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選擇題 1.中國漢語“危機”一詞,涵義是危難與機會的結合,在哲學上反映的是() A. 辯證法 B.相對主義 C.對立統一 D.折衷論 【AC】 2.一個民族總要有一些人仰望著天空,在哲學上表明() A 理性思維的作用 B 精神價值的作用 C 物質不能決定一切 D 物質基礎不可靠 【ABC】 3.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自然災害是磨難,但又可以“多難興邦”,在哲學上是因為自然災害或者社會災難可以() A 促使人類更加自覺地去認識、尊重并把握自然規律 B 激發人們奮斗精神,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 C 可以提供人們直接認識自然災害與經歷社會災難的機會,為人們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提供實踐經驗的基礎 D 自然災難和社會災難激發人們艱苦奮斗,發揮主觀能動精神,創造條件,化害為利,實現由歷史災難到“歷史進步”與“治國興邦”的轉化【ABCD】 4.自然災害“多難興邦”,在哲學上關鍵在于災難可以() A提供關于災難的科學認識 B 提供關于災難的認識條件 C 提供治理災難的經驗教訓 D 激發人類認識與抵御自然災害的主觀能動精神 【D】 5.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國上下,四面八方為救助災區被困同胞不惜一切代價,國家為遇難同胞舉行國家哀悼,在哲學上表明() A 人是最高價值,人的價值高于一切 B 在人的價值中,生命高于一切 C 關愛生命是人間至愛,是中國人民生命意識的空前覺醒 D 黨和政府“以人為命”精神價值取向 【ABCD】 6.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價值的理論認為() A 人是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的統一 B 人是價值目的和價值手段的統一 C 強調人的價值在于貢獻而不是在于索取 D強調人的價值在于自我而不是他人【ABC】 7.人的價值問題,從根本上說,是() A 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 B 人的社會價值問題 C 人的個人價值問題 D 人的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的問題 【A】 8.胡錦濤總書記在抗震救災精神中強調“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充分發揮人的能動精神,又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在哲學上是() A 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B 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主觀能動性 C 強調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結合 D 強調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CD】 9.溫家寶總理在抗震救災、面對美國金融危機時兩次提到“知難不難”、“知難不避難”,在哲學上強調的是() A 理性的指導作用 B 理性基礎上的主觀能動性 C 知難行易 D 知者無畏 【AB】 10.胡錦濤指出,廣大軍民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的昂揚斗志和精神風貌,充分表明() A 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之一 B 核心價值體系是全黨全國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C 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 D 核心價值體系是黨和國家民族感召力、凝聚力的集中反映 【ABCD】 11.北京奧運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在哲學上表明() A 人類價值選擇的同一性 B 世界的普遍聯系與相互依存 C 矛盾同一性是世界發展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動力 D 矛盾同一性是人類存在發展的主要基礎之一 【ABD】 12.北京奧運的兩大目標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更文明、更進步”,在哲學上是強調() A 交往可以增進人類了解 B 交往的主體是中國 C 交往是雙向的 D 交往可以促進主體素質的提高 【ABCD】 13.在新世紀中國對外開放進入“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新階段,并且要重點解決好全球化條件下的獨立自主問題,并且提高中國的文化產業地位,哲學上意味著對外開放是() A 全方位交往 B 雙向交往 C 主體性交往 D 交往是主體存在發生的必要條件之一 【ABCD】 14. “要想富,先修路”,2009年中國4萬億人民幣救市計劃首先要啟動交通運輸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哲學上就是強調() A 交往對物質生產的先導作用與基礎作用 B 交通運輸屬于物質生產交往,是人類交往的基礎 C 交往活動可以促進生產活動 D 交往工具具有先導作用 【ABCD】 15.交往形式是指() A 交往方式 B 交往內容 C 交往中介 D 交往方式與內容 【D】 16.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普遍交往中,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表明() A 交往的作用與交往范圍成正比 B 交往使個人主體得到充實與發展 C 自我封閉的個人無法得到正常的發展與提高 D 交往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基礎 【ABC】 17.網絡交往出現以后,出現了一種網絡交往的依賴癥,拒絕網絡以外的交往,并且已經被確認為一種心理或精神病癥,在哲學上表明() A 網絡擴大人類交往 B 網絡縮小人類交往 C 網絡對人類交往的作用決定于網絡的社會應用 D 網絡對人類交往的作用具有雙重性 【CD】 18.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區別在于() A產生于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還是外部非根本矛盾 B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比較穩定、比較確定帶有趨勢性還是不穩定、不確定的個別表現 C 居于支配地位決定事物發展方向還是居于從屬地位使事物趨勢發展產生變化 D 一成不變還是變動不居 【ABC】 19.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在于() A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偶然性表現出來并以偶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 B 偶然性以必然性為背后的依據,受必然性的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 C 必然性與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D 在人類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性是已經被認識的偶然性,偶然性是未被認識的必然性 【ABCD】 20.