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數據顯示:近幾年公務員報考過盛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7-0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歷史數據顯示,在最近三年,投考公務員的年輕人每年遞增20萬,躋身行政系統似乎成了他們的集體理想。
中國的公務員熱并不始于今日,但逐年增溫,今年高燒到如此溫度,在金融海嘯橫掃寰球、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大批中小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生存艱難的當下,頗值得人們對此進行一番冷思考。
普通公務員的收入并非如外人想象的那樣高,他們也有難以為外人道的艱辛。但公務員熱的事實告訴我們,這個職業必定有其他職業難以比擬的吸引力。比單純的公務員工資收入更讓人艷羨的,這是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基本上無失業之虞,而且其風險是可知的,這個職業的抗風險能力遠非其他職業能比。一般說來,企業規模越小,抗風險能力越差,街頭小攤說關張就關張,而公務員是政府的雇員,只要雇主不解雇他,那么他所依靠的東家是最可靠的。理論上說,經營風險應當和收益成正比,但現實中這一理論未必有效,民營企業的風險最大,但其收益前景日見困窘,而一些壟斷能源、交通的國有大企業,風險小收益大,而制定公共政策、收取賦稅的政府部門和國有大企業相比,風險更小,而收益不差。
3000多年前我們的先祖就創立了完備的典章制度和成熟的政治文化。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古代中國人過于看重當官,社會精英幾乎第一選擇就是應科舉當官,是中國經濟和文化長期處于僵化停滯狀態難以有變革內驅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2500年前孟子所說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成為后世中國社會的“鐵律”。一個社會中教育水平最高、最具創造能力的一群人都去當官,這樣的社會哪有創新能力呢?
據本月初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國大陸居第30位。中國即使有如比爾·蓋茨那樣科技神童潛質的大學生,可能畢業后也只是去考一個公務員,平平穩穩過一生。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有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千軍萬馬擠在公務員的選擇上,公務員成為青年們的就業首要選擇乃至惟一選擇,情何以堪?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