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8:00-20:00
如何填報志愿,選一所心儀的學校、一個合適的專業,成了不少學生和家長近日忙碌的大事兒。相比傳統手翻指南、肉眼對比的“土法煉鋼”,“互聯網+”大數據為填報志愿提供了新路徑。業內認為,大數據有其高效便利的特點,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但也應理性看待,不要過度依賴。
記者下載了一款顯示有23萬次安裝的“高考志愿君”APP。在設定“北京”“理科”“650分”三個條件后,看到的結果是“沖刺推薦”7所、“穩妥推薦”11所、“保底推薦”21所,但每一所學校的預測分數線都是“6**”,要查看需支付28元。記者注冊并付費后,看到了上述39所推薦學校的預測分數線,比如南京大學661分、南開大學659分。據介紹,這款APP可查詢全國3730所院校在不同省份的招生預測分數線和名次線。
相比28元、38元等差距不算太大的“估分選學校”“在線提問”,“專家指導”或“一對一”的價格則是天差地別。比如“高考志愿君”需要1998元,“志愿無憂”的一對一咨詢最低價約1萬元,如果向老師了解職業規劃還需額外酌情收費。但是,當記者詢問老師來自哪里,客服只表示“是服務機構的老師,至于什么背景,要當面與老師了解”。
記者粗略統計了數位家長的意見,大部分對這類服務產品還是持觀望甚至懷疑的態度。“沒用過,覺得沒必要,志愿填報關鍵還是家長或學生最后怎么選。”江蘇一名應屆高考學生家長徐女士說,等過幾天分數出來,參考往年數據自己權衡。
升學服務平臺“高考錄取吧”創始人胡浩告訴記者,消費者有這樣的反應很正常,因為這個行業良莠不齊,門檻低、人員雜、規范差。目前,比較常見的產品有兩類:一是由系統程序產生的志愿填報推薦,二是“一對一”專家服務。
首先是數據。雖然主要來源是教育部、各省市教育考試院、高校,但是統計口徑、維度、質量不一,導致最后分析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參考性會有偏差。其次是專家。專家隊伍魚龍混雜,有多年從事教育、招生的正規軍,也有一些兼職,甚至還有去年積累了一些填報經驗今年就來“講課”的家長。
業內認為,相較于傳統的經驗指導,利用大數據分析等科技設備“指導”,是一種新興的產業現象和技術應用,既有一定的幫助,也是因技術發展帶動相關行業變革的必然趨勢。但是受市場驅動,層出不窮的產品能否保障真實有效,值得引起重視。
貴陽市一高中年級組負責教師付恩佑表示,建議考生和家長不要過度依賴這些商業服務,畢竟要價高,權威性也沒有太多保障。另外,填報關乎個人所讀專業和職業走向,依賴的信息不只是高考分數,還涉及興趣愛好等更多因素,大數據不可能完全知曉,相關專家指導也只能作為參考。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