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MBA招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緊張進行當中,各商學院出臺的新政策和培養方案成為廣大考生關注的焦點,為了幫助考生了解MBA教育最新招考資訊,順利進入到自己理想的院校學習深造,我們來到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邀請到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及院長助理兼MBA中心主任施騫老師為我們解讀同濟大學MBA項目的具體情況。
國際認證為同濟MBA項目全球化發展夯實基礎
施騫: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互動交流一下關于同濟大學辦學和學生培養的問題。剛才主持人問的這個問題很好。我們同濟大學應該說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通過了國際的三大認證和中國的高質量MBA認證。在國際上和國內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目前全球僅有不到5%的商學院獲得此榮譽,也就是通過三大認證。而我們國內大陸地區通過這個認證更是鳳毛麟角,所以我們同濟大學獲得這個認證,本身就是對我們同濟大學辦學的認可。
三大認證的通過,當然它是一個結果,但是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不僅優化了學院戰略管理的流程,優化了我們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和科學研究體系,同時我們也可以這樣自豪地說,我們真正地站到了國際舞臺上,跟國際世界一流的商學院接軌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跟他們進行同臺競爭。我們也可以吸引全球的優秀的想讀商學院的學生來我們這里深造。從這點來講,通過三大認證,它只是我們起點,它也夯實了我們學員未來走向國際舞臺,在全球未來發展很強的基石。
多學科融合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人才
施騫:我們MBA已經經歷了二十幾年的發展歷史了,最早我們定位服務于上海以及長三角地區,聚焦于同濟大學強勢學科相關的行業,比如說建筑與房地產,比如說汽車,比如說現代金融以及現代物流等行業。我們為跨國公司和有志于海外發展國內企業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以及有創新精神,同時掌握現代經濟管理知識和技能,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業界精英。
我們秉承這個辦學傳統,迄今為止已經培養了近九千名MBA學生,所以我們的畢業生已經遍布國內外的各種行業和世界五百強的企業當中,目前來看,我們的校友在行業當中得到了很大的認可。目前我們的MBA按照項目來分,有一些特色的項目,除了一般的MBA項目,我們有在職的中英文,有中文的、英文的,獨立的項目,同時我們還有國際MBA項目,主要是全日制英文教學的,同時還有專業化的特色項目,比如說金融期貨MBA項目,比如說同濟-曼徹斯特大學雙學位MBA項目,以及跟美國凱斯西儲大學Weatherhead管理學院所開設的同濟-凱斯西儲MBA+金融碩士雙學位項目。這些項目可以說是一個一個菜單,大家可以去選。
同濟大學在辦學過程當中,始終秉承我們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優良傳統,同時我們依托于同濟大學的傳統強勢學科,比如說目前來看,我們學院已經通過學科的凝練,重點從三個平臺上來注重包括學院的發展和MBA學生的培養,一個是項目管理,一個是服務運營管理,還有是城市發展與管理,這三個學科平臺上,通過多學科的融合,來進行辦學。逐漸形成了八大課程模塊,其中有項目管理房地產特色模塊,服務于運營管理特色模塊和金融三大特色模塊課程。所以我們在辦學過程當中,我們始終秉承專業化、國際化、實務化的辦學特色,通過與國際一流的商學院聯合培養學生,共同開發課程,同時選用國際上通用的教材來進行學生的培養工作。而且在課程教學當中,我們也吸收了很多國際上經典的案例和最新的案例,也聘請國際上一流的師資,跟同濟大學優秀師資一起來給我們MBA學生授課,目前我們獲得了這些權威認證,就是三大認證,也充分證明了我們這一點。
理論+實踐,積極鼓勵創新創業
