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宣布收購IBM PC部門成功,但是檢驗一起并購的成敗得失還需要有更長的經營時段

8月2日,聯想發布2007年第一季度財報。截至6月凈利潤6684萬美元,相當去年同期的12.8倍,遠高于此前路透社財經分析師3200萬美元的平均預期。本季度銷售額39.26億美元,同比增長12.9%。時值并購IBM PC業務兩年,聯想董事會主席楊元慶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宣告并購成功。
這當然是股市的利好,也適合作公關的題目,相比先后另兩家三宗并購案的結局:TCL重傷,明基自裁,更值得慶幸。但高管捫心自問,評論員客觀分析,并購的“得失”顯然遠比“成功”這兩個字復雜。對于另三宗也應多借鑒少指責。成功與否,取決于怎樣定義成功。
并購可以按目標分成兩種:財務和戰略并購。財務并購看重“值”,在成熟市場買進現金牛,并購之前激動人心。戰略并購看重“勢”,快速進入新市場,或者能和現有資源“反應”生成新能力,并購之后激動人心。戰略并購對財務要求更高,不僅要支付整合成本,還要對新市場巨大投資,其實二者密不可分。
現在回想,聯想并購IBM PC業務的目標兼有“值”和“勢”。當時聯想剛從盲目擴張中收縮,回歸PC主業,但國內PC市場已近飽和,做得再好還是第一。并購以后,聯想一躍而為全球第三大PC廠商,國內更一騎絕塵。而IBM PC業務又多年虧損,如今保三又盈利,從值的角度確實成功。
但眾所周知,楊元慶和聯想,以及分出去的郭為和神州數碼,都在做IBM的夢。并購之前的“三個聯想”戰略,排在前兩位的服務和高科技兩項均告放棄,只有國際化通過并購的方式繼續。這些是勢。也許兩年時間太短,還不足以檢驗聯想國際化的“勢”是否成功,但如果目前有相對重要的勢需要投資,可能聯想不會取得這么高的利潤。
國際化是什么“勢”?除了國際市場更大,國際化還反映分公司在不同國家“本土化”、總部“求同存異”的能力。根據連續的報道,聯想一直在努力移植國內的低成本運營體系,挽留IBM舊部招攬Dell諸侯,試探第三世界市場,那里不僅有成長空間,還很像中國。如今賺錢了,從這個角度看,聯想國際化的“勢”也不無成功之處。
并購是聯想的一大步,承上啟下,其得失又要放在聯想經營的長時段來看。如果并購是成功的,是否得益于此前“三個聯想”戰略的失敗?那就沒全失敗。如果聯想下面什么事失敗了,能否歸罪于這宗并購?同理,如果TCL和明基有一天東山再起,也許他們的并購就沒有完敗。真理永遠是具體的。商業同樣是禍福相倚。
聯想馬上就創造一個機會檢驗并購的成功:再并購。目標是歐洲PC廠商PackardBell,其操縱者許立信還持有可觀的Gateway股權,不排除未來聯想還會并購。歐洲裁員成本之高,榨干了TCL和明基,如今輪到聯想來應付了。而中長期未來,3C融合將是聯想面臨的巨大的考驗。近來PC江湖動蕩,惠普趕超Dell,馬克•赫德(Mark Hurd)當然很聰明,但戴爾(Michael Dell)也沒變傻,微軟和英特爾兩家,曾經每隔兩年打劫世界人民一次,人民還很高興,如今Vista和酷睿卻似乎很不招待見。PC已經悄然從個人計算機轉型為消費電子產品。從這個角度看,聯想目前的成功又要打個折扣。
首先要祝賀和祝福聯想,其次想講個故事。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魏文侯問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數戰數勝。”“數戰數勝,國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