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給我出了題目:“一個小鎮上只有兩位理發師,一位理發師的發型整潔,而另一位發型零亂。你若在該小鎮想理發,會找那位理發師呢?”
我未加思索,脫口而出:“當然找發型整潔的那位!”話剛說完,馬上意識到這是個陷阱。看到朋友狡黠的微笑,知道被他誤導了。忙轉換道:“我懂你的意思了。小鎮上只有兩位理發師,那么發型整潔的理發師的頭發是誰理的呢?當然是發型凌亂的那位理的了。而發型凌亂的頭發當然也就是發型整潔的那位理的了。所以發型凌亂的理發師手藝高,而另一位手藝差。應該找發型凌亂的那位理發。是這個意思嗎?
朋友點點頭說道:“現在的人看重的往往是面子,卻忽略了里子。注重外部的東西,丟棄了內在的東西。就如現在的企業,追求外在的虛華,但忽視了內在本質的積累。”
朋友的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明顯是個偽命題。一個手藝精湛的理發師,怎么可能容忍自己發型的雜亂無章?即使在一個只有兩個理發師的小鎮上,也絕不允許自己頂著一頭蓬松的頭發。一個追求卓越的企業,怎么會容忍自己產品的包裝粗陋簡易?連外表都不注意的,有何談內在的積累呢?
八十年代,民營企業的起步,東西部走了截然不同之路;南方企業以款式新穎,包裝精美為特色;而西部企業以貨真價實為根本。以皮鞋為例,八十年代溫州皮鞋成為臭名昭著假貨的代名詞,而現在溫州成為國內高度皮鞋的主要生產基地。四川的皮鞋始終堅持這自己的本色,至今也只是低價皮鞋的大本營。面子是起點,里子為根本。先有面子,才有里子。只有里子,永遠換不來面子。
企業當然需要外在的”面子”面子代表著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代表著消費者對企業第一層面的感覺,代表著企業的品位,代表著企業人的基本素質和內在追求。這個世界是倡導“展示”的世界,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這個社會的認可。企業經營中未必需要韜光養晦,更需要舍我其誰的霸氣和唯我獨尊的信心。如果缺少了這些,企業就會淪落為平庸。
成功者往往總有點“自戀”,總是標榜“第一”。如某某行業第一品牌,或者市場占有率第一等。這些第一沒有評判的標準,只不過自封的第一。但“第一”喊多了,慢慢也會變成事實。
有人說:“面子是別人給的!”我卻認為:“面子是自己賺的”。面子往往所體現出的對外表的精雕細刻,面子也往往代表著企業人良好的修養和行為舉止。面子也促使著企業關注外在同行對自己的認可,面子也讓自身的價值觀與社會整體相融合。要面子的人,才會去要里子;一個連面子都不顧人,里子就成了奢侈品。
這個世界永遠不會屬于“懷才不遇”人的。所謂的懷才不過是無用之才。一個讀了半吊子的窮酸,眼高手低充其量不過是誤世之徒。這個社會也沒有平庸企業的發展空間,只會做產品,不會做品牌的企業;充其量不過是給人做嫁衣之份。
做人當然需要面子,有了面子,才會有更好的里子;做企業更需要面子,有了面子就意味著產品有更好的銷路。才會積累更多的資源,去強化自己的“里子”。
有人在責備這個社會的“浮躁”,更有人痛惜現在人的勢利;在這些人言語的背后明顯能聞到一股酸味。試想現在有人不希望自己成為“有頭有臉”的人?又有那家企業不希望能在行業中獨領風騷?只不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那些要做山村野夫的人,不過的沙灘上的鴕鳥,不敢正視現實;那些自詡為恪守本份的企業,也只是秋風中的落葉,在經濟浪潮中隨風飄零。
面子和里子,其實是兩個不可隔離的雙胞兄弟。一個手藝粗陋的理發師,即使在精湛的理發師手上變得光鮮照人,用不了幾天也會變得頭發凌亂的。一個追求精湛的理發師即使淪落到與平庸之輩為伍,也不會容忍一個粗俗之輩動自己的頭發的。一個講究面子的人,才會注重自己的里子;連面子都可以舍棄,里子有從何而來呢?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