施騫:同濟大學MBA項目從辦學開始,一直堅持一個發展理念,叫做與時俱進,順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具體而言,我們提出學生應該掌握最新的現代管理知識與技能,同時他們也要成為實際問題的解決者。另外我還希望我們學生具有全球視野,同時能夠應對本地挑戰。我還希望我們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同時也能夠跟其他的同事、同仁一起合作,很好地協作,來做很多事情。我還希望我們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能夠踐行可持續發展。所以概括起來講,我希望我們的學生它是國際化人才和本土化人才,既能應對國際上的挑戰,同時也能解決本土的問題,這樣的一個結合,也就是國際化和本土化的結合。第二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也就是說他既有理論的高度,同時又能解決實踐上的具體問題,這也是一個結合。我還希望我們的學生是能夠既成為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同時也能夠肩負起社會責任,也就是說他的經營能力和他的社會意識都要有,才能成為優秀的人才,這也是我們長期辦學以來,我們所提的目標。
在項目總體設計上,MBA的項目突出專業化和學科特色,我們開設的金融學期貨方向的期貨MBA,比如說我們以項目管理為特色的同濟-曼徹斯特雙學位MBA項目以及以金融服務管理為特色的同濟-凱斯西儲MBA/金融碩士雙學位項目,這些項目的設計當中,我們都充分地考慮了如何能夠體現我們同濟的特色以及如何結合同濟的辦學優勢學科。
很多從事MBA教育的學校都在思考怎么樣培養我們MBA的創新能力,我們很早以前把MBA創新能力提到在培養體系設計當中考慮過的問題,從最早的招生開始,在面試過程當中,就要求面試老師包括面試專家能夠發現一些具有創新潛力的學生,對這些學生我們是優先錄取,是作為優先的培養對象。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當中,首先我們選材上,就做好了步,在整個培養過程當中,我們為學生專門開設了關于創新創業的課程,邀請相應的包括業內的專家,同濟大學的教授聯合來授課,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同時對于非常優秀的學生,我們會去搭建一些平臺,,同濟MBA設有專門資助創業學生的創業基金,開設“藍螞蟻俱樂部”等校友企業家交流的良好平臺。他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共享知識,共享資源,來通過各種各樣的研討會、沙龍,進行他們的創新或者創業工作。
我們跟美國的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商學院,創新創業方面非常好的學校,也有合作關系,我們專門引進了關于創新的課程,請他們一流的教授為我們學生授課,通過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同濟大學還有一些基金,學生可以去申請,對那些有創業潛質,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我們提供資助,有專門的創業基金,為這些學生做一些基礎的前期的資助,使他們創業的步伐能夠加快。
教育為本,同濟MBA教育擁有國際化一流的師資團隊
施騫:我們具有國際一流的師資,首先同濟大學的師資配置,很多老師既在理論研究上有很深的功底,同時有大量實踐經驗,我剛當老師的時候,20年前,剛畢業,當時我去上課,我的系主任說你不能去上課,你先到企業去,先到實踐當中,在實踐當中做一段時間再回來給學生上課。這事我一直印象很深,這是同濟大學的傳統,你如果想站上講臺,為學生授課的話,不光理論功底深厚,還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也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濟大學的老師一直在參與很多大量的實踐工作,以我們項目管理為例,我們的老師從事了大量的工程項目管理的實踐工作,比如說上海的世博會、浦東國際機場、虹橋交通樞紐、上海迪士尼項目等等,這些重大工程項目都有我們老師的參與,像上海世博會我們有一個團隊,承擔了整個總體項目管理的工作,所以我們同濟大學從師資來講具有理論功底,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實踐經驗,所以這個是我們師資配備當中很大的特色。
我們另外一個特色,我們通過了國際上三大認證,我們已經在國際舞臺上跟國際一流的商學院可以競爭了。怎么競爭呢?很重要的就是師資的競爭,只有好的老師,才能有好的辦學,所以我們現在很多老師,教師的崗位在招聘的時候都是面向全球招聘師資,而很多全球商學院的老師也愿意到我們這里來教書,這也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于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很好的國際化舞臺,所以他們也愿意來這里教書。我們很多同事都是在國際上各大商學院教過書,同時又來到我們這里教書,我們這里師資可以看到多種多樣,有德國人,有印度人,種族不同,不同國籍的人都來我們這里教書。
還有師資配備的特點,我們提到了嵌入式課程,在MBA教學當中,每一門課都希望主講的老師,同濟老師要邀請一位業內的師資參與到我們的教學當中,所以我們的教師也是非常豐富多彩的,這樣使我們的課程既有理論體系的梳理,同時又有大量的實踐,有經驗的老師給大家講授一些案例課程,這些也是我們同濟大學在師資配備當中的特色。
同濟MBA教育新進程重點:產、學、研結合,國際化突出
