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8:00-20:00
目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報名工作應已經結束,初審正在進行中或剛剛出結果。在前一階段,很多人都有這種心理,能多報幾個學校就盡量多報,好學生更是“三大聯盟”報名一個不落,畢竟是難得的機會,成功了好處大大。但凡事有利有弊,自主招生也不例外,哪怕這個“弊”很小,可弄不好小能夠變大,能因小失大,會產生負面影響,好事會變壞事。下面有途網小編為大家分享一下自主招生的利弊得失。
高校和考生是“自主招生”這件事的兩個“當事人”,對雙方來講,都有利弊得失問題。高校的“利”十分明確,提前預約“好學生”。好學生大體包括三類,第一類是考生在某一學科專業表現出突出的興趣與發展潛質,甚至已經有初步成績,并愿意沿此方向繼續發展的,如果僅憑高考成績他們可能因差個幾分與心儀的學校擦肩而過。這類人里包括因減少了保送生,原來在“學科競賽”“科技競賽”中獲獎的學生。這類人高校十分感興趣,入學后可作為專業尖子培養;第二類是綜合素質突出,學科全面發展,學習成績好同時可能還有某方面特長的“學霸”“尖子”,放哪個專業培養都是好學生,是名牌學校掐尖的對象。我認為還有第三類,這類好學生對一些專業特色行業特色突出的學校(多為部屬211高校)感興趣,看準了這些學校的優勢特色專業,畢業后投身這個行業中。盡管自主招生的人數不超過招生總數的5%,可對高校而言,他們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預備役”和“主力軍”。
高校方面的“弊”準確講應該是“投入成本”,主要是自主招生過程的組織,付出的人力,怎樣從高考成績以外的各個方面來挖掘考生的優勢與潛質,發現人才。這個過程工作量是相當大的。怎么組織自主招生的選拔,高校各有高招,如復旦的“千分考”,各種面試形式等。高校原本是希望看到考生真實的一面,可中國人太會“對付”考試了,各種各樣的自主招生考前培訓面試培訓應運而生,有些考生的表現像一個模子里出來的,高校還得挖空心思變換形式,真挺不容易的。總有人抨擊自主招生的筆試題超綱,面試題怪異,因為不超不怪的內容是統一高考解決的問題,自主招生看的就是哪些考生在統一高考以外還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具備更強的能力和更多的潛質。這才是自主招生的本來目的。
對于考生來講,無論是屬于上述三類好學生中的哪一類,被“自主招生”后得到的優惠是真實和誘人的。降分投檔加分選專業猶如為錄取買了一份“保險單”,這就是“利”。那么“弊”哪里呢?或者換個說法,有哪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呢?以我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了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時間投入成本問題。近幾年自主招生的選拔工作基本上都放在春節后,一般從二月下旬到三月中旬。如果考生通過了兩所及以上學校的初審,那么從筆試到面試到簽約還是挺耗時間和精力的,如果再有外地學校,還要加上旅途的時間與勞累。而每年的四月初是北京各區最重要的“一模”,一模成績是最重要的成績參數,參與自主選拔,可能對一模成績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2. 挫敗感問題。自主招生報名時很多人都選擇盡量多報幾所學校,由家長來復印準備材料,對外聯系。這個做法沒錯,因為畢竟能否通過初審還是未知數。事實上,從報名到初審通過會淘汰掉大部分人,初試復試階段再淘汰約一半多人,剩下的是少數,寸草報暉的博客有相關的數據統計。可以這樣講,自主招生是一個很多人參與很少人成功的事情,整體看是一個性價比比較低的事。對每一個考生個體來講,簽約了不能說是100%的成功(最后還得看高考成績),沒簽約是100%的失敗,成功是少數,失敗是多數。也就是說,大多數自主招生的參與者是以失敗而告終的。考生在高三的精神壓力是比較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比較差的,自主招生的不成功會使考生有或多或少的挫敗感,會感覺在同學中“沒面子”,跟家長發脾氣,甚至自信心受到打擊。還有的考生很情緒化,原本很喜歡某個學校,因報該校自主未成,就抱怨學校,轉而賭氣不報了。
