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率先獲得國際三大權威認證之一的EQUIS起,便宣告中國商學院邁入了“國際認證時代”。兩年后,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獲得AMBA認證;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緊隨其后獲得了AACSB商學院認證;去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也完成了EQUIS認證,目前正在申請和籌備AACSB認證——
然而就在中國商學院步入“國際認證之旅”的步伐不斷加快的同時,“參加國際認證令人感覺騎虎難下”、“國際認證會不會是東施效顰”等質疑之聲也開始出現。中國商學院要不要熱衷國際認證、中國商學院未來之路該如何走好等問題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中國商學院紛紛拼搶“世界名流商學院俱樂部”的入場券
從2004年起,中國的商學院便開始拉開了進軍世界“名流商學院俱樂部”的序幕。先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率先獲得了國際三大權威認證之一的EQUIS;兩年后,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獲得AMBA認證;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緊隨其后獲得了AACSB商學院認證……近兩年來,國內商學院更是前仆后繼,致力于爭奪“名校俱樂部入場券”。去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完成了EQUIS認證,目前正在申請和籌備AACSB.去年年底,AMBA中國分會在浙大MBA教育中心設立,面向全國商學院及MBA開放,發布與MBA相關的各類信息,建立第一個全國性的MBA網絡共享平臺。與此同時,中山大學、暨南大學也率領一批華南商學院得到了AMBA國際認證,并逐步啟動AACSB認證的準備工作。有人指出,中國商學院“國際認證時代”已經全面到來。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毛基業對此表示:“國際認證這個標簽對于商學院來說,就相當于ISO對于企業的意義一樣,可以代表行業的最佳實踐。我一直認為,西方長于制度設計,這些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具有很強的參照意義,便于讓我們與國際接軌。”
據毛基業副院長介紹,認證過程就是先“寫你要做的”,然后“做你所寫的”。“從理論到實踐,完成的時間根據各商學院的基礎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兩年是比較正常的,時間只會更長不會更短。認證讓一切學習成果、一切目標都落實到度量。認證分三步走:首先,要明確商學院的使命、愿景是什么?我們重新規劃使命愿景,這是我們一切動作的驅動力,依次定義新的教學項目;其次,學校的資源配置如何?從質量管理到過程管理,包括教師的保質、保鮮問題,在資源配置方面,我們需要尋求共性和個性之間的權衡和妥協;第三,還要考量學院與企業間的合作情況如何?商學院與科學、工程、文學院等的一個最大區別就在于其更貼近企業。”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學術主任王建鉚教授表示:“通過認證,我們能夠把學校的各方面制度逐步完善起來,國際認證讓我們有了一個參考系,可以隨時對照并對教學管理加以控制,這樣,招生、教授、教學過程都有了定期的評估,整體的質量水平就能得以提升。有了認證,就等于有了質量的成體系保障。”
國內商學院要不要參與國際認證引發不同聲音
反對方觀點一:追求國際認證導致出現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
“要不要參加國際認證,我感覺騎虎難下!”不久前,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辦的中國商學院院長論壇上,華南地區一所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發言時說:“現在,跟我們同處一地的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的商學院都已通過AMBA認證。我們跟著申請,就算通過了,也就是個‘老三’,心有不甘;但不認證,別人有你沒有,更說不過去——國際認證是不是‘被認證’?”這位院長還說,讓他更為煩惱的是,在與國際接軌的“被認證”過程中,不少同行目光直指結果,國內很多院校傾向于把結果作為導向,把國際認證當做提升自身的橫向競爭籌碼,因此紛紛開足馬力,功利地“為結果而參加評估”;研究成果日趨國際化,結合中國問題、立足本土化的案例數量反而減少了。
而一些院校欲速則不達的做法已見端倪,西北地區一所名校的管理學院院長曾感慨道,上任以來,最鬧心的有兩件事:一件是對外申報博士點、碩士點,學科鋪得越多,學校高層越滿意,院系教師越開心,只求數量上升;另一件則是對內,幾百萬的985工程經費要批下來用作學科建設,但如此龐大的計劃,卻要在短短幾個月內申報……這種不合理的拔苗助長的建設方式,對付國內一般性評估不成問題。但若申請國際評估,無異于天方夜譚。這位院長強烈指出,參與國際認證為的不該是名頭,而更重要的是過程。
反對方觀點二:追求國際認證可能導致“水土不服”