施騫:兩個問題,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就是產學研結合。我們同濟大學一直非常鼓勵辦學當中包括老師、學生進行產學研的結合,將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時送學生到企業當中去實踐,去實習,在解決實際問題當中,來提高自己,不光是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理論水平的提高也在這里。我想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高學生能力的方式,也是我們同濟大學長期堅持的學生培養模式。所以MBA中心建立了很多企業的實踐基地,讓學生到企業當中參與實踐工作,在實踐工作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有很多移動課堂,學生可以到企業當中,通過移動課堂的形式,直接在企業當中采集梳理一些問題,老師通過教學,跟學生互動,來共同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我想說的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關于國際化和我們國內商學院發展的問題。這個問題非常大,我們同濟大學是最早開辦國際交流的MBA項目之一,我們跟世界上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50多所商學院都有合作關系,我們很多學生在培養計劃里都有這么一條,有一個海外學習計劃,一定到海外相關的商學院,還有企業進行學習,做一些學習之旅,這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同時剛才提到跟美國凱斯西儲大學Weatherhead管理學院和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都有合作關系,所以我們也通過一些師資的共享,來跟他們一起培養學生。
我想現在應該說是在教育行業當中,國界的概念越來越小,很多優秀的師資都可以為全球不同國家的商學院來共享,在國際商學院當中,我們也是這樣想的,在國際上,很多商學院比如說的哈佛商學院,的斯坦福大學的商學院,他們在學生培養當中,也是各具特色,也不一樣。還有歐洲的商學院,包括跟我們合作的德國的曼海姆商學院,還有法國的ESCP商學院,每一個國際商學院在國際上來說他們的辦學特色也不完全一樣,比如斯坦福大學也是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希望多學科的融合交叉來培養學生。而哈佛大學商學院更加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也就是說高端管理人才的培養,他經常講的一個學生的意識遠遠重于做什么,也就是說你怎么做,這個在課程教學中并不講得非常多,但是怎么去想,怎么去構思,怎么去思考問題,這是他們經常給學生來講的重點問題。所以他培養的很多學生都是在企業當中為老總來培養的。而法國的ESCP商學院,他們非常強調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也就是說他培養的人才,在全球性質的公司,因為我們現在全球并購很多,很難說一個企業就在某一個國家做市場,不可能的,做經營管理不可能的,都是鋪開的。所以更重視為全球的企業來培養國際化的,全球化的人才。這樣看起來國際上的商學院,他們也不完全一樣,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我們同濟大學力求也是有我們辦學特色,我們會吸取很多不同商學院的特點,國際上的,我們也結合同濟大學的特點,來制定我們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我們的發展戰略。這是我對國際商學院的思考。
國內很多商學院這幾年都在走國際化的路,比如國際認證等等。而MBA的項目有很多國際合作的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像雨后春筍一樣都辦起來。對國內商學院來講,很重要的一點,我們不能國際上什么都是好的,那不一定,我們一定要結合各個學校的辦學特色,當然也要思考一下學科的依托等等,以及長期以來學校對學生培養的辦學理念,來制定自己的培養特色。這樣的話,才能夠真正地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當然這也是很好的時代,我想也到了國內的商學院真的走上國際舞臺的時候,我們同濟大學MBA的國際化之路,我們想培養什么?我們同濟大學的傳統就是在很多時候的發展,都跟國家的命運,國家的戰略相結合的,比如說我們國家現在有“一帶一路”戰略,而“一帶一路”走出去也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我們同濟MBA培養的,也要結合國家的戰略,來培養相應的人才,為我們國家“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培養優秀的人才,這也是我們在辦學當中,在思考的問題。我也希望我們國內的商學院大家都要去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怎么使人才培養,我們的教育也能夠契合國家的發展戰略。
