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還處于獲獎興奮中的未來之星們陷入沉思的講演者則是合益集團(Hay)大中華區總裁陳瑋,他分析了中國企業家離卓越領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些方面(詳見本期封面文章),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則告訴了他們,“為什么不同產業中外企業成長的前景不同?”(詳見本刊意見欄目)
助力升級的兩個支撐
企業抓住消費升級機會需要兩個支撐,一是企業自身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升級。另一個則需要來自資本的助力。
在本屆未來之星體育用品零售商運動100的公司董事長張國倫看來,“未來的創新將會圍繞運動和人們的健康提供更好的產品。創新是多個層面,我也非常贊同盈利模式的講法,首先我們先要滿足人們將來的更多需要,未來可能大家買鞋需要一年量兩次腳,這樣鞋穿著會舒服,不會很累。”
均瑤集團副董事長王均豪則結合自身體會指出了現代服務業的創新特點:
我們最近開始改變方向,向現代服務業發展,這是盈利模式的創新。往現代服務業發展定義必須是要有高新技術、高素質人才介入,才有高附加值的產生,這是現代服務業的特征。舉個例子,我們現在做品牌營銷,奧運產品、F1、世界杯女足,都是往現代服務業打造。這個模式是不是創新?實際上學習改變也是一種創新,我們自己擁有產品研發,生產是不做的,就像耐克一樣。國外做過的東西我們拿過來使用,也是一種創新。
當當網聯合總裁俞渝則描述了當當網由小到大過程中的創新四步曲。
企業慢慢開始做大之后,再談創新翻新、流程再造、創造價值,困難會多很多。我們想出一些辦法推動公司的創新精神,大概總結為四步曲,第一步剔除,第二步減少,第三步增加,第四步創造。當當做了這么多事情,創造的就是三個:更多的選擇,別的地方沒有的在當當可以找到。更低的價格,因為我們沒有傳統店面的硬性成本,可以打得起折。另外就是方便,半夜買也行,什么時候買都行。
對于企業的融資問題,面對來勢洶洶的A股上市潮,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集團亞太區執行董事楊戈想要告訴創業者的卻是海外融資的好處,第一點是企業品牌的國際化;其次是進行國際并購擴張時貨幣資本的優勢;最后一點則是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而納斯達克中國首席代表徐光勛則更加細致地告訴創業者在上市前要做好三個準備,第一找好賣點;第二編好故事,要準備好招股說明書;第三點則是要備好預審,也就是上市前理順自己的會計制度。
紅杉資本的沈南鵬一點沒照顧上述兩位的情緒,他強調:“中國企業應該根據自己行業的情況去決定上市地點,不要盲目迷信是納斯達克還是紐交所,大家應該根據同類型企業的情況,看哪些地方可以對你(的行業)更了解。尤其是A股市場,我們抱很樂觀的態度,特別是服務于老百姓的產品和消費 的企業上市,我相信未來之星的很多企業也會在國內A股登陸,效果也不會很差。”
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王能光則進一步講述了不同地區上市選擇的區別:
企業的業務類型是有差別的,有的企業是外向型的,比如說像現在的太陽能產業,它的客戶主要還是在歐美,這樣類型的企業通過在海外市場吸引更多的投資人對你業務發展是有好處的。但大多數企業產品和服務是面向國內市場的。到底是中國錢好還是海外錢好,要根據自己的業務特征分類達到最佳效果。市場方面也是一樣的,我們發展最理想的階段應該國際市場是開放的,有些企業是可以在中國的A股市場上市,有些企業適合于納斯達克,有些企業適合于紐交所。世界是平的,在金融分工上也是各有特色,企業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業務、產品和服務定位來考慮。
幾乎所有創業者都把目光鎖定在上市。皇明太陽能集團也在受到各路風險資本的追捧。盡管考慮上市已經6年多,但該集團創始人黃鳴還是告訴我們一個拒絕盲目上市的故事:
