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一、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目標和步驟 考點1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原定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于1995年提前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又提出了今后15年的主要奮斗目標: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13億以內,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億以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考點2“三步走”的戰略步驟 為實現戰略目標,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第一步,從1980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00年,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考點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1)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和綱領,充分反映了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我們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第一,發展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第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社會的全面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在內的社會全面進步,要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 第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離開了這一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失去了意義。 (2)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①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②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④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諸多有利條件。①比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廣闊的經濟增長空間為持續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②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提供了體制保證。③良好的外部環境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④黨的堅強領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 考點4我國發展戰略的特點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的鮮明特點:①既具有雄心壯志,又實事求是。②始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目的和歸宿,更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③注重社會全面協調發展。④戰略實現過程具有不平衡性。一是不同時期發展的不平衡,一是不同地區發展、不同人群實現小康進程的不平衡。⑤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二、 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考點5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我國目前還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沒有完成工業化的任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實現工業化,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2)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3)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點:①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突出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②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③同可持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④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 (4)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目標是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①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信息產業發展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②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③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考點6鄧小平關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 (1) 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處理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促進全國經濟合理布局,具有重大意義。 (2) 鄧小平關于“兩個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在達到小康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沿海地區和內地的協調發展問題。這一思想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對于解決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考點7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1)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2)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需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健全市場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 考點8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①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吃飯問題是我國農業要解決好的首要問題。 、谵r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的具體體現:第一,農產品是解決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第二,農業為工業,特別是輕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第三,農業、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 ③農業發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學,這是鄧小平關于農業發展的基本思想。農業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鄧小平關于“兩個飛躍”的思想。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皟蓚飛躍”的思想,科學地揭示了我國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指明了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俳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一方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必須抓住機遇,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诮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總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劢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途徑:一要發展現代農業。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二要增加農民收入。做好農民“增收”“減負”工作。三要改善農村面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四要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五要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六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考點9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1) 城鎮化是由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衡量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是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2) 我國城鎮化的基本思路: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具體措施:一是分類引導人口城鎮化;二是形成合理的城鎮化空間格局;三是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四是健全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考點10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統一 (1)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一個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緊迫而又重大的戰略任務。 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基本國情的客觀要求。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貧乏,單純依靠資源消耗來維持經濟發展是不切實際的,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使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強大后勁。 第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成長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我國已進入工業化發展新階段,但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性改變,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質就是要求加快形成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發展方式。 第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客觀要求。 (2)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實現“三個轉變”。 第一,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我國具備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的有利條件。必須立足擴大內需,把經濟發展根植于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形成消費與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保持經濟增長的持久穩定。 第二,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之間結構比例不合理。必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高工業技術水平,加速發展服務業。 第三,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必須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 (3) 實現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相統一。速度、結構、效益、質量是辯證的統一,互為條件、互相促進。首先,經濟效益要以經濟發展速度為條件,只有在保持一定發展速度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其次,經濟發展速度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持續的經濟發展只有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結構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礎。結構合理是保證高速度和高效益發展的基本條件。首先,結構合理是保證一定發展速度的重要條件,沒有合理的結構,發展就不可能有穩定的、確實可靠的高速度。其次,結構和效益也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結構合理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沒有合理的結構,經濟效益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良好的經濟效益是結構合理的一種反映。 質量是速度、結構和效益的最終反映。發展的速度、合理的結構、良好的效益,最終是通過經濟發展的高質量來體現的。在處理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關系時,要看到它們之間的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結構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證,質量是體現。從根本上說,只有經濟發展了,社會財富增加了,才有利于處理好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協調好重大的結構關系,促進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并取得較高的質量。 三、 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 考點1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命題揭示了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巨大變革和推動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2)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內容:①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著第一位的變革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②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茖W技術不僅直接體現為生產力,同時作用于生產力的其他要素,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最重要力量。③科學技術使管理日益現代化?茖W技術與管理的結合,使社會生產力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考點12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 (1) 科技、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平膛d國戰略,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簡單講就是堅持教育為立國之本,科技是強國之路。 (2)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質,就是要通過發展科技和教育,推進經濟振興和國家興旺發達,促進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 (3)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根本途徑是把科技與教育和經濟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 考點13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1) 科學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競爭已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主動。 (2)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其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 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4) 建設創新型國家,一要實施正確的指導方針,努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二要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三要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四要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五要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 考點14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考點15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及實施這一戰略的意義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 (1)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就是說,發展既要滿足當前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的需要,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 (2)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既面臨著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任務,又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的相互協調中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帶動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從而實現經濟、資源和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不僅追求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 其次,實現資源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以資源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為條件,要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自然承載力相協調。 第三,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以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3)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實施可持續發展:①有利于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②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③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④有利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⑤有利于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 考點16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 內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①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征的社會。它要求在生產、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經濟、法律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②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2) 基本要求和措施:①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②保護修復自然生態,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③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堅決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狀況。④強化資源管理。實行有限開發、有序開發、有償開發,加強對各種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管理。⑤合理利用海洋和氣候資源。 (3) 意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興衰,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決策,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考點17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 (1)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 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黨中央全面分析我國面臨的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做出的重大決策。 (2)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第一,要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通過加強人才培養,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將我國由人口大國發展成為人才資源強國。第二,要創新人才工作機制。通過改進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潛力,激發人才活力,讓人才的能力得到發揮,讓人才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3)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第一,它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的發展與創新;第二,它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要求和保證;第三,它體現了我國人才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的客觀要求;第四,它為我國人才工作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總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 熱門資料下載: |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

報考直通車 |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