在必然性、偶然性的問題上會產生的錯誤觀點主要有() A 機械決定論,只承認純粹的必然性,往往導致宿命論 B 非決定論,一切皆偶然,既會導致唯意志論,也會導致宿命論 C 既承認必然性,也承認偶然性,但把兩者割裂開來,把必然性、偶然性看作兩種互不相干的孤立現象,認為偶然性與科學無關 D 始終強調必然決定偶然,完全否定偶然的決定性作用 【AB】 21.有人認為“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在偶然性、必然性關系上() A 完全否定必然性 B 完全否定偶然性 C 認為必然性與偶然性是沒有聯系的兩種孤立現象,強調只有必然的東西才是科學的研究對象,偶然性同科學無關 D 既否定偶然性,又否定必然性 【C】 22.馬克思主義哲學必然性與偶然性相互關系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是() A 立足必然性,防止和預防偶然事件的發生,增強對偶然性事件的預見性 B 抓住偶然性,由偶然性入手研究必然性 C 以必然性克服偶然性 D 以偶然性修正必然性,補充必然性 【ABD】 23.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么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這種說法屬于() A 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B 形而上學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C 歷史宿命論的觀點 D 唯心主義非決定論的觀點 【A】 24. “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這句話的含義是() A 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據 B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而不是人的行動自由 C 自由是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和主觀世界的改造 D 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 【ACD】 25.舊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是因為() A 唯物論與辯證法相脫離 B 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C 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D 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上,不承認意識的能動性 【C】 26.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是指() A 原因與結果的區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 B 原因與結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 C 原因與結果的關系是復雜多樣的 D 原因與結果是前后相繼的現象之間存在的關系 【ABC】 27.馬克思說:“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這句話表明() A 社會關系決定人的社會地位 B 社會關系是多方面的 C 人的本質是從所有個體的人身上抽象出來的共同性 D 社會關系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 【A】 28.因果報應論與神學目的論,在因果關系問題上是() A 機械唯物論 B 唯心論 C 形而上學 D 辯證論 【B】 29.質的哲學意義在于質是() A 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它事物的的規定性 B 與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C 質的規定性決定于事物內部矛盾的特殊性 D 質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和基礎,有區別才能有鑒別,只有認識質才能區別事物 【ABCD】 30.質與量的哲學意義在于() A 區別質是認識量的前提 B 考察量是認識質的深化 C 只有正確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確估計事物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 D 做任何事物既要有質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數 【ABCD】 31.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認為人性是() A 社會關系的總和,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及其經濟利益關系決定人的本質 B 實踐的產物,具有后天習得性 C 社會歷史現象,具有社會歷史性,一定的人性與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相聯系,不存在超歷史的人性,資產階級人性與資本私有制相聯系 D 階級關系的產物,在階級社會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ABCD】 32.唯物史觀的創立將唯心主義從它最后的避難所中驅逐出去了,這里的“最后避難所”是指() A 自然觀 B 認識論 C 本體論 D 歷史觀 【D】 33.恩格斯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的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是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的和不自主的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這段話說明( ) A 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必然性 B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個人意志的合力 C 歷史是由個人完全自由地創造的 D 個人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A】 34.唯心主義哲學和宗教的關系表現為() A 它們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 B 它們都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C 宗教是粗俗的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精致的宗教 D 它們都屬于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CD】 35.社會有機體的特點是() A 社會有機體是包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總體性范疇 B 社會有機體本質上是一個以生產為基礎的自我調節系統 C 在社會有機體中生產方式起決定作用 D 社會有機體的基礎是國家政權 【ABC】 36.矛盾同一性對事物發展的作用主要是() A 由于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矛盾雙方可以利用對方的發展使自己獲得發展 B 由于矛盾雙方相互包含,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 C 由于矛盾雙方彼此相通,矛盾雙方可以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而得到發展,并規定著事物的發展方向 D 矛盾雙方完全同一,沒有對立也沒有差別 【ABC】 37.