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專業,這是民辦大學最大的優勢;民辦學?梢苑浅l`活的根據市場需要新增或取消某個專業,而公辦大學的專業設置、招生數量等指標都由教育部門統一規劃,存在和市場脫節的現象:《2006中國民辦大學評價報告》顯示,我國共有80多所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民辦大學對學生的貢獻不僅是一份工作,更在于向他們灌輸市場意識,這將使他們受用終生。
8月9日,北京城市學院本科錄取工作已經結束,作為北京市唯一有資格招收計劃內本科學生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城市學院的招生工作牽動了成千上萬家長的心。當天,在招生咨詢現場,記者看到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詢問錄取結果。據記者了解,今年城市學院計劃招收文科230人、理科640人,目前第一志愿上線考生達到900多人,已超過計劃招生人數。上線考生的文科、理科最高分,也都遠超過二本線。目前在該校登記的二批補錄沒有被錄取的考生有2000多人。一位負責協調招生工作的行政人員告訴記者,城市學院每年火爆的招生場面就是學校實力最好的證明。
而全國像這樣的牛氣的民辦高等院校還有很多。據教育部2003年的統計數據,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不包括成人高校)7.02萬所,在校生總規模達到1416萬人;其中民辦普通高校173所,在校生81萬人,比上年增長1.6倍;民辦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1104個,各類注冊學生100.4萬人。民辦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2003年民辦教育的這種地位得到法律認可,同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3條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民辦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至此,民辦教育之于中國教育猶如民營經濟之于國民經濟,而民辦高等教育獲得了向公辦高校叫板的法律依據。
根據市場設置專業 在談到民辦大學的優勢時,北京人文大學校長李進堯說:“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專業,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是民辦大學最大的優勢!比宋拇髮W是一所以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民辦大學,根據國務院《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等有關規定,人文大學頒發的畢業證書只有加蓋主考普通高校及自學考試辦公室印章,才是國家承認的學歷文憑,學校自行頒發的證書不具有學歷證書性質。但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人文大學自行設立了一批以本校為主考院校的自考專業,如多媒體數碼設計、國際旅游管理、武術演藝、特勤秘書等,事實證明,這些不被國家承認的專業就業前景非常好。
“只要市場認可這個專業,即便國家不承認我們也要辦!边@是李校長對專業設置的態度,同時也是眾多民辦高校遵循的法則。今年報考民辦大學的考生可以選擇吉利大學的家政服務和社區康復專業,或者城市學院的地鐵運輸管理專業。這些專業對一些公辦大學來說是離經叛道的,但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選擇這些專業其實就是一個選擇了務實的就業態度。
以靈活機制聚集資源 李進堯有40多年的公辦大學教授經歷,他認為辦學機制的差異導致兩種學校在專業設置上的差異,民辦學校可以非常靈活的根據市場需要新增或取消某個專業,自主確定招生數量,新設一個專業可能只需要三個月的籌劃。而公辦大學的專業設置、招生數量等指標都由教育部門統一規劃,這本身就是和市場脫節的。即便現在教育部已經放出話來,連續兩年就業率達不到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低于30%的專業甚至要停招。但和市場的變化相比,仍然是滯后的。專業設置還受到師資的制約,公辦大學是單位所有制,北大的教授就是北大的,學校不會輕易同意某個教授到外面講課,人為限制教師資源的流動同時也限制了專業的開設。而民辦大學是社會所有制,一切能勝任教師工作的人都可以聘來為學生講課,不一定非要教授副教授,這就為廣泛開設新專業提供了堅實的師資基礎。
更靈活的利用人脈關系為學生落實工作是民辦高校的另一大優勢,吉利大學承諾,凡愿意在吉利集團工作,符合分配條件的畢業生,集團將予以優先錄用。同時與多家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及就業基地。2005年由北京市教委統計并公布的吉利大學畢業生首次就業率就達到了99.77%,二次就業率達到100%。另據中國校友會和21世紀人才報·大學周刊發布的我國首個反映民辦普通高校綜合辦學能力狀況的研究報告棗《2006中國民辦大學評價報告》顯示,我國共有80多所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其中有六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高達100%,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達到99.4%,有30多所民辦高校就業率在98%以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01年以來,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長期保持在70%左右。這意味著每年約有30%的畢業生的確面臨窘境,就業壓力下,民辦高校成了搶手的餑餑。
