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事務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循環論是指把事物的發展堪稱周而復始的循環,否認了否定之否定過程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 2.C 【解析】本題是對因果關系或因果聯系原理的考察 。根據哲學一般原理,原因是事物發展鏈條中前后相繼的兩個現象之間,產生或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產生或引起的現象。客觀事物或現象之間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關系,就是因果關系或因果聯系。 3.B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偶然性和必然性關系原理,以及對“質”和“量”概念的理解。“或然”是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大小是一種數量上的表示。[ZK)〗 4.A 【解析】本題考察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將題干與被選項連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選出正確答案A,其他各項干擾性不強。 5.C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內外因在事物發展變化中的作用原理。題干中“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明顯的揭示了⑴⑶⑷的哲學道理,這首詩也涉及到事物的“質”,但沒有體現質變與量變之間的關系,因此是錯誤的。 6.C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質量互變規律。從“三年改革和脫困總體目標已經基本實現——階段性目標——深化改革的新起點”,可以選擇出正確的答案是C,B也是講質變與量變之間的關系,但與題目不符,AD為干擾項。 7.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質量互變規律與“度”的關系問題。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只有精確地認識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質。魯迅對《三國演義》的準確評價就充分地說明了把握度的重要性。 8.C 【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個矛盾的各個方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國務院對各項行政審批項目的規定,正是這一原理在現實中的應用。 9.A 【解析】本題考察必然性和偶然性知識點,只承認必然性,否認偶然性會導致機械決定論。 10.D 【解析】從題干中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其他領域”,可明顯知道是對重點論和兩點論知識點的考察。 11.A 【解析】考察質量互變規律原理。“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是質變,而非量變,故排除C,而BD為干擾項, 12.D 【解析】在本題中,“樵,漁”都是要達到的目的,而“入山,入水”正是從實際出發,抓事務主要矛盾的實踐方式,是唯物主義的表現,題目中并未體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故排除C選擇D。 13.A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最基本的關系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兩點論內在的包含著重點論;唯物辯證法的重點論則以同時承認非重點論為前提。 14.D 【解析】考察“度”的概念。度是質與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范圍,度有兩個極限,稱為關節點,一旦超出或破壞了度,一物就轉換為他物。所謂“過尤而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15.D 【解析】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和反映特性,思維模擬是可能的,人工智能是人腦功能的延伸,但不會取代人類思維。 二、多項選擇題 1. ABC 【解析】前三者屬于二者的分歧,而且C項的“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實質,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二者都屬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范疇,只不過其正確性、科學性不同而已。 2.ABC 【解析】這是一句典型的形而上學的名言。是對肯定與否定關系的絕對的片面的理解。并沒有涉及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問題。 3.BC 【解析】質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統一的,質通過屬性表現出來,屬性是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在相互聯系中表現出來的質。 4.ABC 【解析】本題是考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D項為錯誤選項。 5. ABCD 【解析】科學發展觀在實質上就是辯證的發展觀,堅持了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以及依靠人民謀發展、促發展和發展為人民的辯證統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體內容,它們在當前的社會實踐中貫穿、體現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6.BC 【解析】本題考察因果聯系,因果聯系的特點是;原因在先,結果在后,是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原因發生了變化,結果也要發生變化,并非所有先后相繼的關系都是因果聯系。 7.AD 【解析】現實的可能是在現在條件下就能實現的可能,不現實的可能是條件不充分在現在條件下尚不能實現,“水中撈月” 是虛幻的可能性,“大海撈針”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是可能的。 8.ABCD 【解析】矛盾的斗爭形式質對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趨勢和關系,包括相互否定、相互反對、相互分化、相互離異等形式。 9.BC 【解析】BC都是通過自然的選擇進化而來的,不是激烈的對抗形式,所以是正確答案。 10.ABCD 【解析】通過分析題干,不難選出正確答案。 11.AB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原因與結果、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原理。塵土飛揚是由于大風吹起,而大風吹起又必然使得塵土飛揚。 12.ABD 【解析】本題命題是馬克思關于現象和本質關系的一個著名論斷。由題干可知,正因為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不能直接合二為一,所以才需要科學,明白了這一題意,便不難看出它說明了現象和本質是有區別的,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而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任何現象都由本質決定并表現一定的本質,沒有不表現本質的現象,科學的任務就在于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所以選ABD,而C是錯誤的表述。 13.AB 【解析】“豬年生福娃”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否認了因果聯系的客觀性,本身是錯誤的,CD為干擾項。 14.ABD 【解析】C項只是說明了一種自然氣象,并不存在質變與量變的關系,因此是錯誤的。 15.ABD 【解析】此題需要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解答此題,首先要清楚這是在思維領域、理性認識內討論問題。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思維的具體或理性具體是指在抽象的基礎上對事物許多規定的綜合和統一。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就是由“規定”為起點,“經過邏輯中介,形成思維具體的過程”、“思維中形成許多規定的綜合和統一”、“在思維中再現具體”的過程。 三、分析題 1. [參考答案] (1)第一,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自己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有自己的特點,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短期行為的種種表現都是違背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的;第二,集體主義是一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它是無產階級科學人生觀的核心,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殺雞取蛋”的短期行為,從根本上說就是違背集體主義思想的,是從個人主義或小團體主義出發的,領導者不顧人民的長遠利益,只從個人撈取政績出發,其實質是個人主義的表現。 (2)克服“短期行為”,首先要克服領導干部的個人主義思想,以無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為指導,以集體主義行為準則處理經濟建設中的各種矛盾。其次,要以對立統一的原理為指導,正確處理長期與短期的關系。長期和短期是辯證統一的,沒有短期就沒有長期,沒有長期就無所謂短期;長期是無數短期的積累,長期寓于短期之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應當把長期和短期辯證地統一起來。第三,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反對主觀主義,反對“一刀切”。 【思路點撥】本題中第一問是對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考察,第二問是對集體價值觀的考察。本題的難點就是找準原理來回答,就需要考生認真的分析材料,結合相關的原理來回答。本題是跨章節的,通過點的揉合來考,在做這樣的題目時思維一定要開闊。 2. [參考答案]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處理國際關系時必須重視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多樣的,必須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對外開放,反對割裂國家之間的聯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賴,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處理國家關系必須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認差別,避免沖突。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大千世界豐富多彩,各國的國情和發展道路各不相同,求同存異才能共同發展。 【思路點撥】本題是通過給出材料讓考生聯系所給的材料回答原理,考生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多角度回答即可,但注意要言之有理,不可無根據的聯系。 3. [參考答案] (1)體現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哲學道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①要按規律辦事,使思想符合實際,就要實事求是;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使思想符合變化發展著的實際而不被舊觀念束縛,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②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發展、永無止境的過程,堅持解放思想,也是不斷隨著“實事”和“是”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只有按照與時俱進的步伐和尺度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才能不斷更新,才能不斷推動客觀事物的發展。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做到與時俱進;堅持與時俱進,要求做到不斷解放思想、達到實事求是。堅持與時俱進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辯證統一的。 (2)①A村大膽嘗試大包干,B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農業生產特點和規律出發,沖破了舊體制的束縛,取得了農村生產力的大發展。這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哲學道理。 ②B村的發展道路還體現了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哲學道理。80年代中期,根據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行多種經營。 90年代中期又深化改革,促進科技進步,本村經濟持續發展,人民過上了殷實的小康生活。 進入新世紀,又決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工業競爭力,并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B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B村的經濟工作具有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和富于創造性的與時俱進的鮮明特點。而A村安于現狀,滿足于一時的成就和單一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和動力。這說明解放思想不能一勞永逸,必須弘揚與時俱進精神,只有不斷進取才能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3)A、B兩村20多年變化發展的經驗教訓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必須培養創新精神,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克服因循守舊,讓思想跟上時代,永不自滿,永不懈怠。第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第三,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認真總結實踐的新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 【思路點撥】本題是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哲學道理的考察。通過給出兩段材料讓考生比較來回答問題,首先要回答材料體現的原理,材料中的兩則實例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因此回答要全面,第二步要結合材料進行回答,第三步要回答得到的啟示,也要從正反兩方面來回答。 4. [參考答案] (1)材料1的第一段話是說辯證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對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觀產生的,而是客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們思維中的矛盾不過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人們思維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強調辯證矛盾就是實際生活中的矛盾,即實際客觀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觀字面的或頭腦臆造出來的矛盾。這兩段話突出一點,就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2)材料2把矛盾歸結為一個范疇,當作純粹是主觀的思想的東西,認為它不是現實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組合。它與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對象自身中、實際生活中的矛盾的觀點,是完全對立的。其根本錯誤在于否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性,把矛盾當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認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認為矛盾只存在于語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確指出矛盾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來的矛盾。材料3的錯誤在于:一是公開否認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當作字面上的、語句上的,同樣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觀性。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對矛盾內涵的準確把握。三段材料,表明三種不同的觀點。 材料1是辯證法的正確觀點,認為矛盾是客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材料2承認自然界中存在矛盾,但又為是純主觀的思想的東西。材料3則公然否認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認為矛盾只存在于陳述中。只要仔細分析材料,就不難得出以上的答題思路。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九) |
|
閱讀下一篇: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十一)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