃分工進一步細化,泰羅制出現,資產階級有序、科學管理。(4)、壟斷產生。 3、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分析 【1】 美國式道路;【2】普魯士道路 4、壟斷資本主義的政治與社會 (1)壟斷資本主義及其特點、影響 定義:壟斷組織一般是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獨占生產何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爾聯合起來的壟斷經濟同盟。壟斷組織包括托拉斯(若干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與相關企業組成)、辛迪加(同一生產部門少數企業通過聯合控制銷售、原料采購價格的聯合)、卡特爾(生產同類產品大企業通過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達成協定后的聯盟)、康采恩(共同依賴某一大金融集團的不同企業、公司、銀行組成的聯合)等 成因:(1)、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資本主義大生產的普及,工業競爭加劇;(2)、資本主義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需要新的調解與控制方式,以攫取高額利潤;(3)、壟斷組織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特點:(1)、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程度不同,美國、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最快,壟斷化程度最高,日本、俄國相對落后。(2)、各國壟斷組織的分布相對不同,美國集中在鋼鐵、石油、汽車等領域,德國集中在采煤、化學、電氣、冶金等領域,法國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日本集中在商業、金融、運輸領域。(3)、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主要是從經濟壟斷最終走向政治壟斷。 結果:(1)、積極效果是推進生產力更大程度的發展;(2)、消極結果一是壟斷價格降低了社會大眾的生活水平;(3)、加劇社會競爭;(4)、促使食利階層出現;(5)、推動了世界范圍更大規模的殖民擴張;(6)、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 思想與文化篇 1、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運動 原因: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新生產關系的萌芽;2、新興市民階級興起;3、人文主義精神的呼喚;4、巧托復古的聲名,表達資產階級化的世界觀 內容: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文學:【1】但丁《神曲》;【2】彼特拉克《歌集》;【3】薄迦丘《十日談》;藝術:【1】達芬奇《蒙娜麗莎》;【2】米開朗基羅《創世紀》;【3】拉斐爾《雅典學院》;【4】提香《圣母升天》;政治:【1】馬基雅維利《君主論》;【2】康帕內拉《太陽城》; 尼德蘭文藝復興運動:伊拉斯莫《愚頌》 英國文藝復興運動:【1】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2】莎士比亞《羅米歐與朱麗葉》;【3】托馬斯•莫爾《烏托邦》【4】培根“歸納法” 法國文藝復興運動:【1】拉伯雷《巨人傳》;【2】笛卡兒《哲學原理》、《方法論》 西班牙文藝復興運動:塞萬提斯《唐吉炣德》 6其他學科:【天文學】哥白尼“太陽中心說”、開普勒“橢圓軌道說”;伽利略“太陽中心體系”、布魯諾“宇宙無限論”;【醫學】維薩里“解剖學”、哈維“血液循環論” 影響: 2、啟蒙思想運動 原因:1、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與發展;2、自然科學發展、進步;3、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內容: 【政治理論】:1、霍布斯《論政體》與《利維坦》,主張“自然權利說”;2、洛克《關于政府的兩篇論文》,主張“三權分立說”; 【社會理論】:(1)、伏爾泰《哲學詞典》,主張君主立憲,倡導開明政治;(2)、孟德斯鳩《法的精神》,主張權力分治,相互制約;(3)、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與《社會契約論》,主張人民主權和民主政治;(4)、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馬布利、摩萊里,提倡平均主義思想 【農業】魁奈《經濟表》重農學派代表人,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大農業,允許自由競爭,實行單一稅制 實踐:開明君主制:(1)、普魯士菲特烈二世改革;(2)、俄國葉卡特林娜二世改革;(3)、奧地利特莉薩與約瑟夫二世改革 意義:(1)、有助于改善歐洲各國的政治統治狀況;(2)、有助于進一步發展和實踐資產階級的民主、進步思想主張;(3)、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專制君主制政權;(4)、在思想方法和世界觀上存在嚴重缺陷,不相信大眾和人民 3、宗教改革運動 原因:(1)、羅馬教會的黑暗與腐敗;(2)、自然科學進步下懷疑主義對天主教教條的挑戰;(3)、市民階級擴大,市民意識增強,民主國家意義增強;(4)、共同語言逐漸形成,教會壟斷地位被打破;(5)、世俗君主政權不斷強化 內容:(1)、馬丁•路德與德國宗教改革;(2)、加爾文與瑞士宗教改革;(3)、英國的國教運動;(4)、法國的胡格諾教派運動 影響:(1)、有助于資產階級文化與宗教意識加強;(2)、削弱了天主教會對歐洲社會、文化的控制;(3)、有利于歐洲資產階級、市民階級的進一步發展;(4)、有助于歐洲王權的加強以及民族國家的形成 4、自由資本主義到進步主義到現實主義 (1)、政治學說與理論:斯賓賽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發展與生物進化的規律相同,保證人的政治自由,人類社會未來是靜止的) 尼采的唯意志論(強力意志說,強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能沖動,強者生存,意志是世界上的一切,超人將實現強力意志,不惜一切達到自己的目的) (2)、經濟學與理論:“德國歷史學派”“舊歷史學派”(代表人羅雪爾、希爾德布蘭德、卡尼斯,強調國家干預經濟,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反對自由貿易) “新歷史學派”(代表人施莫勒、布倫坦諾、瓦格納,主張倫理道德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強調國家施集體經濟的最高形式,超越階級且是抽象的,主張改善工人生活狀況)又稱“國家社會主義”、或者“講壇社會主義” 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門戈爾,接受古典學派的經濟自由思想,認為經濟生活中存在著普遍規律,以個人心理動機分析經濟現象,認為物品的價值在于其效用,稀少與效用決定了物品價值的前提條件,將割斷價值與勞動的聯系,抹煞了價值的社會性與歷史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