民辦高校承擔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不能創造財富的人,要盡量使他不去破壞財富,民辦高校的一大貢獻就是使一些無學可上的孩子有學上,如果放任他們不管,這些既上不了學又找不到工作的高中生就會閑散在社會上,這將是個極不穩定的因素。從這個角度講,把孩子們都集中到在一起,是他們能夠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是民辦大學應有的責任。從另外一個層面講,民辦大學辦教育不花國家一分錢,全都是社會辦學。同樣是公益事業,我們自然希望可以得到國家財政的支持,但是國家財力有限,而中國又是個教育大國,全部依靠國家財政支持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不現實的,我想國家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鼓勵和提倡民辦教育就是希望我們可以分擔一部分社會責任,對于這個責任,民辦大學責無旁貸。”李進堯校長這樣闡釋民辦大學的社會責任。
對于某些民辦學校宣稱的100%就業,李校長持懷疑態度。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就業率是不同的。就某些專業來講,有可能實現100%就業。但話說回來,民辦大學即便只有60%、70%的就業率,這已經是很大的貢獻了,因為原本這些學生都是沒學上的,就業更遙不可及。
擺正“市場”與“精英”的關系 民辦大學對學生的貢獻不僅是一份工作,更在于向他們灌輸市場意識,這將使他們受用終生。李校長說:“公辦大學出來的孩子總有一種精英意識,以為有了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就是精英了。殊不知真正的精英是靠市場打磨出來的。我們經常教導學生,市場的需求是多層次的,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好從基層干起的心理準備。是金子總要發光,還沒開始工作就想著要房子、要車子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市場意識的形成使得我們的學生更有闖勁、更能吃苦!
記者在北京城市學院采訪到一位學生家長,或許她的話可以為民辦大學做一個注腳,當時她剛剛把一個寫著考號、姓名和成績的紙條塞給招生辦的一個工作人員,希望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被錄取了。記者問她,為什么把孩子送到民辦大學來讀書。這位學生家長說,孩子今年分數不理想,公辦大學肯定是上不了的,高中畢業又很難找到工作,即便靠關系找到了,沒有文憑飯碗也端不穩,F在就業這莫難,民辦大學至少是一條出路。
契合市場、貼近百姓,為學生提供一份現實的工作,這或許就是民辦大學叫板公辦高校的資本。
湖南擬規定公辦學校不得用財政經費搞民辦教育
在湖南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上,《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辦法(草案)》首次提交審議。7月31日上午,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將對該辦法草案進行分組審議。草案制定了一系列規范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行為的措施,其中規定,公辦學校校長不得同時擔任其舉辦的民辦學校的校長。
湖南省教育廳廳長張放平介紹說,截至2005年底,全省14個市州由教育部門審批設立的民辦教育機構達4232所,有在校生112.2萬人。
為促進民辦教育事業發展,草案規定,新建、擴建民辦學校按照公益事業用地及建設的有關規定享受優惠。向民辦學校收取的行政事業收費不得高于同級同類公辦學校。
民辦學校教職工在資格認定、職稱評定、崗位聘用、業務培訓、教齡和工齡計算、表彰獎勵、社會活動等方面,享有與公辦學校教職工同等的權利。民辦學校自主聘任教師,允許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之間的雙向流動,有關部門應當及時辦理相關手續,工齡、教齡連續計算。
“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能迅速擴大教育資源的作用。起到了將公辦學校的教育管理經驗和品牌優勢,與民間資本結合,從而迅速擴大教育資源的作用。”張放平指出。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操作的不正當而流失了國有資產。
為規范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該辦法草案規定,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不得利用國家財政性經費,所舉辦的民辦學校應當具有與公辦學校相分離的學校名稱、校園和基本的教育教學設施,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實行獨立的財務會計制度,獨立招生,獨立頒發學歷、學位證書。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