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 1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 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蘇聯經驗為借鑒,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想探索的第一個里程碑。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主要表現在對于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的科學認識上。中共八大的政治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這就表明,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現在,“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也就是說,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雖然還有階級斗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中共八大對于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的分析是正確的,它把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綜合實力起點非常低、社會生產力發展十分落后的這一基本國情突出出來,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國家的主要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全黨和全國人民要集中力量去發展生產力。歷史證明,這個科學認識是正確的。這是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貢獻。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動力 (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它構成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例如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對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對抗性矛盾。 (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加以解決。即通過調整和改善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使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地得到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社會正是通過不斷地解決這些矛盾而向前發展的。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狀態、性質、解決途徑等的論述,豐富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學說,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學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 3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 (1)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是人民內部矛盾。 (2)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的矛盾,是根本利益的對立與沖突。人民內部矛盾,在勞動人民之間說來,是非對抗性的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我國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除了對抗性的一面外,還有非對抗性的一面,是作為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的。 (3)兩類不同社會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敵我之間的矛盾是分清敵我的問題,人民內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問題。因此,前者要采用專政的、強制的方法加以解決;后者則要采用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 (4)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①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基本結束(但是還沒有完全結束),我國社會大量表現出來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因此,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②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總目的,或者說是其出發點和歸宿點,是為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鞏固社會主義新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 ③正確處理和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具體方針、政策。其中主要有:對于政治思想領域內的人民內部矛盾,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堅持討論和說服教育的方法;對于物質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內部矛盾,實行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面的利益;對于人民群眾和政府機關的矛盾,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努力克服官僚主義,同時也要加強對群眾的思想教育;對科學文化領域內的矛盾,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通過自由討論和科學實踐、藝術實踐去解決;對于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之間的矛盾,實行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黨領導下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對于民族之間的矛盾,實行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方針,等等。 背誦提示: 可能常出的一個辨析題是:為什么說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