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 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在晉東北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殲滅1000余人,取得全民族抗戰(zhàn)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到1938年10月,八路軍和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zhàn)1600多次,斃、傷、俘敵54000人。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國民黨發(fā)動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變。1943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策劃發(fā)動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產黨及時進行揭露和斗爭而被制止。 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堅持、擴大和鞏固,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進步勢力主要是指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中間勢力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 頑固勢力是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抗日派,即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