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激勵了全世界的藝術家,如今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藝術工作室,這封信也時常被貼在墻上。▼
寫信的人是美國先驅藝術家索爾·勒維特。他和伊娃·黑塞做了十年的親密老友,1965 年,黑塞經歷了一段自我懷疑的時期,她的創作遇到瓶頸,她迷茫、沮喪,不知道該怎么辦,不知道未來在哪里,她向勒維特傾訴自己遇到的“心靈困境”。
幾周后,勒維特用以下這件作品回復了她:一封精妙、寶貴的建議信。
親愛的伊娃:
距你寫信給我過了快一個月了,你可能已經忘記了當時的心境(雖然我覺得未必)。你看起來一如往常,痛恨每一分鐘的自己。
別這樣!
要學會時不時對世界說“去你x的”。
你有權這么說。
別再去思考、擔心、小心行事、納悶、懷疑、害怕、傷心、找捷徑解脫、掙扎、貪求、困惑、發癢、抓撓、嘟囔、嘀咕、抱怨、低聲下氣、跌跌絆絆、咕噥、閑逛、投機、跌倒、淡化、爭奪、蹣跚、密謀、挖苦、呻吟、怨嘆、渴慕、臨陣磨槍、胡言亂語、無謂糾纏、吹毛求疵、浪費時間、多管閑事、抓屁股、戳眼珠、互相指責、抄小道、漫長等待、小步走路、毒眼看人、互相利用、尋索、停歇、玷污、折磨你自己。
現在就打住,
去做!
根據你的描述,以及我對你之前的創作能力的了解,你正在做的事聽起來很棒。
“畫畫、擦掉、清醒而瘋狂如機器,更大、更大膽……全無意義”,這聽來很好、很美妙——“全無意義”。做更多這樣的創作,更無意義、更瘋狂、更像機器,更多野獸,無論什么——讓它們被無意義包圍。試著搔動你內心的東西,你的“怪脾氣”。你屬于你自己內心深處最隱秘的那一塊。別擔心冷靜的問題,就讓你自己不冷靜。
創造你的、你自己的世界。如果你恐懼,讓恐懼為你效力——描繪出你的恐懼與憂慮。別再擔心大問題、深刻的問題,比如“決定一種人生意義和生活方式,選擇一條堅定的道路,也許通往的是某個不可能的終點,甚至某個想象出來的終點”。你必須練習變得愚蠢、遲鈍、輕率、空洞。
然后你會有能力,
去做!
我對你很有信心,即使你正在折磨自己,你做的事是很好的。設法去做些“不好的”創作——你能想到的最糟的創作,看看會出現什么,但最主要的是要放松,讓一切事情都見鬼去——你不必對世界負責,你只需對自己的創作負責。 所以,
去做!
而且別認為你的創作一定要遵循什么預設的形式、想法或特色,它可以是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但是如果你停止創作,生活會更輕松些——那就停止,別懲罰自己。不過,我覺得它已經在你心里根深蒂固。
所以更輕松的方法是:
去做!
說起來,我是挺理解你狀態的,因為我時而也會經歷相似的過程。我對自己的作品會進行“痛苦的重新評價”,盡可能推翻一切——厭惡已做的一切,試圖做出一些截然不同的、更好的東西。或許那種過程對我很必要,推動我不斷向前,讓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出比剛才所做的廢物更好的東西。或許你需要一點掙扎來完成作品,或許它會驅使你做得更好,但我明白這非常痛苦。如果你有信心大膽去做,拋開一切思考,就會好受些。
你難道不能將“世界”和“藝術”這些詞放在一邊,不再驕縱你的自我嗎?我知道你(或者說所有人)能工作的時間有限,而其他的時間里你都在思考。但是當你工作時,或在你工作前,你必須清空思緒,專注于眼前所做的事。你做完之后,它便是成品,它就是它了。過一陣子,你會發現有些作品比別的作品好,也會發現你前進的方向。
我確定這些事情你全都白。你也一定知道,你不必證明你的創作——甚至不必向你自己證明。哎,你知道我十分欣賞你的作品,我不理解為什么你為此困擾不已。你可以預見你未來的作品,而我不能。你也一定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堅信如此。所以,去嘗試你所能做的最肆無忌憚的事——讓自己大吃一驚。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可以做任何事。
我期望看到你的作品,甘愿等到八月或九月。我在露西家看到一些湯姆新作品的照片。新作品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些形式更嚴謹、更簡單的作品。我想他看到之后會再寄一些來。你要告訴我展覽辦得如何之類的。
你離開后,我的作品風格有變化,變得好多了。我5月4日至29日在東64街17號丹尼爾美術館(埃默里赫以前在的地方)辦展,希望你能去。十分愛你們兩個。
索爾
1965年4月14日
一書 ·《見信如晤》
“通過在往昔生活的人所寫的真實信件來了解往昔,沒有比這更好的途徑了”。全書收錄了 124 封各國名人的書信,有達芬奇一封非同尋常的求職信;米克賈格爾寫給安迪沃霍爾的一封滾石樂隊唱片封面設計概要;海明威回復菲茨杰拉德新書的寫作建議等等。
科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寫給兒子一封信,信中公布他發現了DNA結構。一位60歲病人用信向女兒描述了未施麻醉進行乳房切除手術的痛苦經歷。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自盡前寫給丈夫的絕筆信里說:我撐不下去了,讀來更令人心碎。丘吉爾的夫人寫信給丘吉爾,提醒他:你不像以前那么和善了。
開膛手杰克寫的恐嚇信還附上了半個人類腎臟:有本事來抓我!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約翰·斯坦貝克寫給14歲的兒子:如果你戀愛了,那是好事,可以說是一個人能遇上的最美好的事。
《紐約客》、BBC 等全球 20 多家媒體盛贊本書 “這也許是你收到的最棒的禮物!”
一食 ·滴面烤餅
滴面烤餅,也叫做蘇格蘭烙餅、烤板煎餅,烤餅直接在加熱板上以小火到中火烹調。195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受到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邀約,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兩年后,女王禮尚往來款待了艾森豪威爾及其夫人瑪米。閉門會晤的內容不得而知,然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艾森豪威爾被其中的滴面烤餅深深吸引。以至于在宴會的五個月后,他收到女王一封信,這是一封姍姍來遲的私人食譜。
滴面烤餅:
面粉4杯
細白砂糖4湯匙
牛奶2杯
雞蛋2個
小蘇打2湯匙
塔塔粉3湯匙
黃油醬2湯匙
將雞蛋打散,倒入砂糖,約一半牛奶攪拌。加入面粉混合均勻。倒入剩下的牛奶,以及小蘇打和塔塔粉,拌入黃油醬,可供16人食用。
版權聲明:
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處理。
溫馨提示:歡迎加入在職MBA備考交流
歡迎關注育路MBA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