四結合:國際+本土、理論+實踐、“通才+專才”、能力+素質,真正契合國家發展戰略
施騫:2017年招生正在進行中,政策跟去年差不多,同濟大學MBA招生將繼續采取“提前批面試”政策,所有申請人都須在聯考分數線公布之前參加面試。同濟MBA在當年教育部規定的“A類考生復試分數線”之外,不再另劃分數線。參加提前批面試獲得“優秀”的考生獲得國家線擬錄取資格,即聯考成績達到“國家教育部A類線”政審合格后可直接獲得擬錄取資格;其他考生獲得排名資格,即聯考成績達到國家線后,分項目按成績排名從高到低的原則擇優錄取。國際雙學位項目2017年入學申請可通過“快捷申請”通道,同時適用“零志愿”申請規則。
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是同濟大學MBA應該往哪個方向走。這個問題應該說是它決定了我們今后幾十年MBA的發展,我們MBA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始終要契合時代的需要,契合國家發展的需要,我們來培養人才。比如說像我們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我想我們一定要為這個國家戰略相關人才的培養,一定要加大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力度,我們也希望在未來MBA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和地區,我們也開設MBA教育。我們既能培養國內的人才,也在“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也要培養相應的人才,培養全球化的人才。教育本身它的實質就是為全球培養人才,來提高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整個全世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想這個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之一。
同時我們國家戰略當中還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們同濟大學MBA培養也要契合國家這個戰略,有就是我們一定要注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目前來看經濟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是離不開創新,從各行各業里提到的互聯網+,包括工業4.0,這都是未來很重要的發展方向,所以這些剛好也跟我們同濟大學人才培養是相契合的,我們也要加大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這也是我們今后要堅持的戰略。這都是基于我們一定要契合國家發展的需要和時代的需要,來培養人才的原則。
在未來的發展當中,我們還要堅持一點,這點我提到了,我們人才的培養把它叫四個結合,這四個結合應該是長期的,也是一直是我們人才培養的基石。一個結合就是國際化、本土化人才培養的結合,既能應對國際上的挑戰和問題,同時也能夠在國內解決國內本土的實踐上的問題,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戰略也是我們未來要堅持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覺這點上來說,本土化人才培養并不是割裂的,有的時候你在解決本土問題的同時,你本身會發覺可以解決國際上很多事情,所以這實際上是結合的,但是國際上一些先進的國家,他們采取的好的經營管理方式,一些理論和方法,也可以拿到國內,我們來利用。這里一定要結合好才行,不是機械地套用,也不是機械地輸出,也不是機械地引入,一定要非常好地結合國際化和本土化,這是一個結合。
第二個結合,我們會長期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也就是說要求我們的學生在培養當中,既要掌握現代的體系化的經濟管理的知識,同時還能夠腳踏實地地解決問題,就像溫總理說的頂天立地,頂天我有理論支撐,立地我能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同濟長期堅持的MBA學生培養的方向。
第三個結合通才和專才的結合,也就是說我們很多MBA的培養,當我們做到了企業的老總,我們可能是通才,我可能知道很多事情,但是你讓我做的財務我搞不清楚,我做的具體生產線的管理,我做不了,但是我是總裁,所以我管著這些人就可以了。我想這些人培養是通才。我們說的知識范圍很廣,知道怎么用人。這種通才的培養也很關鍵。提到了你很多思考問題的方式,你的思路,你的戰略思考能力,甚至是你的意識,你能夠感知到很多事情,能夠很清楚地預見到一些事情,具體怎么解決問題,可以組織一幫人具體地做。這種通才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也堅持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對很多行業來說,都有一些自己的專業化特色,比如汽車行業,建筑行業都有專業化特色,作為汽車企業的老總或者建筑企業的老總,你對專業化的能力也要具備,否則的話,很難當好汽車公司的老總,你對汽車生產,包括汽車企業的運營,包括供應鏈等等,甚至財務管理,也不是通用的財務,包括建設工程的,它的財務不是一個通用的財務,包括成本的測算等等。這些在專業化當中,也一定要有一定的能力,所以我管它叫通才和專才的培養,既有對通才戰略的思考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等等一些能力的培養,是我們會配備相關的專業領域當中一些培養。這也是我們今后要堅持的。