3. 簽約學校的滿意度問題。好學生往往會參加幾個學校的復試,都通過都簽約最好,報志愿時再做最后選擇。如果通過的不是最想報的學校,而最想報的學校不靠自主優惠沖一沖也許能考上,但家長老師求穩希望報自主簽約的學校,這會讓考生很糾結。例如某考生報華約的清華和上海交大,后者成功。該考生非常想沖一沖清華而且有可能成功,于是糾結。還有一種更特殊的情況,簽約的是名校非常好,可不是考生想上的學校,放棄了可惜。例如考生簽了清華,但他非常想學醫,清華的醫學八年制(協和)不招降分投檔的學生,于是糾結。盡管報志愿要到5月份(京滬)或7月初,但總是心里鬧得慌。我認識的考生朋友里這幾種情況都有。
4. 確認專業的滿意度問題。關于自主招生的作用,有句話說得挺明白:“降分進門坎,加分保專業”,大多數學校在去年及以前是這種模式,簽約時不一定明確錄哪個專業,要看考生高考的成績和所填報的專業志愿情況,這給了考生較大的專業選擇空間。但今年教育部有了新規定,自主簽約時必須明確錄在哪個專業并予以公示,正式錄取時不得改變。新規定的本意是防止招生腐敗,但這一條定得有些死。事實上多數考生在二三月份還沒顧得思考專業的問題,更多的高招咨詢要到4月(京滬),出分報志愿的省要到6月底,那么自主招生復試結束馬上簽約到專業,會讓考生來不及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學哪個學科哪類專業,匆匆忙忙簽了約,以后可能后悔。
5. 過于放松,影響高考成績。有少數考生簽了自主招生,以為進了“保險箱”,后兩個月學習有所放松,導致高考成績低于一模二模的成績排位,把得到的二三十分優惠給“抵消”掉了。每年發生這種情況的不是個例。
當然上述情況不一定都發生,但提前了解,有心理準備,一旦遇到,就可正確處理了。
針對上述情況,結合我個人的體會,提以下建議供參考。
1. 家長要放平心態,幫助考生共同應對各種情況。高考原本是學生的事,但實際情況是家長在“打前站”,調研分析交流甚至決策。北京前兩個月有許多場報志愿的專家講座,聽眾幾乎都是家長,家長參與前期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家長首先要放平心態,千萬不要瞎著急,不要盲目跟風,不要攀比,不要人云亦云。不正確的心態會影響孩子,使其焦慮甚至煩躁。
2. 家長要先學習,了解政策,了解規則,了解高校學科專業。這方面北京的家長走在了前面,因為是考前報志愿。自主招生則又把時間再一次提前。凡自主招生的學生都是好學生,都渴望上自己最想上的學校專業,所以家長幫助提前做功課是必須的,家長現弄明白,再把了解的情況給孩子盡量講清楚。春節是個好時機,可與孩子輕松愉快地溝通討論。可以通過大學的官網了解學校各方面的情況。(本人將另文介紹“怎樣從大學官網上了解更多的信息”。)
3. 要想清楚你希望通過自主招生達到什么目的。全國有90所高校有自主招生權,除少數面向本省外大多都面向全國,自主招生確認簽約的名額是不分省的,給予考生的優惠也是各不相同。有降20、30、40、60甚至降到一本控制線進門的,還有不降分只優惠專業的;有定向到某專業的,還有定向到學科或二級類的;不知是否還有加分后與統招生排隊分專業,或服從專業調劑的。總之,看這個優惠是否與考生的愿望目的相吻合。不要光看學校名氣,也不要迷信大學排名,想好自己想要什么,看中這個學校的是什么,自主招生優惠能給你什么。簽約自主招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利用自主招生的政策使考生被想上的學校專業錄取。
