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魏群,針對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交了一份《關于改革高等新聞傳播教育課程體系的提案》。提案中詳細介紹了我校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以就業為導向,以突出新聞傳播教育時代性、實踐性為重點,在創新課程體系,開設創新課程等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
提案說,隨著信息技術普及和推廣,我國傳媒業正在進入加速轉型和快速發展期,新聞傳播人才市場也進入新的上升期。但是,我國高等新聞傳播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與社會人才需求的矛盾日趨突出。傳媒業需要的,高校供應不上,傳媒業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卻在大量培養。大量新聞傳播類專業的畢業生不能對口就業。這種結構性矛盾本世紀初就已十分突出,至今不僅沒有改變,反而大有加劇之勢。
提案說,造成新聞傳播人才市場結構性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高等新聞傳播教育在教學理念、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與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嚴重脫節。不可否認,近年來,我國高等新聞傳播院校一直在改革,在不少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就總體而言,尚未有根本性的突破。特別是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基本上沒有脫離原來的軌道。課程體系仍以傳統媒體為主,教材內容陳舊、空洞,缺乏新意。專業課部分主要是以傳統的采編業務為主,“采、寫、編、評、攝”是大多數新聞院系的主要課程,偏重的是“采、編、寫”具體技能的培養。這樣的課程設置培養出來的學生,到傳統媒體都大打折扣,更難適應今天傳媒業的需要。因此,順應傳媒業發展趨勢,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培養社會急需人才是當務之急。
提案對新聞傳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提出五條具體建議:
一、除少數研究型新聞傳播學院的研究生外,絕大多數新聞傳播院系的本科和碩士生,都應順應傳媒業發展新趨勢,以就業為導向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徹底改革,設置新的課程體系。
二、新課程體系應把培養學生的時代感,加強國情教育,提高學生了解社會、反映社會能力作為重中之重。要把媒體最新的實踐經驗、成果引入到教學中,以突出新聞傳播教育時代性、實踐性。原有課程體系的最大缺失就是沒有把培養學生的時代感,反映時代、表現時代的能力,作為新聞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聞意識源于新聞工作者對時代的把握和感悟。新聞的“新”首先是反映時代之新。一個好記者編輯,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時代的進步、社會發展的規律,關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變化,準確地反映時代,記錄時代,為人民代言,為時代立言,為歷史留言。
三、新課程體系應突出新聞傳播教育的實踐性,把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實踐作為首要目標和重點。實踐性、應用性強是新聞傳播學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突出新聞傳播教育實踐性的首要目標和重點,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媒體,不單純是動手能力、操作能力,也不單純或主要不是采、編、寫能力的培養。一個新聞工作者必須有很強的實踐意識、社會意識,要心系國家、心系民族,關注國情、社情、民情。要有能力發現、分析和處理社會各個領域出現的各種新變化和發生的各種事件。
四、新課程體系應把傳媒業最新的實踐經驗、成果引入到教學中。新聞實踐是新聞理論的源泉,新聞理論是大量實踐后的理論,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必須把實踐中產生的新東西引入到教學中。現有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大多是傳統傳媒業以往實踐的總結,傳媒業在新實踐中創新的內容少。新聞傳播教育應當既包括原有的現在仍然有用的知識和技能,也應包括新聞信息傳播實踐中不斷產生的新知識、新技能,而更應以后者為重點。
五、應大膽進行課程創新,開設突出新聞教育時代性、實踐性的創新課程。
提案說,據本人調查,在課程創新方面北京吉利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他們獨家開設了兩門創新課程,一門是《聽看選評新聞課》,一門是《重大新聞報道課》。《聽看選評新聞課》即每天組織學生聽看當日發生的國內外新聞。每天早晨7:30分學生準時到教室集中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朝聞天下》,然后利用其它時間上網或看報紙。在普遍閱讀的基礎上,每個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篇新聞進行點評,作為作業上交給任課老師,然后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評和引導。該門課從一年級開始連續開設四個學期。
《重大新聞報道課》是以媒體正在突出報道的重大新聞為重點(如重要會議、重大慶典活動、重大紀念活動、重大體育賽事、重大社會難點熱點問題、重大突發性事件等),組織學生學習有關重大新聞報道的組織策劃、報道規律、報道特點、報道流程、報道內容、報道形式等知識和技能,同時學習重大新聞報道中涉及的有關政治、經濟、法律、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知識。
在2009、2010年的授課過程中,這門課重點講解并引導學生關注了全國“兩會”、汶川地震一周年、“五四”運動90周年、H1N1流感爆發、國慶60周年、奧巴馬訪華、十一屆全運會、哥本哈根峰會、西南大旱、玉樹地震、上海世博會等不同類型的重大新聞事件以及其它熱點難點問題的相關報道。在上述內容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社會,關注熱點難點話題,關住媒體最新報道形式、成果,積累了不同學科的相關背景知識。如全國“兩會”期間,他們暫停其它課,集中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研究媒體關于“兩會”的報道,學習“兩會”涉及到的政治、經濟、法律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國慶、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的難點熱點問題。并以準新聞工作者的身份,進行多種形式的模仿報道。
他們的教學實踐表明:突出新聞傳播教學的時代性、實踐性有了實實在在的課程支撐,有效地體現了把培養學生的時代感、反映時代、表現時代的能力,作為新聞教學的重中之重的理念,體現了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重點,營造一個良好的新聞與信息傳播的生態環境,讓每個學生一入學就以一個準新聞工作者的身份進入到新聞與信息傳播領域,關注和把握社會的最新變化、關注并參與媒體的最新實踐,從而掌握與時代和拍、與社會同步的知識和技能。有助于把媒體實踐中創造的新成果、新經驗、新方法引入到教學中,教師講的,學生學的,都是最新的知識、最新的技能,改變了教材、教學內容陳舊空洞的現狀;有助于學生對國家大政方針、社會經濟難點熱點等問題的了解,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興趣和事業心,提高了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時刻關注國家大事、社會發展動向以及國計民生的良好職業習慣;有助于學生掌握新聞工作者必備的一些政治、經濟、法律、自然科學等領域的常識,促使學生學習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復合型學科教育的理念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有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使學生一進校就能以一個準新聞信息工作者的身份,開始新的學習生活。
該學院的兩門新課已經開了兩年多,業內專家評價很高,認為具有獨創性,為新聞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此外,該學院的課程體系,還開設了以提高信息素質、培養學生信息采集、存儲、管理及終身學習能力為重點的信息類課程。主要有《新聞與信息傳播概論》、《信息組織、檢索及其實務》、《信息資源管理概論》,目的是通過系統學習新聞信息采集、檢索、加工、儲存(數據庫)、管理、傳播、產品開發與營銷等基礎知識,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與新聞信息服務業務相關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主要是各類軟件的使用),并掌握完成新聞信息的采集、檢索、分類、加工、存儲、管理、傳輸等技能。同時還適應媒介融合趨勢的需求,開設以突出培養復合型人才為重點的多媒體采編系列課程
北京吉利大學招生咨詢電話:010-51299614 51294614
現場咨詢地址:北京北三環西路32號恒潤中心18層1803室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