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號,有多家媒體報道微信公眾號要推出付費閱讀,起因是,互聯網科技評論作家keso啟動了自己的付費訂閱專欄,他在朋友圈轉發自己公眾號《我為什么現在開始出來賣以及這個公眾號還會更新嗎?》一文,得到了馬化騰的評論。
一夜之間,付費閱讀成為了必然趨勢。各大媒體紛紛鼓吹付費閱讀的好處,我們也確實看到付費閱讀帶來的實在的好處,如喜馬拉雅FM在2016年12月3日,發起了一個”知識狂歡節“,當天24小時銷售額5088萬,相當于09年首屆“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的最終銷售額,羅輯思維一年賣出1.39億等等。
毫無疑問,今年將是付費閱讀的井噴之年。隨著騰訊的加入,知識付費的戰爭也將打響。
作為內容創業的一種延伸,付費閱讀有其生存的必然空間。
什么樣的內容適合付費
現在各種渠道的知識付費良莠不齊,要想讓讀者付費,要么是知識本身價值較高,要么是可以和讀者形成較好的互動體驗——就像明星維持粉絲一樣。
筆者也參與過幾次線上的付費課程,開課的人也都是行業內的人物,可是,你會發現,不管他說的有多牛,核心依舊是你已知曉的那幾點,頂多是多了一些業內行話和專業術語,整個課程下來,讓人有啟發的話能有一兩句就不錯了。
我們渴望的是具體的操作層面的知識,而所有的課程告訴你的皆是宏觀的概念。比如說,如何做公眾號運營,你告訴我要提高公眾號辨識度,打造IP形象。我當然知道啊,可是具體的操作你還是沒有告訴我啊。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并不是說筆者提倡拿來主義, 不愿意自己去實踐,而是想說,很多所謂的付費課程往往都是停留在概念階段,而這些,不需要付費也能獲得。
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你加入了一個社群,如果你的運氣好,加入的這個群活躍且樂于分享,也許你真的會學到某些知識,至少見解開闊不少,而這是讓你覺得物有所值的。
讀者出于什么樣的心理愿意付費
一者,信息泛濫的時代,對信息的選擇尤為困難,與其自己浪費時間摸索,不如交給專業人員,直接買現成的,何況價格本身已經能篩選一次了。
二者,受益者付費原則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應有的理念。GQ的特稿作者何瑫近日開了“小密圈”,而我是愿意付費的。因為我認可他的寫作價值,同樣,他的輸出也是具體高頻且優質的。
三者,羅胖說,“我們請全國各個領域最有學問的老先生、姿態謙恭的服務你。你付了費,就是君王。”
只要給錢,我就是君王,就有人為我服務,還能獲得知識,這筆買賣,怎么看怎么劃算啊,不僅自我得到提高,關鍵是名聲還好。
可是,知識的增長從來不是被動獲得,而是通過批判性的思維和創造性的學習。
即使你每天中午,睡醒午覺之后,一個葛優躺坐在那里,讓世界上的老師,以最幽默的方式,給你講的課程,每天講一個話題,破你心中的一個迷霧。
你學到的也只是他人的體驗,而你自己,對此一無所知。學科的構建,認知的完善,從來不是靠一個“得到”App或者幾門線上課程、幾次付費閱讀就能解決的。
付費閱讀賣的是知識還是人設
筆者作為一名新媒體專業在讀學生,深感周圍人認知的一個變化:如果你到現在還沒參加過幾次線上付費學習,聽過幾次付費語音,看過幾篇付費閱讀,你怎么好意思說自己是新媒體專業的。
然而筆者確實不看好內容付費,不是說不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而是很多東西,并不能通過付費就能得到。
相反,我更喜歡贊賞這一模式,費用不會成為我的閱讀障礙,而我讀后,能夠覺得獲得了好的體驗,我會贊賞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和對作者勞動成果的尊重。
羅胖在羅輯思維中極力鼓吹,應該“姿態謙恭”地在“全國各個領域最有學問的老先生”面前跪下,他們會教會你什么叫真的知識,怎樣創造、學習和傳播科學知識,而且他們不會收你的費,他們才是真正的君王。
恕筆者實在是不能理解這種自信來自哪里,竟然敢在知識面前妄稱君王。記得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內容付費的未來,要么是網紅經濟的文人版,要么,是推出課程化體系化的產品。
遺憾的是,網紅經濟賣的是人設,而課程化體系化的產品,在中國目前來說,似乎很難走得通。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