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理解是() A 中國傳統哲學主張“和而不同”、“執兩用中”和“兩極相聯”、“合二為一”等,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B 中國傳統和諧思想主張陰陽和諧的辯證法,重視并強調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有相通之處 C 中國傳統和諧哲學注重和諧統一的矛盾觀和“中和”、“中庸”之道,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爭取社會和諧穩定和不同民族與國家的和平共處,促進家庭和睦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有重要作用 D 中國傳統和諧思想忽略甚至否認矛盾斗爭性,辯證法不能貫徹到底,在實踐中成為反對革命、飛躍、質變的保守勢力,成為無原則的妥協,又是有害的 【ABCD】 38.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兩大理論成果,在哲學上體現的是() A 認識的無限性和重復性 B 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C 再認識的重要性 D 理論的指導作用 【ABC】 39.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在哲學上講的是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 A 動力作用 B 誘導作用 C 激發作用 D 非理性因素對理性思維的重要的補充作用 【ABCD】 40.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區別于自然物質形態運動和動物本能活動的特殊本質是其() A 主體性的特點 B 客觀現實性的特點 C 自覺能動性的特點 D 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A】 41.以下關于辯證思維基本方法的特點中,分析和綜合方法的特點是() A 最基本的思維方法 B 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 C 辯證思維的高級形式 D 思維的邏輯與歷史的進程的統一 【B】 42.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 A 既包括客觀存在,也包括主觀存在 B 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人的實踐活動 C 既可以是物質實體,也可以是物質聯系、關系和活動 D 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 【BCD】 4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形式多樣性原理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是() A 它提供了科學分類的客觀依據 B 它提供了理解科學發展過程的一個正確方法 C 研究低級運動形式是了解高級運動形式的基礎 D 研究低級運動形式等于研究高級運動形式 【ABC】 44.“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所蘊含的哲理是() A 感性高于理性認識 B 經驗是判斷是非的標準 C 時間是檢驗是非的標準 D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D】 45.人的價值的二重性是指人的價值的() A 目的性和工具性 B 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 C 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 D 人的價值的自我實現與實現人的價值 【A】 46.毛澤東指出,在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人之寶貴在于() A 人能夠創造價值 B 人是創造和實踐自身價值的工具 C 人能夠發現自身的需要 D 人能夠滿足自身的需要 【A】 47.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辯證統一在于() A 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價值 B 社會價值是人的價值的主要方面,個人價值從屬于社會價值 C 個人對社會貢獻決定個人價值的大小 D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基礎 【ABCD】 48.價值選擇多樣性的原因在于() A 人的需要的多樣性 B 事物屬性的多樣性 C 人與事物屬性之間滿足關系的多樣性 D 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及其滿足關系的發展變化 【ABCD】 49.價值選擇統一性的原因在于() A 功利、情感、道德、審美等社會主觀因素的統一性 B 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歷史條件的客觀性因素的統一性 C 人類思想價值觀念的統一性 D 人類價值實踐方式的統一性 【AB】 50.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在哲學上() A 是樸素的唯物史觀 B 是在君權神授唯心史觀的基礎上承認臣民甚至是草民是維護統治之根本 C 是人民創造歷史的樸素觀點 D 與君本思想沒有什么區別 【B】 51.就哲學而言,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是指() A 以人為目的的發展 B 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發展 C 質與量相統一的發展 D 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的基本適應的發展 【ABCD】 52.規律的客觀性從根本上是指() A 規律的內容是客觀的 B 規律的作用是客觀的 C 規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D 規律的運用是客觀的 【C】 53.人類社會的本質是() A 生產力 B 生產關系 C 生產方式 D 人的實踐 【D】 【解析】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54.社會有機體思想的方法論意義在于() A 把社會看做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 B 對社會進行總體研究,從總體中理解和說明各個部分 C 要求從對個別現象、領域或過程的研究上升到對社會總體的研究 D 社會有機體與生物有機體本質上是一致的 【ABC】 55.社會有機體的特征是() A 社會有機體形成于人的實踐和交往活動之中 B 社會有機體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 C 社會有機體要存在下去,必須不間斷地進行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不間斷地進行物質生產 D 社會有機體一樣具有刺激反應的特征 【ABC】 56.下面屬于社會經濟結構的有() A 生產力要素結構 B 勞動者素質結構 C 所有制結構 D 文化產業結構 【ABCD】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考研政治馬哲 復習要點全面總結 |
|
閱讀下一篇:2009年考研政治國際時事復習資料(一)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