早在幾年前,就有日本商學院的教授提出,亞洲商學院教育方法不同于西方商學院,沒有必要競相申請獲得國際認證。“比如,AACSB規定具備博士資格與專業資格的院系,必須達一定比例,但亞洲一些國家不具備這個條件。國際認證能解析根植于地區與文化中的差異嗎?” 目前,復旦、交大、浙大、南大、中大、廈大為首的一批中國頂尖商學院都在不斷探索國際合作的道路,然而據相關人士透露,這些學院還是會受到行政管理上既定框框的限制:包括招生考試、課程設置、教師聘用、員工待遇等方面都有同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不相適應的地方。
支持方觀點一:正規國際認證不會出現“注水”現象
據了解,參與國際認證,首先做的就是過程上的自評,然后才是結果上的互評認證。國內一些商學院院長們對此表示,這才是科學、嚴謹的認證態度。
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執行院長湯谷良說:“國際認證不像評教授,不用報多少文章,考核的是師資、課程體系、教學結果,認證評定就像公司上市一樣,要進行全面的梳理,一般一個認證要花上一兩百萬元,對師資、課程均有考核。正規的國際認證應該不會出現注水現象,因為一搞就是三年,準備時間長,考核的既有硬件也有軟件。”
支持方觀點二:國際認證能促進本土商學院全球化
早在2001年,EQUIS做過一項統計,顯示了各國商學院參加國際認證的動機。其中,97%的院校希望找到一個參照系,同其他院校作橫向比較;89%的院校希望提高競爭力,建立長效質量控制體系;72%的院校希望以此激勵教師和員工不斷創新;65%的院校,則希望得到兄弟院校的考察咨詢。不少國內商學院院長認為,獲取國際資質,是國際認證的首要動機。
談及追求國際認證可能導致“水土不服”的問題,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執行院長湯谷良卻持相反觀點,他認為:“商學院搞認證,這與商學院自身的個性化發展并不矛盾,因為商學院本身就是個舶來品,案例研究可以是本土化的,但戰略、愿景應該是國際的。”
年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攜教職赴美國招聘人才,許多應聘者與經管學院達成意向,卻遭到各自導師的質疑與反對。這些導師的理由出奇一致,就是擔心門下博士生的這一選擇會影響前途。當獲悉清華經管學院已獲AACSB國際認證后,顧慮隨即打消。
追求國際認證同時也要尋找適合中國發展之路
“不做認證,我們永遠不知道這些海外著名商學院優秀表象背后的東西。國際認證是一個自我提升的抓手,是一種戰略高度上的管理與監控,這些理念會逐步變成商學院建設中最核心的部分。”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毛基業將國際認證的意義看得很重,他說,“對于這種制度化的認證,我們自身要做一個合理化的剪裁。我個人覺得認證是必要的。我們可以把它當一種組織變革來做,要適當理解,加以創新,而不是盲從。認證是基礎和前提,但絕不能照搬西方。在我看來,認證的發展和成熟是一個大的過程,會慢慢走向正規化。我們國內商學院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正確、合理地應用它。我們固然有必要做中國人自己的制度,但是目前時機尚不成熟,還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
國際上有三大商學院認證機構,它們根據自身發展的具體情況,相繼推出有針對性的認證體系。
據了解,目前全球最大的認證體系是由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推出的AACSB認證體系,該認證體系有較重的美國痕跡,從啟動評估程序到通過認證的時間很長,有的甚至長達5-7年,在全職教授和科研產出上要求十分嚴格。其次是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推出的EQUIS,該認證從1996年起開始推行,有顯著的歐洲血統,EQUIS標準突出了商學院和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以及國際化。另外還有MBA協會(AMBA)推出的碩士以上管理課程的認證,該認證源于英國,1967年成立,是MBA項目聯盟,AMBA并不針對商學院整體發展,只針對碩士以上課程。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在職mba是什么學歷?在職MBA是國家認可的正規研究生學歷,畢業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證(雙證),學歷層次明確為“研究生”。法律效力、社會認可度與...
在職MBA報考面試技巧包括:深入了解所申請的MBA項目、梳理個人經歷,突出亮點、模擬常見面試問題、展現團隊協作與領導力、注意儀表與禮儀、準備好問題并積極互動、冷...
在職MBA項目獎學金政策:香港亞洲商學院線下面授班最高減免1.38萬元學費。MBA、EMBA的線上、面授班都有不同額度獎學金,政策亮點多。申請攻略包括三重價值評...
本文深入探討報考在職MBA對拓展人脈的作用及核心優勢,分析其人脈圈層的多元性、資源整合價值,結合課程體系、師資力量、行業合作等維度,闡述在職MBA在職業發展中的...
在職mba報名遵循“院校自主招生、專業定向培養”原則,需完成信息提交、資格審核、繳費注冊三步驟。部分院校有特殊要求,如提供證件照、企業推薦信等,還提供團隊報名優...
在職考mba流程:四種在職MBA招生方式:非全日制研究生(國內雙證MBA)、同等學力申碩(單證碩士)、中外合作辦學碩士和國際碩士。每種方式都詳細說明了適合人群、...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