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8:00-20:00
在陰晴難測的就業市場和教育部門的指手畫腳之間,高校往往迷失
2007年7月,上海市教委給其所屬高校下發通知,要求高校對一些就業不景氣的冷專業,應予撤銷,并在其網站上公布了之前三年上海市就業率較低一些專業,其中包括中醫、地質、甚至天文學等38個。
作為另一調控措施,上海市教委每年還會公布一個緊缺專業的列表,涵蓋一些時下緊俏的行業,比如會展、英語、甚至LCD屏幕的生產。高校畢業生如果對口這些緊缺專業,找工作將享受便利,反之則難覓東家。
上海交大的騰挪之道
在面對政府對于教育的調控時,上海交大的教務處副處長馬磊給本刊講了兩則聽上去像笑話的事情。
2002年,全國各地的橋梁開始接二連三地出事,追根溯源,有人把毛病歸在了教育的身上。說是這些年,國家重點理工科院校的工程力學專業不景氣,學生素質差,青黃不接。反映到修路建橋上,就是“二把刀”工程師充斥,工程質量低下。
在一次教育部召開的會議上,有領導專門把這個觀點提了出來,問上海交大的領導,作為國內工程力學人才的基地,他們學校這些年工程力學是怎么搞的。
上海交大的領導感覺很委屈,事實上,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全國工程師飽和,有個階段教育部就反復重申不培養這樣的人才了。當時理工科教育集體滑坡,社會上輿論紛紛,自此優秀學生不報考,畢業生不吃香,各地高校工程力學專業逐漸改弦更張。如今,時過境遷,這方面人才再度吃香,教育主管部門卻把問題歸在了學校身上。
這是當年高校沒有學科設置自主權的后遺癥——教育部門在宏觀上把握人才培養和市場的平衡關系,說白了還是在大面上搞一個蘿卜一個坑,統分統配。
2005年,上海交大有了自主設置本科專業的權力,來自教育部的指導少了許多。這讓上海交大的領導們感覺在專業設置上有了很大的空間。
但有一天,馬磊接到了上海市教委的一個電話,一個領導跟他說,上海市規劃要大力發展LCD(液晶屏),希望交大增設一個LCD專業,培養些人才。馬磊一時聽得愕然,說你去找上海大學吧。
馬磊如今回憶起來都顯得比較郁悶,他說,上海市教委讓我們培養LCD人才,上海有的是專科類院校,至于讓上海交大去搞個這么莫名其妙的專業嗎?四年以后學生畢業你們不要了怎么辦,那不是很可怕的?我當時說可以給你相關專業的學生。對方說不行,就要LCD專業的,雙方最終談崩。
上海交大和上海市教委的關系鬧僵了。到了第二年學生分配,問題就出來了。當時,畢業生如果要考慮留在上海,必須得專業符合上海市教委出臺的緊缺人才目錄。反之,就不給加分,留滬希望渺茫。之前,上海交大整合了很多專業,當年的畢業生所學專業很少有完全符合那個緊缺人才目錄的,致使學生留滬問題批不下來,學生們鬧到馬磊這里。馬磊一氣之下,就去找上海市教委。
對方給他看那個目錄表,提出這是上海的政策,必須完全吻合。馬磊看完發現,要是按照上海市的標準,交大沒幾個專業算得上緊缺人才。這讓他這個名牌大學的教務處長很是臉上無光,難道交大培養的學生在上海沒市場?
原來,馬磊當時遵循的是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下發的一個緊缺專業目錄,而上海市教委遵循的卻是1998年教育部學生司下發的一個老目錄。兩份目錄風馬牛,自然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地方。
后來,上海市教委領導提出來一個折中的辦法。這位領導讓馬磊自己劃分,交大的哪些專業和緊缺目錄是對口的。馬磊也不謙虛,緊缺目錄里所有的專業都被他劃入了上海交大的已有學科。對方說,你們這是貪便宜,對其他學校不利。馬磊答,讓市場去選擇好了,看社會更認可哪個學校的學生。
面對記者,馬磊直言,好在上海交大是部屬院校,可以有一些騰挪的空間,到了一些地方院校,只有惟上級教育部門馬首是瞻了。
滬上大學的左右逢源
雖然對部屬類院校的專業指導遭遇抵觸,但上海市教委在面對轄屬地方高校時,卻找到了新的辦法。
2005年,上海市教委加大教育上的資金投入,提出建設教育高地的思路。其思路的核心是,對于高校專業設置由之前的硬指導變為如今的資金引導。對于一些在他們看來比較熱門的專業,在本地高校內進行重點扶植。
當時,上海市教委預測在今后上海市的發展中,英語、會展、知識產權等十個專業將頗為搶手,就在當地高校為這些專業設置教育資金支持。
按計劃,在上海本地的高校為這些專業建設十個教育高地,投資四年,一個高地一千萬,共計一億。四年后,上海市就能迅速看到這些熱門專業的人才上市。
雖然作為上海大學對于此類人才培養的短期效應也不適應,但是作為一個新興崛起的地方院校,他們畢竟看到了來自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
在面對高校自主權的時候,重點院校與地方高校表現出了不同的訴求。前者要權,后者要錢。
上海市教委公布的那份冷熱專業通告下發到上海大學后,該校教務處長周鋒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教委的通告,間接來講也是為地方院校人才培養考慮的。
接到通知后,學校領導已經向各個學院領導打了招呼,要考慮就業問題,就得尊重教委的通告。而至于多給學院自主權,大家都比較慎重,說白了自主權越多,就表明身上的責任越重,如果教出來的畢業生沒有出路,市場倒逼高校,他們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當記者提起芝加哥大學校長哈金斯的辦校理念時,周鋒說,他也知道,但那是對重點高校而言。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哈金斯就反對人們把大學看作“服務站”,“我們錯誤的進步觀念把經典著作和人文學科排擠出大學課程,而過分強調經驗科學,最終把高等教育變成當代任何社會潮流的奴仆,且不管那些潮流多么膚淺——如果公眾對新聞感興趣,新聞學院就如雨后春筍;如果商業發達,商學院就應運而生;如果政府機構膨脹,公共管理的訓練就成了大學的第一要務。”