4. 幫助考生正確認識正確對待自主招生,最好目標清晰,適時適度地投入,努力爭取最好結果。這里包括幫助考生放平心態,不要和同學攀比,無論成功與不成功都不能影響后面的復習模考直至高考,要懂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更重要的要幫助考生盡可能了解些關于大學學科專業的知識,盡量爭取自主簽約的學科專業與考生的意愿相吻合。這一點有難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條件做到,只能是家長和考生共同盡力。我博客有關于高校、學科、專業的介紹文章,建議家長閱讀參考。
5. 合理合法決策最后的志愿。考生參加自主招生最理想的狀況是:考生看重學校,學校欣賞考生,自主簽約保障,錄取專業滿意。但如果不夠理想,還是有機會調整改變的。經常有人問自主招生簽約后報志愿時可否改變,答案是肯定的。其實自主招生的協議是一份對考生有利的“不平等條約”,高校不能違約,考生可以違約并且對個人沒有不利影響。唯一可能的影響是下一年該大學校給該考生所在中學的校推名額可能因你的違約而減少,但這種情況涉及面不大。全國絕大多數省份是出分報志愿,分數考高了只要對考生自己有利就可以調整志愿。北京今年第一次改為平行志愿組,總的講對考生更有利,如果一模二模成績好,5月報志愿時也可以進行調整。例如,簽約了一所外省學校,該校在本省的提檔線歷年都并不很高,而自己的成績不錯(一模或高考),就可以把原簽約學校放在一 B的位置以普通考生的身份參與錄取,另選一A。對待簽約專業也是這個道理。或者到報志愿時考生有了新的想法新的志向,不必被自主招生的協約限制,可以選擇放棄,當然放棄也要付出代價,保障優惠沒了,當初的自主招生也白忙活了。
6. 謹記這句話:“凡事有利有弊,絕無十全十美,正確看
目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報名工作應已經結束,初審正在進行中或剛剛出結果。在前一階段,很多人都有這種心理,能多報幾個學校就盡量多報,好學生更是“三大聯盟”報名一個不落,畢竟是難得的機會,成功了好處大大。
但凡事有利有弊,自主招生也不例外,哪怕這個“弊”很小,可弄不好小能夠變大,能因小失大,會產生負面影響,好事會變壞事。所以寫此文談談我的看法,標題用“弊”“失”這兩個字也是為吸引大家的注意,提醒家長和考生提前有個心理準備,畢竟自主招生的重頭戲在春節后才開始。
高校和考生是“自主招生”這件事的兩個“當事人”,對雙方來講,都有利弊得失問題。高校的“利”十分明確,提前預約“好學生”。好學生大體包括三類,第一類是考生在某一學科專業表現出突出的興趣與發展潛質,甚至已經有初步成績,并愿意沿此方向繼續發展的,如果僅憑高考成績他們可能因差個幾分與心儀的學校擦肩而過。這類人里包括因減少了保送生,原來在“學科競賽”“科技競賽”中獲獎的學生。這類人高校十分感興趣,入學后可作為專業尖子培養;第二類是綜合素質突出,學科全面發展,學習成績好同時可能還有某方面特長的“學霸”“尖子”,放哪個專業培養都是好學生,是名牌學校掐尖的對象。我認為還有第三類,這類好學生對一些專業特色行業特色突出的學校(多為部屬211高校)感興趣,看準了這些學校的優勢特色專業,畢業后投身這個行業中。盡管自主招生的人數不超過招生總數的5%,可對高校而言,他們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預備役”和“主力軍”。
高校方面的“弊”準確講應該是“投入成本”,主要是自主招生過程的組織,付出的人力,怎樣從高考成績以外的各個方面來挖掘考生的優勢與潛質,發現人才。這個過程工作量是相當大的。怎么組織自主招生的選拔,高校各有高招,如復旦的“千分考”,各種面試形式等。高校原本是希望看到考生真實的一面,可中國人太會“對付”考試了,各種各樣的自主招生考前培訓面試培訓應運而生,有些考生的表現像一個模子里出來的,高校還得挖空心思變換形式,真挺不容易的。總有人抨擊自主招生的筆試題超綱,面試題怪異,因為不超不怪的內容是統一高考解決的問題,自主招生看的就是哪些考生在統一高考以外還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具備更強的能力和更多的潛質。這才是自主招生的本來目的。
