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國在經濟戰略上實行國有化,目的就是要使財富最大限度地向國家層面集中。但是,落實到具體經濟管理層面,仍然和獎勵軍功的策略一樣,是徹頭徹尾的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在戰場,砍敵人一個腦袋,就可以晉爵一級,賞田一畝。在農業生產中也是如此,凡事定質定量,設立標準,用數字來說話,用獎罰的法律杠桿去調節,從而建立起來了一個龐大的數字化管理的系統,滲透到秦國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數字化管理是國有化的計劃經濟所必需的。農業生產需要預算,財富分配照樣也需要預算。沒有數字,政府就變成了瞎子,無從把握國家的經濟脈搏,也無法對官吏進行監督。而且,官吏代表國家對經濟進行管理也要靠數字,沒有數字就沒有標準,沒有標準,就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就這樣,秦國的全部經濟生活就變成了一大堆標準數字和統計數字。我們今天經常提到的“數字化生存”和“標準化管理”,其實在2000年前的秦國經商鞅之手大行其道了。
秦國所有的生產都是按計劃完成的,實行的是目標管理。秦律規定:即不是官府工室本年度應生產的產品,又沒有朝廷的特別命書,而擅敢制作其他器物,工師與丞各要罰二甲。這充分說明,朝廷每年都是要給官府工室下達生產任務的。采礦、冶鐵業也是如此,朝廷要收取每年規定的產品數量,如在尚未驗收時就有丟失,或不能生產到規定數量,罰其曹長一盾。可見,官府手工業必須按朝廷計劃進行生產,不得擅自改變,也不得完不成任務。
秦國的這種數字化管理,不僅體現在上述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上,還體現在具體生產的過程中,體現在每一個具體的生產要素上。秦人最大的特點是功利實用,做事目標非常明確。而功利向來是和經驗聯姻的,數字化管理的背后恰恰是世界觀上的經驗主義。經驗主義,就是依靠經驗,唯經驗是從,把過去的經驗推向未來,把“試點”中取得的經驗向全國推廣。秦國就是如此,由做基礎工作經驗最豐富的行家里手,將經驗匯集總結成文,落實成一個個精確的數字,并在全國推廣實行。
我們上面提到,在秦國的直屬牧場里,牛馬的的腰圍減瘦了,每減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養牛要養到什么程度,看來是有一個標準的,否則就無法判斷牛是瘦了還是肥了。還有戰馬,也是有一定規格的。秦國的軍法規定,戰馬的選擇必須是5尺8寸(相當于今天的133厘米),這保證了由馬所組成的方隊在戰斗時前進與后退可以做到一步不差,不會留下任何薄弱的缺口,保證了整個隊伍方陣的整體性,從而保證了號令一發排山倒海、不可阻擋的銳氣和戰斗力。戰馬的選擇有了規格,在喂養過程中就有了標準。喂養到這個標準,負責的官吏就應該受到獎賞,否則,達不到標準,自然要受到懲罰。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