第四個堅持是最重要的,這是長期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的就是能力和素質的結合,我希望培養的MBA學生,具有很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具有很強的市場營銷能力,包括企業的運營管理能力,但是我更希望他也要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也就是我說的能力和素質缺一不可。真正走得遠的企業,真正能夠得到人們認可的人,他一定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所以我們經常說同濟人才的培養,我們希望這些人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很強的人文素質,同時有很強的管理和經營能力,這也是我們長期一定會堅定不移,堅持的戰略。
這就是我想的四個結合,就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基石,我想這四個只要我們堅持住,同濟一定會得到社會考生的認可,同時我們也能夠在時代的發展當中,不隨波逐流,同時我們能夠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這是我的一些思考。
項目簡介: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MBA項目始于1993年,是經國務院學位辦首批認定的工商管理碩士專業(MBA)教學正式單位之一。該項目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及創新精神,掌握現代經濟管理知識和技能,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業界精英。
自1993年設立以來,以嚴謹求實的態度探索新知,追求對社會的實際貢獻,MBA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至今累計招生現在有近9000人,畢業生6000余人。目前,同濟MBA項目按授課時間分:全日制MBA、在職MBA;按項目特色分:普通MBA項目(在職中/英文)、國際MBA項目(全日制英文)、金融期貨MBA項目(在職中文)、同濟-曼徹斯特雙學位MBA項目(在職英文)、同濟-凱斯西儲MBA/金融碩士雙學位項目(在職英文)。在同濟大學傳統學科優勢和學院工程管理、服務運營管理和城市發展與管理學科優勢的基礎上,發揮多學科融合及社會服務的優勢,逐漸形成了八大課程模塊,其中項目管理與房地產,服務與運營管理和金融三大課程尤具特色。
MBA項目的國際化也在蓬勃發展,依托學院國際化辦學的優勢,通過與國際一流大學商學院聯合培養學生、共同開發課程、選用國際通用教材及國際經典案例,聘請國際一流師資,拓展教師和學員的國際視野。自MBA辦學以來,同濟MBA已與美國、德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西班牙等26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國際知名的商學院建立了合作與交流的關系,平均每年派出愈百名學員赴這些國際商學院交換學習和游學,同時招收外國留學生學習和交流。
多元化、國際化、重實踐是同濟MBA的顯著特色,學院及MBA項目已獲得AACSB、EQUIS、AMBA等國際權威認證及中國高質量工商管理教育認證(CAMEA認證)。2012-2014年,MBA項目連續兩年位列“福布斯中國商學院——中國價值在職MBA項目”排行榜前十。2011-2015年,連續五年被新浪網評為“年度品牌影響力MBA院校”,2012-2015,連續四年被騰訊網評為“社會影響力MBA院校”。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報考人數能夠直接影響著最終錄取比,所以影響著MBA報考人數的因素也會直接影響著最終的錄取比,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影響
正值2018年全國研究生網報階段,根據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考生傾向于報讀專碩,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專碩更偏向實踐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