對于考生來講,無論是屬于上述三類好學生中的哪一類,被“自主招生”后得到的優惠是真實和誘人的。降分投檔加分選專業猶如為錄取買了一份“保險單”,這就是“利”。那么“弊”哪里呢?或者換個說法,有哪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呢?以我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了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時間投入成本問題。近幾年自主招生的選拔工作基本上都放在春節后,一般從二月下旬到三月中旬。如果考生通過了兩所及以上學校的初審,那么從筆試到面試到簽約還是挺耗時間和精力的,如果再有外地學校,還要加上旅途的時間與勞累。而每年的四月初是北京各區最重要的“一模”,一模成績是最重要的成績參數,參與自主選拔,可能對一模成績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2. 挫敗感問題。自主招生報名時很多人都選擇盡量多報幾所學校,由家長來復印準備材料,對外聯系。這個做法沒錯,因為畢竟能否通過初審還是未知數。事實上,從報名到初審通過會淘汰掉大部分人,初試復試階段再淘汰約一半多人,剩下的是少數,寸草報暉的博客有相關的數據統計。可以這樣講,自主招生是一個很多人參與很少人成功的事情,整體看是一個性價比比較低的事。對每一個考生個體來講,簽約了不能說是100%的成功(最后還得看高考成績),沒簽約是100%的失敗,成功是少數,失敗是多數。也就是說,大多數自主招生的參與者是以失敗而告終的。考生在高三的精神壓力是比較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比較差的,自主招生的不成功會使考生有或多或少的挫敗感,會感覺在同學中“沒面子”,跟家長發脾氣,甚至自信心受到打擊。還有的考生很情緒化,原本很喜歡某個學校,因報該校自主未成,就抱怨學校,轉而賭氣不報了。
3. 簽約學校的滿意度問題。好學生往往會參加幾個學校的復試,都通過都簽約最好,報志愿時再做最后選擇。如果通過的不是最想報的學校,而最想報的學校不靠自主優惠沖一沖也許能考上,但家長老師求穩希望報自主簽約的學校,這會讓考生很糾結。例如某考生報華約的清華和上海交大,后者成功。該考生非常想沖一沖清華而且有可能成功,于是糾結。還有一種更特殊的情況,簽約的是名校非常好,可不是考生想上的學校,放棄了可惜。例如考生簽了清華,但他非常想學醫,清華的醫學八年制(協和)不招降分投檔的學生,于是糾結。盡管報志愿要到5月份(京滬)或7月初,但總是心里鬧得慌。我認識的考生朋友里這幾種情況都有。
4. 確認專業的滿意度問題。關于自主招生的作用,有句話說得挺明白:“降分進門坎,加分保專業”,大多數學校在去年及以前是這種模式,簽約時不一定明確錄哪個專業,要看考生高考的成績和所填報的專業志愿情況,這給了考生較大的專業選擇空間。但今年教育部有了新規定,自主簽約時必須明確錄在哪個專業并予以公示,正式錄取時不得改變。新規定的本意是防止招生腐敗,但這一條定得有些死。事實上多數考生在二三月份還沒顧得思考專業的問題,更多的高招咨詢要到4月(京滬),出分報志愿的省要到6月底,那么自主招生復試結束馬上簽約到專業,會讓考生來不及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學哪個學科哪類專業,匆匆忙忙簽了約,以后可能后悔。
5. 過于放松,影響高考成績。有少數考生簽了自主招生,以為進了“保險箱”,后兩個月學習有所放松,導致高考成績低于一模二模的成績排位,把得到的二三十分優惠給“抵消”掉了。每年發生這種情況的不是個例。
