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舞弊案件不斷發生。去年高考,有人在湖南耒陽使用大功率無線電發射器向考生通報答案;今年高考,吉林松原又有學生用老師兜售的現代化通訊工具在考場作弊。這些案件有兩個共同特點:其一,作弊行為已成為有預謀、有組織、有計劃的集體行動;其二,作弊手段有向高科技領域發展的趨勢。 高考舞弊,理應嚴懲。但與此同時,也應該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一下這種現象為什么會屢屢發生?因為在這些舞弊事件中,不管誰是幕后推手,最大的受害者還是那些參與其事的青少年學生。 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在“文革”結束后出任教育部顧問,并寫了許多討論教育問題的文章。他在一篇關于考試的文章中說:“如果把考試認作學習的目的,會有怎樣的后果呢?我想,那就會在學生心頭形成壓迫之感,好像欠了還不清的債,總不得輕松舒坦,這是一。(筆者希望心理學者研究并測驗,這種壓迫之感對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損害,如果有,有多大?)其次,可能使學生把所學的東西看作敲門磚。假如真看作敲門磚,那么不管敲得開敲不開,手里的磚頭總是要丟掉的。第三,可能有極少數學生存著順利過關的想頭,采取些不正當的手段來應付考試,那更是有關品德的問題了。”我想,這里所謂“不正當的手段”,應該包括考場作弊。 葉圣陶還說:粉碎“四人幫”以后,許多教師都很努力,也想做好工作。但由于他們“只知道逼學生做功課,連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家庭作業也很繁重”,因此往往把孩子們“弄得困倦不堪”。他認為:教師抓教育是應該的,但是怎么抓,要好好研究,“一味加重學生的負擔,不是辦法”。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葉圣陶認為這與大家對教育的錯誤認識有關。他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德育方面,要養成待人接物和對待工作的良好習慣;智育方面,要養成尋求知識和熟習技能的良好習慣;體育方面,要養成保護健康和促進健康的好習慣。”但由于大家不明白這個道理,致使許多人評價學校,只看升學率,以為升學率高就是好學校。于是許多學校就專門逼學生,考學生,想盡辦法提高升學率。這樣一來,就會讓學生以為“上學為的就是高考,高考考不上,一切都完了,十年的工夫等于白費”。時至今日,葉圣陶批評的狀況不僅沒有很大改變,甚至還有更加嚴重的跡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