我經常問自己,是先拿錢IPO以后去摸索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還是找到一個看得見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之后,再大發展上市引入資金。這個非常關鍵,也是我們一直沒有做(IPO)的原因。我一直問成熟了沒有?無論私募也罷上市也罷要有一個商業計劃書,我們國家申請項目的時候常常寫計劃書,給別人看可行性報告,給單位看的,不給自己看,自己做另一套。我的公司大股東是我,我要跟它成長一輩子,不可能把它賣掉,我把它作為一生的事業,必須給自己看。所以,這個商務計劃書我到現在寫不出來,沒法寫,寫完了以后拿了錢按照這個做嗎?不按照做我就不能辦(IPO)。
盡管徐新等風險投資家反對成長型企業的多元化,多元化卻是中國企業的現狀,于是遠東控股集團董事長蔣錫培建議企業家考慮在多元化時把自己變成天使投資人:
企業到了一定時候,一定不能專注一樣事情。這是多數企業家的特征。我建議按照主業加投資的發展模式,不一定要去投自己經營管理三個到五個主業,盡管我們現在的三個主業做得還可以,但是我也覺得多了。如果沒有多大的空間,你可以再選擇一個主業,可以,但是最好可以以股權的形式投資相對發展空間成長性好的公司。遠東就做了這些事情,比如說我們兩年前投了一百萬給國內80后的一批年輕人,一共投了四百萬,對于我們來說是比較小的數字,對于要創業的人來說是非常需要的支持。所以我建議我們可以拿出一年盈利的20%投一些好的公司,即使全部投砸了也不會傷筋動骨。一定要相信自己,不可能所有投的公司沒有一個成功。
賽伯樂投資董事長朱敏有過成功的創業經歷,現在他的興趣在于風險投資,他看到了金融工具對于中國企業成長的重要性。
一定要有強有力的金融工具,不但有好企業,也能夠把資本市場充分利用起來。全球的資本市場,從天使投資開始,一直到資本市場里面的上市兼并退出以后,都利用起來。美國的通用電器很好地利用了資本市場,GE資本給它的其他產業提供了很多資本,在各個行業里投資。在中國成長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銀行金融支持的長期缺位也是風險投資在中國盛行的原因之一,不過醒悟過來的銀行業也開始重新迎頭趕上,本屆年會的聯合主辦方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副行長劉信義介紹了這家商業銀行針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創新:
浦發銀行從2005年開始,逐步在全行設立了為新興企業和中小企業服務的專門化團隊,建立了全新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專門業務流程,注重與客戶的深度溝通,通過與客戶的溝通逐步提升客戶信息透明度和管理的規范性,提升客戶的信用等級。努力成為新興企業客戶的主要服務銀行,小型客戶的全面服務銀行。
我們在2005年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先進風險管理模型,研究開發了中小企業的客戶管理系統,現在已經上線。推出了中小企業在線貸款申請,簡化手續,減少成本,實現中小企業金融產品在網上推薦、政策網上發布、貸款網上申請等。
我們著力創新研發金融產品,致力于為新興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推出了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 “助推器”品牌,根據企業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業務領域和不同的經營模式打造了為新興企業和中小企業服務的成長型金融服務方案。
論壇持續了一天,晚上6點《中國企業家》雜志主編牛文文發表主題演講,讓他興奮的是消費主義的大旗:
這一年的未來之星有一個主題詞,就是消費主義,我們應該高高舉起本土消費主義的大旗迎接我們的未來。我經常覺得許多企業都有個很大的問題,覺得市場已經飽和了,占有率太高了,所以要做多元化、國際化,可是總是有那么多需求沒有被滿足。我們總覺得,買(進口)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我們把高科技做成了最苦的制造業。我們能不能擺脫困境?我一直在思考中國的新商業倫理,中國企業下一個三十年還是像過去那樣發展嗎?我想“未來之星”恐怕不用那么苦,怎么辦?
今天從各位“未來之星”、各位專家的發言之間可以看到本土的消費社會的確已經成熟,正在成熟的中產階級有細分,升級的消費需求等著滿足。如果“未來之星”可以生根本土,生根消費需求,生根服務,未來三十年的中國一定會養育更多大企業。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