當然上述情況不一定都發生,但提前了解,有心理準備,一旦遇到,就可正確處理了。
針對上述情況,結合我個人的體會,提以下建議供參考。
1. 家長要放平心態,幫助考生共同應對各種情況。高考原本是學生的事,但實際情況是家長在“打前站”,調研分析交流甚至決策。北京前兩個月有許多場報志愿的專家講座,聽眾幾乎都是家長,家長參與前期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家長首先要放平心態,千萬不要瞎著急,不要盲目跟風,不要攀比,不要人云亦云。不正確的心態會影響孩子,使其焦慮甚至煩躁。
2. 家長要先學習,了解政策,了解規則,了解高校學科專業。這方面北京的家長走在了前面,因為是考前報志愿。自主招生則又把時間再一次提前。凡自主招生的學生都是好學生,都渴望上自己最想上的學校專業,所以家長幫助提前做功課是必須的,家長現弄明白,再把了解的情況給孩子盡量講清楚。春節是個好時機,可與孩子輕松愉快地溝通討論。可以通過大學的官網了解學校各方面的情況。(本人將另文介紹“怎樣從大學官網上了解更多的信息”。)
3. 要想清楚你希望通過自主招生達到什么目的。全國有90所高校有自主招生權,除少數面向本省外大多都面向全國,自主招生確認簽約的名額是不分省的,給予考生的優惠也是各不相同。有降20、30、40、60甚至降到一本控制線進門的,還有不降分只優惠專業的;有定向到某專業的,還有定向到學科或二級類的;不知是否還有加分后與統招生排隊分專業,或服從專業調劑的。總之,看這個優惠是否與考生的愿望目的相吻合。不要光看學校名氣,也不要迷信大學排名,想好自己想要什么,看中這個學校的是什么,自主招生優惠能給你什么。簽約自主招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利用自主招生的政策使考生被想上的學校專業錄取。
4. 幫助考生正確認識正確對待自主招生,最好目標清晰,適時適度地投入,努力爭取最好結果。這里包括幫助考生放平心態,不要和同學攀比,無論成功與不成功都不能影響后面的復習模考直至高考,要懂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更重要的要幫助考生盡可能了解些關于大學學科專業的知識,盡量爭取自主簽約的學科專業與考生的意愿相吻合。這一點有難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條件做到,只能是家長和考生共同盡力。我博客有關于高校、學科、專業的介紹文章,建議家長閱讀參考。
5. 合理合法決策最后的志愿。考生參加自主招生最理想的狀況是:考生看重學校,學校欣賞考生,自主簽約保障,錄取專業滿意。但如果不夠理想,還是有機會調整改變的。經常有人問自主招生簽約后報志愿時可否改變,答案是肯定的。其實自主招生的協議是一份對考生有利的“不平等條約”,高校不能違約,考生可以違約并且對個人沒有不利影響。唯一可能的影響是下一年該大學校給該考生所在中學的校推名額可能因你的違約而減少,但這種情況涉及面不大。全國絕大多數省份是出分報志愿,分數考高了只要對考生自己有利就可以調整志愿。北京今年第一次改為平行志愿組,總的講對考生更有利,如果一模二模成績好,5月報志愿時也可以進行調整。例如,簽約了一所外省學校,該校在本省的提檔線歷年都并不很高,而自己的成績不錯(一模或高考),就可以把原簽約學校放在一 B的位置以普通考生的身份參與錄取,另選一A。對待簽約專業也是這個道理。或者到報志愿時考生有了新的想法新的志向,不必被自主招生的協約限制,可以選擇放棄,當然放棄也要付出代價,保障優惠沒了,當初的自主招生也白忙活了。
以上就是育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主招生的利弊,希望高考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