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MBA管理案例集錦(4)
巨人“大廈”崩潰在斷裂帶上
巨人集團曾在國內聲名赫赫,企業的平均發展速度達到300%,更有甚者說達到500%.巨人集團靠電腦軟件起家,到1994年已經達到總產值近8個億,足跨電腦軟件、房地產,生物工程三大產業。然而,到1997年1月時,巨人集團卻爆發了全面的危機。巨人集團由極盛而到極衰,原因來自很多方面,然而最主要的還是在投資巨人大廈上一系列非理性決策。
巨人集團初始計劃投資興建18層的巨人大廈。在一念之間又改為38層,后來又改為54層,并不斷加高,從54層到64層到70層,設計投資額也從2億增加到12億。巨人大廈一再加高,這中間竟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一系列決策的變化用史玉柱的話說“完全是頭腦發熱的結果”。
大廈由54層加高到64層時,決策依據只是設計單位的一句話“由54層到64層對下面基礎影響不大”。當決定由64層加高到70層時也未經過嚴密的論證,對地質條件也未曾考察。結果施工時,發現巨人大廈處在三條斷裂帶上,為解決斷裂帶積水,大廈支柱必須穿越40~50米的沙土而達到巖石層,打進巖石層30米。多投資了3000多萬元。
由于在此地基上面的原因,當70層的地基打完時,所籌樓花已經用盡。巨人集團只好從生物工程方面抽取資金。
由于過量抽血,使得維護生物工程正常運作的基本費用和廣告費用無法到位。生物工程這個產業開始萎縮。到1996年7月以后,生物工程,保健品銷量急劇下降。史玉柱發動一場秋季攻勢,力挽頹勢,也未奏效。
巨人大廈抽干了巨人產業的血,當生物工程一度停產時,巨人大廈由于斷了資金供給不得不停工,一場危機就全面爆發了。
巨人集團出現困難的直接原因在于巨人大廈,而巨人大廈的問題在很大程度與總裁個人決策相關,即隨意性太強。
巨人集團的決策是高度集中的,在巨人集團的股份中,總裁一人所占股份就達到90%以上。集團雖聘許多老總,但是都沒有股份。故在決策時,他們很少堅持自己的意見,事實上,由于他們沒有公司股份,也無法對總裁的決策進行干預。巨人集團雖設立了董事會,顯然,也是件擺設。決策由總裁辦公會議做出。辦公會議又是怎樣的呢?如史玉柱坦言“決策會議實行民主集中制,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然后我拍板,這個總裁會議雖可以影響我的決策,但左右不了我的決策,事實上我拍板的事,就這么定了。”
巨人大廈建設過程中的決策看來就像場兒戲,資金籌措缺乏周詳的考慮。施工前也沒有一個完整的可行性方案。巨人集團給國內同行上了太慘烈的一課。
從決策的角度看,你認為巨人集團出了什么問題?從中應吸取什么教訓?
分析要點:
僅從決策的角度看,巨人集團存在的問題:一是決策方案的不科學,施工前也沒有一個完整的可行性方案,方案的更改過于隨意;二是決策的高度集中,領導者決策行為的獨斷專行;三是該企業無健全的決策機制。
從中應吸取的教訓:企業應健全決策機制。
一是要健全決策的組織機制,隨著市場競爭環境的日益發展,企業決策具有日益復雜化的特點,涉及的因素越來越多,決策對企業成敗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為保證決策的有效性必須按照不同時期企業發展的需要,對決策活動加以規范,形成制度,建立相應的決策體制,以便從組織上保證決策活動的順利發展。
二是為了保證組織決策順利進行,就必須認識決策工作的規律性,健全決策的科學的工作程序。
三是要采用科學的決策方法。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