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考試閱讀推薦」
中國MBA20年霧中求變
中國本土MBA(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截至2011年1月,正好走過20年。
1991年,9所試點院校;2010年,236所獲批院校,擴張了26倍!
1991年,94人入學;2010年,超過3.6萬人入學,擴張了383倍!
這些對比強烈的數字,鮮明地勾勒出了中國MBA20年的迅猛發展。
雖為純粹的西方舶來品,但適逢中國市場經濟呼之欲出,因而生逢其時的MBA在中國甫一面世便身披光環。而其系統培育的商業精英群體,更為五千年中華史上頭一遭,因而從一開始就激發出了人們無限的想像力與期待。時過境遷,在成長20年后,人們也再不會分不清MBA和NBA的區別,如今已有十幾萬MBA畢業生活躍在各種行業的各個崗位。很顯然,MBA教育和MBA畢業生,連綴起了中國市場經濟20年騰飛的精彩軌跡。
當然,我們不能期盼用20年走過別人100多年的路(MBA項目首創于1908年的哈佛大學)。但是可供對比的是,作為管理大師輩出的商業強國,美國在開創MBA項目68年后的1976年,才勉強達到了每年四萬多名畢業生的規模。而30年來震驚全球的中國速度,同樣投射在MBA教育上。
而比規模更重要的,是這20年中,中國MBA教育、中國MBA畢業生從沒停止過找尋自己的真正歸位。
從草創起家的迷茫,到洋氣撲鼻的照搬,再到今天回歸本土的頓悟,20年中國MBA教育的發展是一個學習與模仿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醞釀著改革創新的過程。如今,致力于提供給學生更為全面的能力塑造,在知識與實踐之間搭建更通暢的橋梁,已成為各中國商學院的基本共識。特別是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后,中國MBA教育在更迅速地本土化,還有獨立商學院的興起——在中國MBA走過20年之際,中國商學院們正在迎來最新的蛻變。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培養出的MBA畢業生們,也在20年里走出了各不相同的職業路徑。他們不管當初踏進MBA的原因如何,也不管最終學成下山時選擇了怎樣的人生道路,但他們都共同意識到了,MBA教育給予了他們足以決定自身命運的巨大影響。MBA,帶來的不僅是職業道路,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當然,區區20年,年僅弱冠,作為另一意義上的“90后”,成長的煩惱、迷茫和困惑、不確定的壓力,如同青春痘一樣不可避免地糾結在我們稚嫩的臉上。為什么本應為中國企業管理規劃做出重大貢獻的MBA畢業生,卻長期得不到企業家們的價值承認?為什么中國民營企業這個最需要MBA的地方,卻反倒一直是MBA畢業生們的禁區?當美國經濟危機帶來其商業價值觀崩塌時,一向作為美國商業教育忠實門徒的我們,是否應該另尋路徑?當哈佛搶灘中國、清華創新面試時,中國MBA的未來格局與發展道路,空前復雜起來。
下一步,不論中國MBA教育者,還是中國MBA畢業生,都在面臨何去何從的戰略難題。恰好與中國MBA教育同齡的《中外管理》雜志,作為同路人和見證者,愿意在此一同思考,一同叩問。管理
學院的改革很少是從里到外的,必須有來自外界的推動力。如今,在中國各大院校開展得如火如荼的MBA教育改革,其實也正表明了中國企業轉型和升級的強烈信號,創新在此時絕對不需要任何理由!
二十年,他們開始重新定義和解讀。
創新萬歲!
