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事關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在每年暑期出現的一年一度的“招生大戰”中,民辦學校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各找門路,各顯神通,以致形成無序競爭狀況,造成招生秩序混亂,損害了民辦學校形象。為此——
整頓招生秩序,規范招生行為,成為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
近日,記者就這一問題同湖北省部分民辦大、中學校長交談,他們深有體會地說,實行依法治招,加強招生管理,非常必要,非抓不可。通過規范學校招生和辦學行為,逐步建立起公、民辦學校平等競爭的運行機制,有利于促進民辦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長江職業學院院長黃木生說,受傳統觀念和辦學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在我國,民辦學校還沒有得到廣大學生及家長的認同。有的學生對民辦學校不信任,一聽說是“民字號”就不想上了。民辦學校靠什么來吸引生源?關鍵要靠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優勢,靠辦學高效益和教育高質量,能把考分稍低但確有培養前途的學生培養成人、成才,來取得良好的信譽。民辦學校在招生宣傳中不得弄虛作假。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定位。學校作招生宣傳時,要把自身的真實情況告訴學生、家長和社會,如學校的辦學性質是什么、辦學地點在何處、校舍條件和師資力量怎樣、招生屬于什么類別、是否為國家下達的招生計劃、是否為自考助學班等等,都要如實地告訴學生和家長,做到對學生、對家長、對社會、對國家負責。在招生宣傳中,不僅要實事求是地宣傳學校的辦學特色與優勢,同時還要把學校的不足及彌補措施向學生和家長講清楚,千萬不能哄騙學生。如果靠不正當手段把學生騙進學校,學生進校后一旦明白了真相,想留也留不住,到頭來只會砸學校的牌子。
針對有的連基本辦學條件也不夠的民辦學校亂辦班、亂招生、亂收費的問題,黃木生提出,教育行政部門對民辦學校要建立年度審查評估制度,定期審查評估學校的辦學資格、校長的任職資格、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再決定這所學校是允許繼續招生,還是亮黃牌或紅牌。要通過規范民辦學校的招生辦學行為,在規范中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來維護民辦學校的聲譽,樹立民辦學校的良好形象。
武漢光華學校校長何運喜談道,民辦學校要在同公辦學校競爭中求生存、圖發展,一是需要合理定位,二是需要創立品牌,以教育的高質量來擴大生源。近年來,民辦學校普遍存在著招生難的現象。究其原因,既有學校內部管理不善、教育質量有待提高的問題,也有學校外部環境不夠寬松的問題。對于后者,他指出,當前,公、民辦學校在招生辦學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競爭。政府往往對公辦學校在招生上采取一些保護性措施,如公辦學校可以增加招生計劃,而民辦學校增加招生計劃很難,這給民辦學校的生源帶來很大影響。在學籍管理、學生戶口等方面卡得過死,致使民辦學校在當地難以招到學生,不得不到外地去招攬生源,這樣既增加了辦學成本,又不利于民辦學校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形成辦學規模。
武漢情智學校校長徐海晏說,現在國家雖制定了鼓勵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但地方落實不夠,民辦學校招生辦學受到公辦學校的強勢擠壓。尤其是公辦改制學校,利用了公辦學校現有的師資、校舍等國家資產資源,又擁有公辦學校的無形資產(良好聲譽),以比民辦學校低得多的教育成本,把有選擇志愿的生源都吸引過去了,致使民辦學校的生源越來越少,難以形成公、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他呼吁,政府部門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糾正公辦改制學校不規范的招生辦學行為,創造學校之間平等競爭的環境。
武漢光華學校校長何運喜和武漢中太學校校長王貞吾都談及規范民辦學校招生辦學行為,是為了促進民辦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切不可把民辦學校說得一團糟;新聞媒體要加大民辦學校宣傳力度,多宣傳民辦學校亮點,多宣傳辦學有特色的民辦學校先進典型,民辦學校也要利用多種形式,向社會展示自己的辦學成果,讓民辦教育事業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壯大。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