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時通訊在上世紀90年代剛開始流行時,并沒有引起朱迪·溫蘭德(Judi Wineland)的興趣。
不斷彈出的聊天窗口導致它難以完成每天的任務。但辦公室里的其他同事卻對這種服務樂此不疲——年輕人尤其如此。
"我看到這些孩子們總是同時處理許多事情,我當時就在想:是不是我哪里出問題了?"溫蘭德說。她從1978年開始經(jīng)營一家探險旅行公司,目前在美國同時管理 Adventure Women 和 Thomson Safaris 兩家企業(yè)。
但她也發(fā)現(xiàn),無法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本質上就是對不斷出現(xiàn)的干擾因素視而不見——也有好處:"這讓我更加擅長經(jīng)營公司。"
當今世界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干擾因素。電子郵件、短信、會議、附近的同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很多公司甚至鼓勵我們一次性處理多件事情,還利用開放式辦公室營造隨機聊天的氛圍,很多崗位甚至明確要求我們同時處理不同的任務。
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表示,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會降低工作效率。事實上,如果集中精力處理一項任務,產(chǎn)生的效果反而更好。
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無法起到效果,但仍然令人欲罷不能。
因為人類的大腦結構本來就是為單任務設計的。雖然我們認為自己可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我們的大腦只是在不同的任務之間來回切換而已。
研究顯示,長此以往便會令大腦感覺精疲力竭,還會降低人的認知能力。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知識型勞動者平均每3分鐘就會被電子郵件或其他的干擾因素打斷一次,這會導致其完成任務的能力下降。該研究估計,一家傭有5萬員工的企業(yè)會因為這樣的干擾損失約10億美元,主要體現(xiàn)在時間減少、創(chuàng)造力降低、錯誤增加和人員倦怠等方面。
"我們從來都不具備多任務處理能力。"《單任務》(Singletasking)一書的作者德沃拉·扎克(Devora Zack)說,"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只會適得其反。"
多任務神話
多任務"導致人們難以深入思考,不僅會降低創(chuàng)造力,還會增加錯誤率,令我們難以屏蔽不相關的信息。"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大腦健康中心創(chuàng)始人兼總監(jiān)桑德拉·邦德·查普曼(Sandra Bond Chapman)說。她表示,由于人腦的結構不適合從事多任務,所以假以時日便會增加壓力和抑郁水平,降低整體的才智。
然而,盡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多任務無法起到效果,但傳統(tǒng)觀念與新技術結合之后,還是讓這種模式在多數(shù)辦公室里流行開來。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只能怪我們自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至善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主任克里斯汀·卡特(Christine Carter)表示,當我們從事多項任務時(例如寫報告時回復電子郵件,或者開會時打電話),就會自以為很忙碌、很有效率。
"忙碌是一個重要信號,老觀念很重視這一點。"卡特說,"有一種觀點認為,你在辦公室里的時間越長,就越敬業(yè)。"
她認為這種觀念是工業(yè)化鼎盛時期下來的,人們當時都要打卡上下班。這種觀念在當時還有一定意義,因為人們晚上回家后通常就不再工作。"但筆記本電腦和電子郵件的出現(xiàn)使之徹底成為歷史。"她說。
"令問題更為復雜的在于,"查普曼寫道,"科技進步重構了我們的大腦,使之沉溺于充滿干擾的環(huán)境,讓我們焦急地等待著收到新的郵件、短信或社交媒體內容時的提示音。"換句話說,與任何成癮的東西一樣,即便我們明知道這種干擾是有害的,但依然欲罷不能。
就連卡特本人也難以完全落實自己的建議。雖然本身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幸福專家,但直到因為過度勞累而入院治療后,她才決定停止"多任務模式"。
我們所有人都應將此牢記于心。
"我們整個社會都患上了'分散大腦綜合征'。"《單任務》的作者扎克說,"無論是職場工作還是個人生活,這種問題已經(jīng)無處不在。"
溫馨提示:歡迎加入在職MBA備考交流
歡迎關注育路MBA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wǎng)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