中國MBA教育轉型進行時
2010年3月底,剛剛進入春天的上海,因為哈佛商學院分部的入駐而引來了世界各地媒體的關注。其實,不僅是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以及香港科大等世界知名商學院都已經在紛紛動手,搶灘中國市場。
這的確是一片沃土。
2008年的金融危機,由于被認為在事實上否定了國外商學院的教育,而給予了各大商學院們沉重的一擊。但與國外MBA教育處于停滯和降價狀態相比,中國的MBA教育卻正處于難得的“小陽春”時期。從2010年9月開始,幾大名牌高校紛紛大幅調高MBA價格,從12萬到18.8萬不等,即便隨意上個考前培訓班,都要付出近6000元人民幣的高價。
早已不再是20年前連100人都招不滿的時代了。中國企業的飛速發展,加劇了對優秀管理人才的渴望,MBA成為聚焦點。而與此同時,國內商學院的市場化競爭也愈演愈烈,優質生源開始向部分學校聚集。立體式推動之下,中國MBA院校紛紛于2008年前后開始了課程和考試的整體改革。經過了兩年多的準備和試行,2011年將成為中國MBA教育改革的攻堅年。
2010年7月,一位決心求學MBA的職業人,對《中外管理》記者述說其驚訝地發現:清華經管MBA招生突然采取了先面試后筆試的重要變革,這讓所有考生都大感意外。而后,是北大等多家商學院的紛紛跟進。中國人對答卷考試的迷信,終于松動了。
顯然,這場改革與其說是為了完善商學院教育,倒不如說是中國MBA界對于MBA教育的重新定義和解讀。
MBA教育的新“邏輯”
“我覺得MBA改革的關鍵,還在于我們認清商業現實。我們要塑造的人,是必須面對企業中千頭萬緒的復雜工作,他必須具有很強的責任感、大局觀,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具有整合表象解決問題的復合思維方式。”清華大學MBA中心主任高旭東對《中外管理》說。
2004年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一書,曾給MBA教育界投下了一枚炮彈。明茨伯格在書中不止一次提出對傳統MBA教育的反思,即招收錯誤的人,用錯誤的方式,獲得了錯誤的商業實踐。他援引的最著名案例包括曾經名噪一時的惠普-康柏并購案,其中卡莉。菲奧莉娜的冷酷、傲慢與固執,正代表了當年所謂MBA精英人士的一貫形象。當他們運用所謂正確理論進入一家公司時,光耀燦爛背后其實危機四伏,耀眼的學歷、滿口的術語、豪情壯志的表白,看似能一下子震撼人心,但隨之相伴的后果和窘境卻是人們難以預料的。
高旭東承認這本書曾經給了他們很深的震動和啟發。而與麻省理工學院等高校舉行的校際合作中,他們也發現:在美國國內,MBA教育這些年都處于改革和創新中,改革的核心正是回到原點,那就是重視人本身。
很多人讀MBA并不是為了增加管理知識和技能,而僅僅是看重畢業后的高薪——這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因而擺在各大MBA院校面前的首要工作,已經不是聘請多么厲害的師資達人,而是首先要挑對要培養的——人。
清華經管因此首先將目標瞄準招生環節,在三年前就發起了招生改革,直指“綜合素養考評”。所謂“綜合素養”,既包括考生顯性素養,更包括考生的隱性素質和潛質。
也因此,以前,清華MBA的錄取標準是筆試和面試并重,改革后則改為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主、學生的筆試成績為輔。在錄取方式上,也改為采用“提前條件錄取”。過去申請者要先參加全國聯考筆試,達到一定分數線后參加面試,最后由筆試和面試成績共同決定是否被錄取。而新的錄取方式則來了個顛倒,報考者先是需要遞交申請材料,之后參加面試,凡是通過這“兩關”的考生,即獲得清華經管學院的“條件錄取資格”。在此之后,再報名參加全國聯考。
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北方交大等院校,更將重點進一步放在了細分能力上。“其實美國MBA教育能擁有眾多優質的院校,在于他們對于MBA教育的實質認識比較清晰,就是要培養有優秀管理才能的人。但這種優秀不是通才,而是有所專攻,比如:財務、戰略、物流等等。”人大商學院負責MBA項目的副院長支曉強告訴《中外管理》。這也是人大把重點放在對學生細分能力培養上的原因。當然,這種細分也直接反映在之后的課程選擇和教授方式上,即從一開始就深入了解學員本身的興趣和長處,從而因材施教。
綜合上述兩點,那種僅僅把MBA教育作為培訓項目、高級拓展課程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新春對此有精妙解讀:MBA也是一種道,一種修為,所以要中西結合、知行結合、德智結合,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而縱論所謂MBA教育的新邏輯,則必須定位在MBA教育的使命上面,即培養合格的管理者,培養滿足社會和企業需要的管理者。而這個初衷正是喚起此次改革的核心推動力。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在職MBA學費排行榜,西南財經大學學費3萬元,授課有周末班和集中班,3年學制,獲雙證;北京林業大學學費2.2萬元,同樣授課方式與學制,也獲雙證;香港亞洲商學院學...
在職mba是什么學歷?在職MBA是國家認可的正規研究生學歷,畢業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證(雙證),學歷層次明確為“研究生”。法律效力、社會認可度與...
在職MBA報考面試技巧包括:深入了解所申請的MBA項目、梳理個人經歷,突出亮點、模擬常見面試問題、展現團隊協作與領導力、注意儀表與禮儀、準備好問題并積極互動、冷...
在職MBA項目獎學金政策:香港亞洲商學院線下面授班最高減免1.38萬元學費。MBA、EMBA的線上、面授班都有不同額度獎學金,政策亮點多。申請攻略包括三重價值評...
本文深入探討報考在職MBA對拓展人脈的作用及核心優勢,分析其人脈圈層的多元性、資源整合價值,結合課程體系、師資力量、行業合作等維度,闡述在職MBA在職業發展中的...
在職mba報名遵循“院校自主招生、專業定向培養”原則,需完成信息提交、資格審核、繳費注冊三步驟。部分院校有特殊要求,如提供證件照、企業推薦信等,還提供團隊報名優...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