高校的自主難題
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的中國,中產階級在這里大幅增加。與此同時,生員和秀才的數量極速增加了15倍。那個時候,正是明朝的晚期。
那一階段,發生了中國科舉歷史上最大規模浩大的一次“擴招”,全國數百萬人躋身科舉,成了讀書人。
那些常常落榜的生員和秀才們在大城市形成了引人矚目的階層,他們刺激了消費,并使大眾的文化素養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然而,有識階層的迅速膨脹也并不完全都是好事。文人雅士特有的生活方式讓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浮糜。那些找不到工作的落榜生,寄情于風月,令當時的城市人口激增。
對于這些知識分子來說,當時的熱門職業就是從事市民小說的寫作,馮夢龍就是其中之一。
三百年后,這一幕仿佛又在發生。
1999年,高考擴招,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保守地說也比之前增加了5倍。這些大學畢業生同樣形成了引人矚目的階層,令城市人口劇增。低迷的人才市場倒逼高校,令后者進退維谷。
一面是陰晴難測的就業市場,一面是教育部門的無形之手,身處其間,高校往往迷失。
給高校以自主權喊了將近了15年,但在高校看來始終“雷聲大,雨點小”。
1993年的《高校教育綱要》就已經指出,在招生、專業調整等方面,進一步擴大高校的自主權。
1998年,周遠清任教育部副部長,開始實施了一系列對高等教育的改革。他提出對高校放權,實行共建、合并、調整的方針,讓一部分學校合并組建成為綜合性的大學;讓民辦高等學校從無到有,并逐步形成規模。
作為教育試點的上海市,在1994年,就已經開始了一系列的高校整合。當時的上海大學合并了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和科技高等專科學校之后,一躍成為上海市屬高校里規模最大的一個。
后來社會上把周遠清改革的目的更愿意看作是為擴招做準備。而事實上,當時改革的目的并非在此。
計劃經濟下,講究人才培養和市場平衡,那桿秤始終在教育部手里調控。具體調控的辦法就是,哪個行業缺人,教育部就提出讓哪個學校重點培養一點。
但后來人們發現,培養出來的人才,一出爐就滯后,往往不能與時俱進,很多年始終沒能找到一個很好平衡點——有段時間,由于國民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各行業缺乏管理者,而在此之前,中專、大專等職業教育火爆,很多人不去讀本科,導致技術型人才特別是工程方面的人才有點飽和。
怎么解決這個矛盾?當時的思路是一方面對高校放權,另一方面對高校的人才培養進行細分,即是給高校分級,明確哪些學校培養技術人才,哪些高校培養管理人才。
為此,當年上海交通大學甚至展開了一場教育思想大討論。討論的核心即是,交大到底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最終,他們拿定主意,拋開之前的蘇聯教育模式,向美國教育看齊:作為名牌大學,培養的是高級精英人才。
1999年,《高教法》明確提出向高校放權。這些下放的自主權包括招生、專業設置、教學等幾個方面。
如果不出現之后的擴招失控,此次高等教育的改革或許將成為一個成功的范例。但教育部和高校的這個愿望在實際操作當中卻出現了變異。
高校擴招開始后,教育部開始大力鼓勵高校拓展規模。高等教育研究者熊丙奇回憶說,那時候高校提出了諸多不切實際的辦學方針。比如,高校沒宿舍就鼓勵走讀;食堂供應不足,就增加服務時間;澡堂用不過來,就實行男女分時制。
一味做大的高等教育讓教育分級成為一句空話,不少新興的高校都喊出了諸如“要辦中國的牛津,要辦中國的劍橋”的口號。而另一面,對高校的放權卻相對滯后。
當時教育部整合了專業目錄,專業從之前的504個減少到249個。而具有自主設置專業權利的,也僅停留在北大、清華、上海交大等七所重點院校。實施自主設置專業后的上海交大在第一年,卻遭遇了人才市場的冷遇。
上海交大教務處副處長馬磊回憶說,2000年,社會上突然不接受交大的畢業生了,“原因是,我們專業整合以后,畢業生找不到之前的對口單位。說白了,就是對于教育的分級出現了不適應。”
比如通用汽車來學校招人,一直喊著要車輛工程的人,如今發現沒有了,變成機械工程自動化了。
再比如上海市電力局來招人,要電機系的沒有了,電力系統自動化也沒有了,如今叫電氣工程與自動化了。這些畢業生好像什么都能搞,但卻沒有上海電力學院的學生好用,人家什么都會干,交大學生先要看書才會做。
招生單位不干了,向交大提出,要么你們改,要么我們走。交大倒是不為所動,始終繃著勁要把精英人才培養走到底。
如此持續了兩年,局面開始好轉。兩年后,上海市電力局來找交大要人,問你們每年200個學電力的學生去哪了。馬磊答,去IBM了,去INTEL了,因為你們不要嘛。
用人單位這才明白,交大的畢業生如今不能讓他們去爬電線桿了,而是該讓他們去坐辦公室的。(孫冉)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