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重點知識記憶之政經篇(二) 11.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它決定了商品經濟的一切矛盾,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之間的矛盾,商品與貨幣之間的矛盾都是由這一基本矛盾決定的。它貫穿于簡單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它決定著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命運。這一矛盾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 12.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是價值形式即交換價值發展的結果。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貨幣出現后,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發展為商品和貨幣的外部對立。這種矛盾的外化,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的本質是 A.商品交換的媒介物B.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 C.商品的等價物D.商品相對價值形成 【B】(2007年單選題第5題)。 13.貨幣的職能 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其他職能由此產生 價值尺度是指用貨幣來表現和衡量一切商品價值的職能在市場上,一臺筆記本電腦的標價是12000元,此時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貨幣是 A.實在的貨幣B.信用貨幣C.觀念上的貨幣D.現金 【C】(2005年單選題第5題)。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無需現實的貨幣,只需觀念的或想象的貨幣。 流通手段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的職能。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必須是現實的貨幣,而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紙幣是貨幣的符號,它代表金屬貨幣執行貨幣流通手段職能。 貯藏手段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被貯藏起來。執行貯藏手段的貨幣不能是想象的或觀念形態的貨幣,也不能是不足值的貨幣或僅僅是價值符號的紙幣,而必須是足值的貨幣即具有實在價值的金銀。 支付手段是指在賒購賒銷即延期支付方式買賣商品時,貨幣用于清償債務的職能以及用來支付租金、利息、稅金和工資的職能。 世界貨幣是指貨幣越出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發揮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會財富代表的作用,它是貨幣上述各種職能在世界范圍的延伸和運用。 14.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流通規律就是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律。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待售商品總量、價格水平、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三個因素。 紙幣的流通規律要以金屬貨幣流通規律為基礎,即紙幣的供應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 15.紙幣和信用貨幣 紙幣是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信用貨幣是指在信用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能夠執行貨幣職能的一種信用憑證和符號。信用貨幣有銀行券、銀行票據(如支票)、商業票據(如期票和匯票)、信用卡、電子貨幣等。信用貨幣和紙幣一樣,本身沒有價值,是以信用關系為基礎的一種價值符號。信用貨幣的產生和發展,能夠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但也增加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時造成通貨膨脹,反之則造成通貨緊縮。 16.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規律。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普遍規律。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以價值為基礎。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照價值量進行交換。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價格以價值為中心而上下波動。 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通過價格與價值的背離,自發地調節社會總勞動在各部門之間的按比例分配,使社會資源配置趨于合理與優化;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商品生產者之間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和兩極分化。 17.市場機制 價格與供求、競爭相互作用構成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發揮了調節作用,價值規律的作用就是通過市場機制表現出來的。 供求關系影響價格:供大于求,價格下跌;供小于求,價格上升;供求相等,價格等于價值。價格也會反作用于供求:價格下跌,會引起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價格上漲,會引起供給增加,需求減少。 18.商品流通公式與資本流通公式之間的區別 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資本流通公式是:G-W-G′。 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是不同的,這可以從商品流通公式和資本流通公式的區別看出來。兩者區別是:買賣順序不同;起點和終點不同;流通中充當的媒介物不同;目的不同,簡單商品流通是為買而賣,目的為了消費,為了得到另一種使用價值,資本流通是為賣而買,目的為了價值增殖,為了得到更多的貨幣。 19.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資本的總公式是G-W-G′(G′ = G +⊿G)G-W-G′是 A.貨幣資本的循環公式B.生產資本的循環公式 C.商品資本的循環公式D.資本總公式 【AD】(2007年多選題第24題)。⊿G是運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額,稱為剩余價值。資本是能夠帶來價值的價值。 價值增值不在流通領域,又離不開流通領域,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20.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在任何社會都是生產的基本要素。但勞動力成為商品,卻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特定的條件。 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勞動力所有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二是勞動力所有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必須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兩個基本條件是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考研政治重點知識記憶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一) |
|
閱讀下一篇:考研政治重點知識記憶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三)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