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備考指導之深化農村改革篇
來源:萬學金路公務員發布時間:2009-04-2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是黨和國家的農村方針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專家指出,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在探索中不斷開拓創新,總結經驗,與時俱進。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出發,結合農村的基本現狀和農村工作的實際內容,“十一五”期間,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政府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糧食和食品安全體系
“十一五”期間,乃至未來的幾十年內,我國糧食需求總量仍呈增長的態勢。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做到:
第一,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我們要從全局、長遠考慮問題,樹立科學合理節約用地的觀念,正確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切實解決占地用地不合理不科學、過多過濫的問題,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途不改變。
第二,要在繼續實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保護價收購政策的基礎上,加大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付力度,建立農業風險防范機制,對遭遇自然災害的農民給予救助,確保他們的正常生活及再生產,以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第三,要合理確定國家糧食儲備規模。要對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從制度上重新進行設計,采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糧食危機,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良好基礎。
第四,要確立食品安全目標,加強食品生產安全的管理。
二、以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切入點提高農業競爭力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仍然是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農產品質量不高,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農業區域結構雷同,影響各地比較優勢的發揮;農產品加工程度低,制約增值效益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擴大。“十一五”期間,農業生產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第一,要按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結構。從長遠看,在我國國民經濟逐步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情況下,根本性的糧食安全保障是發展高效農業,參與國際農業經濟循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應樹立效益農業新理念,按國際分工要求,發揮自身優勢,強化優勢產業,弱化劣勢產業,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
第二,要加快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和農民的增收能力。
第三,要繼續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優質化、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第四,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
三、努力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努力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特別是低收入農民的生活水平,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的當務之急。
第一,政府用于農民增收的財政轉移支付應該瞄準農村人口特別是農村的低收入人口,確保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與城鎮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
第二,政府要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初步形成覆蓋農村地區結構合理的基礎設施體系,使農民與城鎮市民一樣享有平等的生活用水權、照明用電權、出行用路權、聯絡通訊權,化解基礎設施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
第三,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所在。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
四、促進農村社會發展
農村社會發展主要集中在教育、醫療和養老三個方面,促進農村社會發展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
第一,要進一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的條件,特別要加大非正規教育的供給
第二,要擴大低標準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進一步加大對農村醫療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第三,要逐步進行從社區養老保障向社會養老保障的轉變,提高農民養老的保障程度和水平。
五、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農村稅費改革是農村經濟社會領域一場深刻的變革,稅費改革的真正內涵不是減輕農民負擔,而是調整國民收入再分配格局。稅費改革的一大任務就是推進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
在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鄉鎮機構改革。要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在農民負擔管理體制的改革方面,主要是建立有效的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機制。要規范政府行為,嚴格依法辦事,鞏固改革成果。
通過改革和完善鄉村治理結構,使農村的財力能真正為民所用,從而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人均享受基本公共物品和社會福利的差距。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