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解析」意識形態根源于社會存在,并隨著經濟結構變化而變化,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 2.B 「解析」考察的知識點是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卷第一章,“物質生產實踐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 3.B 「解析」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4.D 「解析」考察對基本知識點環境作用的掌握, 社會發展是通過生產方式的發展來體現。 5.B 「解析」考察對基本知識點:馬克思“勞動發展史是理解人類全部發展史的鑰匙”的掌握。 6.A 「解析」這是馬克思的一個論斷。這個論斷不是講B項“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不是講C項“社會形態的更替有其一定順序性”,更不是說D項“物質生產的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生產關系”,而是在談生產工具的重要作用。生產工具不僅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還是劃分不同經濟時代的物質標志。 7.B 「解析」考察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指它的客觀性。 8.B 「解析」社會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同自然規律一樣,不依人們的主觀認識和意志為轉移。這是一個大前提,人類必須遵守。 9.B 「解析」仔細審題,不難選出正確答案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就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其關系的不同理解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關鍵。 10.D 「解析」考察哲學和科學之間的辯證關系。 11.A 「解析」在四個選項中,B項“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C項“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D項“它具有歷史繼承性”是社會意識,既包括先進的社會意識也包括落后的社會意識所共同具有的特點,而A項“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是先進的社會意識所獨有的特點。也正因為先進的社會意識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從整體上符合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因而才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12.C 「解析」本題是對名人名言的考察,也屬于基本概念的掌握。 13.D 「解析」意識形態結構包括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形式,是由各種意識形態組成的有機整體。 14.C 「解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15.B 「解析」生產關系是再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它體現了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 「解析」考察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句話的理解,其中生產方式是基礎,決定著其他因素的作用的發揮。 2.BC 「解析」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形式。 3.ABCD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把握。人口因素作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是指生活在特定地域內的,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們的總和。 選項A.B.C都正確說明了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為正確答案。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夸大這種作用,把人口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D項正是說明人口因素不起決定作用的,也應該選。 4.ABC 「解析」考察對基本知識點生產工具的理解,生產工具標志著人們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如何,是人類所達到的勞動生產率的根本標志,生產工具的水平是人類勞動力水平的“測量器”。 5.BD 「解析」真正的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勞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是改造自然的活動。 6.ABCD 「解析」聯系當前實際考察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還可以根據環境的惡化考察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7.ABC 「解析」考察對意識形態基本概念的理解,D不是兩者的本質區別,所以選擇ABC. 8.ABD 「解析」實踐作為社會生活的本質,它是社會生活的內容、現實基礎和存在方式。實踐是人的活動,人通過實踐來改造世界,所以實踐不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9.ABC 「解析」語言文字等公共服務體系屬于社會意識,但不是社會意識形態。 10.CD 「解析」考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依據,本題很簡單,AB并未體現。 11.BC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文化和文明的辯證關系。解答此題考慮兩個要點:一是文化和文明的區別點,即文化不等于文明。二是文化和文明又有聯系,即文化包括文明。這樣內容就比較全面了。此題雖然重要,但難度不大,一般考生不會一無所知。選項A很絕對,明顯不符合題意。其他三項都表達了文化和文明的聯系。 12.ABD 「解析」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它包括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及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是物質的實體,是一種客觀的現實的物質力量。C錯誤。 13.ABD 「解析」考察政治上層建筑,C項過于絕對,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因此是錯誤的。 14.BC 「解析」社會公德是起碼的社會公共生活準則,具有歷史性、繼承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15.ABCD 「解析」本題考察國家的本質和職能知識點。國家的本質是通過國家的職能,即國家的社會作用表現出來的。國家的職能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職能包括政治職能、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對外職能主要是組織國防,防御外來的侵略和顛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調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保護本國的根本利益。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十五) |
|
閱讀下一篇: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十七)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