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8:00-20:00
在中國一流高校中,她成立的時間最短,可是每1000名畢業生就產生1名院士、700多名碩士博士,比例居全國高校之首。
她的辦學經費排在全國高校30位左右,可綜合實力居于前列。
她是全國一流的高校,可學費比一些普通大學還要低。
各地考生報名踴躍,可她的招生規模幾乎50年不變——她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50年來,這所新中國建立后創辦的第一所科技大學,一直堅守“以學生為本、以學術為本、以報國為本”的辦學理念,不為名所動,不為利所驅,以其特有的文化傳承,堅持不懈,發揚蹈厲,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發展之路。
不跟風 不盲從 不左顧右盼
中國科大:50年,我們一直在走自己的路
9月20日,蜚聲海內外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迎來了建校50周年華誕。紀念大會現場氣氛熱烈而歡快。但細心的人們發現,如此重要的“盛典”場面,并沒有設置人們印象中莊嚴盛大的主席臺,只是在臺上設置了一排簡樸的嘉賓席,幾大“軍團”校友:無論是青年科技精英,還是商界領袖;無論是身著軍裝的將軍,還是兩鬢染霜的院士,無一例外都在臺下就座。
紀念大會的現場主持人、中國科大黨委書記郭傳杰說,這就是科大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民主傳統和樸實作風,無論什么重要的場合,主角總是臺上的演講者,其他人都是臺下的觀眾,群眾和領導沒什么分別。這一簡單而又“經典”的場面,也正是中國科大辦學50年堅守大學之道的縮影。
簡樸辦學
科大沒有一個人們想象中氣勢恢宏壯觀的校門。作為中國科大歷史象征的代表,老北門曾經有一次“扶正”的機會。幾年前,在為老北門外擴進來的園區設計新大門時,曾有一款大理石柱結構、頗具現代時尚的校門圖紙,幾乎獲得一致好評,可是在最終討論時被否決,原因很簡單:大門結實大方就好,還是省下錢來集中用于教學資源配置。
中國科大是個“窮”高校。“到現在,我們也沒有標志性的建筑,沒有校辦產業,沒有能登上富豪榜的校友。”1962年起到中國科技大學工作的辛厚文教授感慨道。
的確,科大校園內最貴的一棟樓是合肥微尺度國家實驗室,花了1.2億元。相比之下,建于上個世紀的依然在高效率使用的辦公樓,內部卻沒有多大的裝修,以至于不少高校同行都會發出這樣的驚嘆:哪有辦公樓是這個樣子的?
“我和書記的辦公室是辦公樓里最大的。”中國科大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說。他所謂的最大的辦公室是兩間辦公室打開隔斷變成20多平方米的“大”屋子。目前校內最好的宿舍樓,是上個世紀90年代給教授蓋的,朱清時因為自己的教授身份得以享受這一“豪華”待遇:107平方米。
“科大的精神不允許辦公樓蓋得很豪華。”朱清時校長說。50年來,盡管整個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國科大卻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樸素本色。
1958年入學的阮耀鐘還記得,當年北京若有游行或集會,一眼就能認出哪支隊伍是科大:科大學生穿得最差,然后差不多每個人都帶本書,游行的時候,只要隊伍一慢下來或停下來,就捧著書看的,準是科大的。
因為科大的樸素,當年甚至發生過這樣一件事:1963年歡迎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時,科大的隊伍本來是排在釣魚臺賓館門口。可等到歡送的時候,卻排到三里河大街上了。管禮賓的同志說,科大的同學太“那個”了,言下之意是過于艱苦樸素。
上世紀70年代科大南遷安徽時,身為重點大學的中國科大條件很是寒磣。眾多的儀器和大型設備全靠老師們用自己的雙手搬運、安裝和修復;沒有大樓,老師們自己蓋窯場燒磚建樓;沒有實驗室,就把廁所扒了,把樓道隔出小間當成實驗室搞研究……
中國科大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侯建國還記得自己1995年回國時,第一個月的工資只有527元,與他在國外的工資相差懸殊,實驗室里也只有一批陳舊的設備,有限的科研經費買不起昂貴的國外設備,他和同事、同學們就開始自力更生:鍍膜機是1972年的,基本處于“退休”狀態,他們修好了接著用;聽說上海有一臺閑置的X光機壞了,沒人用,他們就自己開著卡車到上海拉回來,修好后用得挺歡。
侯建國從事的是單分子選健化學的研究。當時,碳60的材料很貴,一克要1000多元,實驗室有限的經費讓人舍不得買,但是實驗又要用,怎么辦?他就和同學們買來碳棒燒,自制碳粉,經費節省了一半還多,只是他和同學們都變成了手臉黑乎乎的“燒炭翁”。
有同學覺得科學家做這樣的事情太委屈。侯建國告訴學生,科學家的關鍵是能把每件小事都做好,才能成為大科學家。幾年后,他的研究獲得中科院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